您知道孩子不“出趟”的癥結在哪?

您知道孩子不“出趟”的癥結在哪?

您知道孩子不“出趟”的癥結在哪?


  常聽見有的父母在客人面前尷尬地說,我的孩子不“出趟”??腿俗吆笥謹?shù)落孩子,你怎么怎么的……

  其實,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孩子也夠冤的。他不知道如何稱呼客人?他不知道客人送給他的禮物該不該收?他不知道如何討客人的歡喜?等等。
  貝貝今年6歲,聰明活潑。有一次,他母親的同事來他家,他躲在媽媽的身后瞅客人,媽媽拽出貝貝說:“叫阿姨,快叫!快叫!”貝貝不好意思又把臉埋進了媽媽的懷里??腿巳〕龆Y物――書包,貝貝高興地跳起來“我要!”接過書包就欣賞起來。貝貝媽媽馬上發(fā)出教導性的聲調(diào)說:“貝貝,可以拿人家東西嗎?”貝貝的手像觸了電一樣,迅速將書包遞到客人手里。最后,在成人一番客套后,媽媽又叫貝貝收下書包并要道謝。貝貝捧著書包怎么也說不出“謝謝 ”兩字。

  又例5歲的媛媛隨父母參加一個宴會,當看見一蝶黃泥螺時,興奮地舉筷就夾。她的爸爸阻止道:“等大家一起吃。”媛媛很不高興。宴會開始,客人首先夾了一只黃泥螺給媛媛,媛媛只顧吃而不愿道謝。

  是這些孩子不會說謝謝、不“出趟”嗎?假如,事先告訴孩子來客的情況、應該的稱呼、如何接納客人的禮物、或者如何赴宴等等。情況也許不會這么糟糕;假如,家庭中平時就有良好的交往氛圍,也許孩子會自然地“出趟”了呢!

  有位美籍華人告訴我:在美國的家庭中“Hi”“Bye”“Thanks”“Sorry”等這些交往性常用語是曲不離口的。即使母親叫孩子拿樣東西也要道謝。家庭中不管誰進出自己房間或家門都要招呼、道安;不管誰在公眾場合(指家庭成員的場合)打個噴嚏也要道歉,等等。他剛去美國時,也感到在家庭中未必太客套了吧。但是,他發(fā)現(xiàn)對孩子成長很有利。孩子在家中練熟了,出門自然順理成章。即使智力有障礙的孩子在這些基本的交往中也不會離譜。
  且不說中國文化背景的特殊性,對一個孩子來說,在家一套舉止,出外又一套舉止;對這個人的東西可以收下,對那個人的禮物要客套一番才能收下,實在太難了!而且沒有人系統(tǒng)地教過他,全靠他的悟性,不“出趟”也是自然的。

  為此,筆者借鑒別人的經(jīng)驗和自己的看法建議如下,僅供參考。


  1.家庭成員彼此間要經(jīng)常使用 “謝謝”、“請”、“對不起”等用語,即使夫妻間也不能忽略,在孩子面前能起到示范的作用。平時就餐要養(yǎng)成全家圍坐一起舉箸的習慣,不要因為孩子小可以先吃、可以盡情享用全桌的精華。

  2.家要來客時,最好事先告訴孩子,并向孩子介紹客人簡單的情況,告訴孩子如何稱呼,要求孩子與您一起熱情地接待客人。如帶孩子外出,應向孩子道明外出的方向、地點、事由,以及要求孩子做到的,盡量讓孩子有所準備。

  3.要區(qū)別拿人東西與接受別人禮物的不同,乃是看物主是否自愿給與。至于要孩子在接受禮物時,也要像成人那樣禮讓一番,難度就大了,要酌情而定。

  4.不要等孩子大了、懂事了才施行這方面的教育。 2歲的孩子就有觀察、模仿成人行為的能力。而且,這方面的言行主要靠家庭、周圍環(huán)境長期的影響、熏陶而養(yǎng)成的。一旦養(yǎng)成,“出趟”也就不在話下了。



(責任編輯:暖暖的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