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戲――按自己的意愿去行動

游戲――按自己的意愿去行動

游戲――按自己的意愿去行動

       判斷一個孩子的活動是不是具有游戲的性質,不是看活動的內容(他在做什么),也不是看活動的形式(他是以什么方式做的),關鍵是揣摩他在內心體驗。在游戲的心理體驗中最根本的特征是自由感,它表現(xiàn)為活動完全出于游戲者的內在動機,既不受外在要求控制,也不受外部獎賞誘導,且意識到游戲只是一種好像的真實,玩玩而已,旁人大可不必當真。于是,“玩什么”“怎么玩”“與誰一起玩”“用什么來玩”等一切都隨游戲者自己的意愿而定。正是這種自由,讓人感到輕松、愉悅,讓人投入極大的熱情,讓人在隨心所欲中變換花樣,玩出智慧,玩出新意。
   
    丁丁是不是在游戲?僅“話題”文字所示,還很難作出準確判斷。在此就本案例中所提供的線索談幾點看法。
   
    首先,醫(yī)院游戲是丁丁自己選擇的,但是角色是教師建議的。我們知道凡合作游戲必然會有角色分配乃至角色糾紛,協(xié)商的結果都應當滿足游戲者的意愿,不如愿者往往寧愿退出游戲。我們主張讓幼兒自己選擇或協(xié)商角色的分配,但不否認必要時教師可以提建議,問題是教師的“動員”對丁丁是否具有“批示”性,丁丁的行為是否迫于權威;或者教師是否已將她的要求轉化為丁丁的需要,成為其意愿而被欣然接受,這一點很關鍵。
   
    其次,不敢茍同的是教師對丁丁角色干預的出發(fā)點。實際上幼兒的“調皮”和“自控能力差”,往往表現(xiàn)在受教師高控制的他律行為中,而在游戲活動中,孩子卻往往樂意執(zhí)行規(guī)則,愿意放棄沖動,這是一種出于內部動機的自我控制因為只有當行為是自主的時候,才具有自覺性。以控制“調皮”和加強“自控能力”來作為干預游戲的理由,似乎是以外在目的控制游戲者的行為,這勢必使幼兒的游戲自主性大大降低,從而不能從根本上達到培養(yǎng)幼兒意志力的目的。
   
    第三,游戲雖然是對現(xiàn)實生活的反映,卻不是現(xiàn)實生活的真實照搬。孩子們往往依據(jù)自己的興趣和認知水平反映生活,因此游戲只是一種假想的非真實的裝扮行為,完全不必苛責游戲行為與生活原型是否一致。隨著孩子經(jīng)驗的豐富和認知的發(fā)展,這種一致性會自然加強。所以,“堅守崗位”不該是成人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