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教子求實
蘇軾教子求實
北宋文學家、書畫家蘇軾不僅為文汪洋恣肆,明白通暢,在家庭教育上也別具一格。散文名篇《石鐘山記》就是他“教子求實”的佐證。 宋神宗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蘇軾因作詩“謗訕朝廷”罪貶謫黃州(今湖北省黃岡市)擔當團練副使。這是一個閑差使,43歲的蘇軾得以有閑經(jīng)常與長子蘇邁一起讀書作文,說古論今。有一天,父子倆不知怎的竟談到了鄱陽湖畔石鐘山的名稱由來。蘇邁從《水經(jīng)注》等古書中找出許多說法,如“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止響騰,余音徐歇”。對這些說法,蘇軾都覺得是牽強附會,實不可信。蘇邁想找其它書,蘇軾阻止了他:“不用找了。大凡研究學問、考證事物,切不可人云亦云,或者光憑道聽途說就妄下結(jié)論??磥?,石鐘山這個問題,還必須實地考察求實才能解決呢!” “石鐘名稱由來”這一問題,在蘇軾父子倆的心中一懸就是5年,一直到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才有了解決的機會。是年六月初九丁丑日,蘇邁到饒州德興縣(今江西省鄱陽湖東)擔任縣尉,48歲的蘇軾送他到湖口,順便帶著蘇邁一起考察石鐘山。白天,廟里的和尚叫一個小童拿著斧頭,在亂石間挑了其中的一二塊石頭來敲打地,父子倆當然不相信。月光明亮的當晚,父子倆乘著小舟來到山的絕壁下,沿著山腳尋找。尋到一個地方,只聽見一陣陣清暢高揚的聲音,“噌 如鐘鼓不絕”,原來,這里的山腳下遍布石竅,大小、形狀、深淺各不相同。它們不停地受到波濤撞擊,所以才發(fā)出各種不同的音響,宛若周景王的無射鐘,魏莊子的歌鐘,龐大樂隊中的鐘鼓齊鳴一般……父子倆此刻終于恍然大悟:這才是“石鐘”名稱的由來?。?nbsp; 難能可貴的是,蘇軾能抓住父子倆同探石鐘山這件事,諄諄告誡兒子蘇邁:“石鐘”名稱由來,此事本不難明白,只須實地考察就行了,由于一般人不肯去下這功夫,寧愿到書本里去尋找答案,而淺薄的人又往往附會一些莫名其妙的東西來解釋,最終以訛傳訛,使本不難明白的事千百年來不得明白。你應(yīng)當切切記住,“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是不可能找到正確答案的! 為讓兒子更深刻地理解“求實”的重要性,蘇軾又提筆撰文。于是,蘇邁乃至后人就讀到了出自蘇軾筆下的名篇《石鐘山記》。
- 蘇軾教子求實
- 作的孩子如何教育,其實這是他的需求信號
- 實事求是教孩子
- 培養(yǎng)孩子求知欲望的教學方案:玩陀螺
- 教育孩子,父母無需過分要求
- 實踐證明:蹲下來教育孩子更加有效果
- 實事求是地看待蒙臺梭瑞教育
- 幼兒園教研計劃:求真務(wù)實 促進發(fā)展
- 幼教實習日志:一段值得記憶的日子
- 關(guān)于種子發(fā)芽實驗的教案 新教科版五年級科學上冊第一單元教案上
- 關(guān)于照鏡子的教案 教學設(shè)計 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科學教案
- 花、果實和種子教案 教學設(shè)計 新教科版四五年級下冊科學教案
- 小學數(shù)學求原來有多少的實際問題的教案 教學資料 教學設(shè)計
- 小學數(shù)學求去掉多少的實際問題的教案 教學資料 教學設(shè)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