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學教案《螞蟻會游泳嗎》活動反思
大班科學教案《螞蟻會游泳嗎》活動反思
1、大班科學教案《螞蟻會游泳嗎》活動反思
活動由來:
戶外散步時,兩名幼兒為魚池內螞蟻爬上葉子這一現象發(fā)生爭論,并圍繞“螞蟻會不會游泳”討論不停,這一爭論引起許多小朋友的好奇。為滿足幼兒對螞蟻探究欲望和好奇心生成了此活動。在活動過程中,教師通過提供不同材料,創(chuàng)設不同情境,激發(fā)了幼兒探究的興趣。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螞蟻,培養(yǎng)幼兒自己尋找科學答案的能力,激發(fā)幼兒的探索欲望。
2、培養(yǎng)幼兒喜歡對身邊現象大膽猜想、主動探究的好習慣。
3、鼓勵幼兒在活動中互相幫助、友好協作。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fā)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能在情景中,通過實驗完成對簡單科學現象的探索和認知,樂于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所發(fā)現的結果。
活動準備:
1、小碗、水、小棒、石頭、紙等。
2、螞蟻較多的場地。
重點、難點:
1、重點:幼兒能夠帶著問題參與實驗并尋找出答案。
2、難點:幼兒運用多種現場材料救助螞蟻。
活動過程:
1、討論:螞蟻會不會游泳?
教師七次有的幼兒認為螞蟻會游泳,有的說不會,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呢?
幼:小螞蟻不會游泳,它停在葉子上是求生呢!
幼:螞蟻會游泳,不然它怎么會游到葉子上去呢?
大家各抒己見,并且爭得面紅耳赤,不過多數幼兒贊同螞蟻會游泳的看法。
2、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幼兒帶著疑問拿著小碗開始進行探索。
“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我們怎么樣才能知道呢?”我問幼兒。小朋友說:“我們捉它看看?!薄白搅朔旁谀抢锬?”我反問,幼兒說:“拿個小碗吧。”于是幼兒帶著疑問拿著小碗來到操場上迫不及待地開始實驗了。他們將螞蟻輕輕放在自己的碗巾看看螞蟻會怎樣。
幼:小螞蟻爬得太快了。
幼:是呀!它們和在地上爬得一樣快。
幼兒全神貫注地關注自己碗中的螞蟻,并且邊觀察,邊和旁邊幼兒交流著……我問幼兒這樣看,能知道小螞蟻會不會游泳嗎?幼兒說,“不行,碗里沒有水?!蔽矣謫枺骸澳窃趺崔k呢?”幼兒輕輕地說;“我們在碗里放上水就知道了?!庇谑恰?/p>
3、把螞蟻放在裝水的碗中再次觀察尋找答案: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
教師引導幼兒在碗里加一些水,然后再觀察螞蟻的活動??粗?,看著,一名幼兒激動地把小碗舉到我面前說:“老師你看,小螞蟻會游泳,它們正在水里快樂地扭動著身體呢。”
另一名幼兒揮著手招呼旁邊小伙伴:“快看,我的螞蟻會潛水,它們在水底爬呢。”果真小螞蟻在水底爬呢。
于是,幾個幼兒聚集在一起討論著:“小螞蟻肯定會游泳,你們看它E水里游得多自在呀,再看水,有點像放大鏡,螞蟻變大了,看它的身體有六條腿,嘴像鐮刀一樣,眼睛小小的,沒有睫毛?!?/p>
之后,多數幼兒激動地呼應起來:“我們贏啦!小螞蟻會游泳?!?/p>
這時一名幼兒皺著眉頭說:“我的螞蟻不動了,快死了,我要放它出?!彼囊环挘嵝蚜似渌變?。于是,大家紛紛都去看自己碗中的螞蟻,似乎都不動了。最后,大家把碗中的水和螞蟻都倒出來了。
4、引導幼兒一起探索救助螞蟻的好辦法。
師:剛才我們看到螞蟻快要死了,我們小朋友都把螞蟻和水倒出來,幫助螞蟻逃生,那如果螞蟻在湖中、海里落難了,又沒有辦法把水0出來,咱們應該用哪些辦法來幫助落水的螞蟻呢?
幼:上次在池塘里我看見小螞蟻爬上了葉子,往水里放些葉子,螞蟻不會累也不會淹死了。(隨后孩子們開始找葉子往里放)
師:這個辦法不錯,可是如果沒有葉子怎么辦呢?你們再仔細想還有沒有別的好辦法來救助小螞蟻。
第二輪的探索活動開始了,幼兒有的放小石頭(讓螞蟻在上面休息),有的放紙,有的放木棒……
幼兒:老師,我想到一個好辦法,把一根長的小棒放在小碗中,棒一頭在水里、一頭在外面,螞蟻順著棒往上爬就死不了啦。
對于這個建議,大家都比較贊成,于是,幼兒再次投人救助螞蟻的活動中。
5、小結:老師和幼兒一起討論。
師:螞蟻剛到水里是什么樣子的?
幼:能夠自由自在地游泳。
師:螞蟻在水里待了一會兒之后又是什么樣子的?
幼:做掙扎,然后動作就慢了下來、運動小了。
師:如果放進一片葉子(紙、棒等)會怎樣?
幼:螞蟻會自救。
師: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回去后,通過上網、看圖書等方式尋出答案。
個人反思:
1、活動中的優(yōu)點:
此次探索活動源于幼兒一次意外現象的發(fā)現,產生了“螞蟻會不會游泳”的疑問。由于問題是幼兒在活中發(fā)現的,所以幼兒探索時興趣濃厚。老師能適時引導,通過猜想、動手實驗、驗證猜想,使幼兒從剛開始以自我為中心的無依據猜想到根據客觀依據進行猜想,培養(yǎng)了幼兒求真的學習態(tài)度和科學精神。
2、活動中的不足:
幼兒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發(fā)現螞蟻在水中待一會兒后,活動越來越少。由于怕螞蟻死,于是就把它們放生了,為了保護幼兒純真的愛心,因此探索活動也就此停止。因此,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幼兒還是沒能通過本次實驗找到科學的答案,最后只能引導他們通過上網查資料、從書中尋找答案。這也是本次活動的遺憾。
主要內容:
1、質疑:到底該不該拿小螞蟻做實驗?
有的教師認為:如果可以這樣實驗,幼兒以后對什么發(fā)生興趣,就對什么進行探索、實驗,那么,是不是會有很多的小動物會喪生或殘疾?可以通過一些資料、影像來解答幼兒的疑問。
有的教師認為應該讓幼兒去探索,當幼兒發(fā)現螞蟻不能在水中待長時間,他們也是有愛心的,立刻便把螞蟻放生了。這不是一次愛心教育的契機嗎?
2、幼兒獲得知識的過程,是探索和發(fā)現的過程,要提供親自動手的機會,但是也要重視愛心教育。
只有幼兒親自參與探索,才可以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如果這次不讓幼兒實驗而直接告訴他們答案或看一些資料,幼兒只是對螞蟻有一些膚淺的了解。但通過幼兒自己探索、實驗,他們可以從中尋找出答案還可以了解到更多的知識。教師利用幼兒的好奇心理,引發(fā)幼兒為探索確立目標。尤其所探索的內容是從幼兒的疑問中來,所以幼兒的探索興趣濃厚,以至于每個幼兒都能夠參與其中。
幼兒對萬物都感興趣,充滿了好奇,教師應該鼓勵幼兒進行探索,還要相信幼兒有能力探索出答案,不能因幼兒小或其他原因阻止幼兒。但在有一定難度的探索活動進行前,老師要講出注意事項,如在探索螞蟻到底會不會在水中游泳之前,教師可以提出“如果螞蟻在水中不會游泳,快死了,我們該怎么辦?”從而讓幼兒心中樹立愛心意識,必要時候還可以請老師幫忙。
綜合評析:
“發(fā)現問題——猜想——實驗驗證——發(fā)現新的問題”這一過程和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的過程相一致,幼兒發(fā)現池塘里螞蟻爬上葉子,便對這一現象產生興趣,紛紛就螞蟻會不會游泳進行猜測。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親自拿實驗工具去驗證自己的猜想,在此過程中,又延伸出探索救助螞蟻的好辦法。由此可見,教師這一選題對幼兒有意義,不僅培養(yǎng)幼兒科學的探究精神,而且也培養(yǎng)了幼兒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本活動很好地體現了預設和生成的結合,事先預設的目標本來是通過觀察探索并尋找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這一答案,但當幼兒發(fā)現螞蟻在水中快死的時候都把水倒出來時,教師馬上引導幼兒探索救助螞蟻的好辦法,并提供了相應的材料,雖然沒有實現預定的目標,但生成的活動對幼兒發(fā)展有更大的價值。
小組合作反思緊緊圍繞“該不該拿小螞蟻做實驗”這一問題展開,中心突出,研討較深入,紛紛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并表達出充分的理由,形成鮮明的兩種對立觀點:一方認為只有親身實踐,幼兒的認識才會更深刻,所以應該讓幼兒對自己感興趣的小螞蟻探究。另一方則認為,不能因為幼兒對什么感興趣就對其進行探索、實驗,否則會有很多小動物喪生或殘疾。通過深入探討,大家最后形成了基本一致的看法:應支持幼兒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進行探究,但在必要情況下,教師應在之前做一定的價值判斷,并對探究內容做一定篩選。不僅有聚焦的問題,又有交鋒的過程,最后又形成一致的認識。這是一個觀點碰撞及同伴互助的過程,達到了真正意義上的交流和研討。
2、大班美術教案《螞蟻王國》含反思
【活動目標】
1、學習用輪廓線表現螞蟻的結構并通過頭和身體的方位變化表現螞蟻的各種動態(tài)。
2、創(chuàng)造性地想象螞蟻搬家的有趣情景,培養(yǎng)幼兒對自然現象探究的興趣。
3、體驗運用不同方式與同伴合作作畫的樂趣。
4、在想象創(chuàng)作過程中能用簡單的材料裝飾,體驗成功的樂趣。
【活動準備】
1、幼兒每人一張不規(guī)則的紙,表示“螞蟻的家”。黑色粗細記號筆。
2、課件圖片:螞蟻王國、螞蟻搬西瓜、螞蟻健身房、螞蟻廚房。
3、展板:螞蟻通道。
【活動過程】
一、導入情景:
師:孩子們,還記得昨天看過的《螞蟻和西瓜》的故事嗎?故事里的小螞蟻發(fā)現了一塊大西瓜,為了把大西瓜搬回家,它們想出了各種辦法,最后,它們還把西瓜皮做成一個西瓜滑梯呢!你喜歡這個故事嗎?你還想再看一看這群可愛的螞蟻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到地下通道,參加螞蟻王國把!
二、欣賞討論
1、出示背景“螞蟻王國”
師:“歡迎來到螞蟻王國”,你們看,小螞蟻的家就在地下的洞里,這些洞看上去很小,可是在小螞蟻看來他的家又大又舒服,家里什么東西都有,而且,每個家都有好幾條路直通地面,它很像我們地下的什么地方呢?(幼兒:地下超市、停車場、地鐵車站潯一個螞蟻洞四通八達,進出非常方便?,F在,我們一起走進小螞蟻的家里去看一看吧!
2、欣賞與討論:
(1)打開一號家:看,這里的螞蟻在干什么呢?(小螞蟻們在搬西瓜)小螞蟻搬的西瓜怎么這么大?(因為我們人很大,看上去這塊西瓜很小,可是小螞蟻很小,看上去這塊西瓜很大)這么大的西瓜螞蟻們是怎么搬的呢?(有的用頭頂。有的躺在地上用力推,還有的用手拉)你認為哪只螞蟻用的力氣最大?你從哪里看出來的?你覺得螞蟻能搬動大西瓜嗎?(戴帽子的螞蟻,教師邊演示邊提問)我也很喜歡這只螞蟻,讓我把它請出來和你們見個面吧!(圓圓的腦袋,大大的身體,小手用力抬,兩腳顫巍巍,戴頂小帽子,觸角翹一翹,皺起小眉頭,用盡大力氣。)
(2)我們再去二號家看看,這回小螞蟻們又在干什么呢?(打開二號家:健身房)它們是怎樣運動的?有的在滑滑梯,有的在蕩秋千……那么蕩秋千的小螞蟻你們會畫嗎?誰來把這只愛運動的螞蟻畫出來,先畫簡單的身體,再來添畫四肢。看看它的手和腳都是怎么樣的?(小手抓繩子,手臂彎一彎,小腳往上抬)螞蟻們運動的真開心,我們再去看看三號螞蟻家。
(3)猜一猜三號洞穴還會發(fā)生什么更有趣的事呢?這是哪里啊?(廚房)你從哪里看出來的?用放大鏡生火做飯呢!這只小螞蟻怎么沒有身體?(身體被石頭擋住了)先畫小石頭還是先畫身體呢?(先畫小石頭再畫身體)找一找這張畫上還有哪些地方應該先畫哪些地方后畫呢?
小結:原來只要小手小腳變一變,眼睛嘴巴動一動,可愛的小螞蟻就畫出來了,如果再添畫一些背景,小螞蟻就更加可愛、有趣了。
三、交代要求,引導創(chuàng)作
師:“螞蟻王國的家都住滿了小螞蟻,小螞蟻們要搬到一個更大更漂亮的新家去了,它們還會發(fā)生些什么故事呢?想不想把它們畫下來呢?想一想,先畫什么,再畫什么?當你聽到音樂開始播放,你的工作就開始,當聽到音樂停止就請你放下你手中的筆,搬好椅子快快回到座位上,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故事?!?/p>
四、評價
1、師:老師已經為你們造好了地下通道,如果你的小螞蟻已經完成了,請你可以去和好朋友一起講講你畫的螞蟻在干什么?也可以走過通道到其它螞蟻的洞里看一看!
2、教師請個別幼兒大膽講述自己創(chuàng)編的故事,注意評價幼兒作品中好的動態(tài),表情和輔助線添加。
【活動反思】
這節(jié)美術活動課,我的整個思路是:開始以故事形式來引出《螞蟻王國》,故事對于小朋友來說還是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我當時的想法就是讓故事引起小朋友的好奇心,然后跟著我的思路一起走進螞蟻王國。進入螞蟻王國后介紹螞蟻的種類。分為蟻后、雄蟻、兵蟻跟工蟻,而這里只是以課件方式簡單而快速的自我介紹,之后我用一些簡單的話語讓小朋友明白。再就是介紹螞蟻的特征,用兒歌的方式進行總結(螞蟻外形要牢記,身體分為頭胸腹,一對觸角頭上長,三對細足在胸部),然后就是如何畫螞蟻,我以基本形狀為準,頭為一個大圓,胸為一個小圓,腹為一個大點的橢圓,頭上有一對觸角,胸兩邊各三只腳,頭里面為加上眼睛嘴巴之類的,腹部畫上一些花紋。然后就讓小朋友自己在圖畫本上面畫螞蟻并為加上顏色。最后是評點小朋友的畫后引出課件中一位小孩子畫的螞蟻王國而總結延伸引出下節(jié)課的內容。
從整體上來看,我這節(jié)美術活動課對比去年的一節(jié)課來說是成功的,讓小朋友隨著我的思路來,學會了畫螞蟻??墒钱嫵鰜淼奈浵伓际遣畈欢嗟模倭诵『⒆釉撚邢胂罅Ω鷦?chuàng)造力(這是我感覺很失敗的地方)。而且一堂課下來,我與小朋友唯一的互動就是小朋友在畫螞蟻而我在下面進行的個別指導的時候。還有我在黑板上面所畫螞蟻的觸角跟足都是雙線,對一些操作能力差的小朋友很有難度,有的小朋友一個不小心就會把觸角畫成兔子耳朵。其實這里可以把觸角跟足改成折線加上一個小圓點的方式來介紹,小朋友更能以接受。更能滿足不同能力水平的小朋友。
3、大班科學教案《螞蟻》含反思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觀察螞蟻,了解螞蟻的生活習性,認識螞蟻的種類。
2、培養(yǎng)幼兒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3、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fā)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活動準備:
1、幼兒課前已經尋找過螞蟻,并認真觀察過。
2、幼兒每人一只空瓶子,瓶子里放一只螞蟻。一面放大鏡。
3、螞蟻圖片。
4、有關螞蟻活動的課件。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謎語:個子不大,能量不小,團結互助,勇敢勤勞,能啃骨頭,會挖地道,行軍作戰(zhàn),井井有條。讓幼兒猜一猜這是什么小動物呢?幼兒回答:是螞蟻 教師提問:小朋友們,你們見過螞蟻嗎?在哪里見過螞蟻?它們在干什么呢?(幼兒將之前觀察螞蟻的趣事進行回憶和講述,鼓勵幼兒大膽的說。)
二、教師講述
1、教師講述一件事情:有一天,我不小心把一小塊面包掉到了地上,不一會兒,我就發(fā)現有一只螞蟻在面包旁邊轉來轉去,轉了一會就走了。過了一會,就有一大群的螞蟻成群結隊的來了。它們把面包團團圍住,最后這群螞蟻把這塊面包抬走了。
2、提出問題,引導幼兒討論。
(1)在這塊面包旁邊,剛開始只有一只螞蟻,怎么就來了一大群的螞蟻呢?這只螞蟻用什么辦法通知其他的螞蟻呢?幼兒互相討論,鼓勵幼兒各抒己見。 教師播放螞蟻活動的課件,讓幼兒了解螞蟻是借助氣味互相傳遞消息的。螞蟻是一群生活在一起的,沒有一只螞蟻是自己獨立生活的。
(2)小朋友們,螞蟻那么小,為什么能搬動比自己身體大得多的食物,這是為什么呢?引導幼兒說出,螞蟻雖然身體小卻力氣大,他們能夠團結合作,團結就是力量。
三、觀察螞蟻、認識螞蟻、了解螞蟻
1、幼兒觀察螞蟻,并用語言描述螞蟻的特征。 讓幼兒用放大鏡觀察螞蟻的外部特征。觀察前提問:螞蟻的頭長在哪里?頭上有什么?身體長的什么樣?讓幼兒帶著問題去觀察。鼓勵幼兒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瓶子里的螞蟻的主要特征。描述的越詳細越好。
2、教師出示螞蟻圖片,小結螞蟻的外部特征。 螞蟻的身體很小,有的是黑色,有的是咖啡色,頭上有一對觸角,身體是一節(jié)一節(jié)的,身體下面有三對足。 引導幼兒討論:螞蟻的觸角有什么用?
3、給螞蟻歸類 在這節(jié)課之前,幼兒已經了解了蜜蜂和蜻蜓的知識,知道蜜蜂和蜻蜓都是昆蟲。鼓勵幼兒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通過分類將螞蟻歸入昆蟲類。
4、了解螞蟻的種類 課件演示不同種類的螞蟻,讓幼兒認識并了解它們的名稱。
5、啟發(fā)幼兒討論螞蟻的益處和害處。比如:剛才課件里看到的白蟻就是螞蟻的一種,它們就是害充,對人類有很大的害處。
四、活動延伸
讓幼兒到戶外繼續(xù)觀察螞蟻,并用畫筆畫出所觀察到的螞蟻。
活動反思:
在教學中所提出的問題,老師都不直接給出答案,而是通過啟發(fā)、引導讓幼兒通過自己的觀察、討論,通過自己探究的過程尋求出正確的答案。激發(fā)了幼兒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讓幼兒看、說、想,培養(yǎng)了幼兒的動眼、動口、動手的能力。體現了以幼兒為主體,課件的演示直觀、形象,幫助幼兒很好的了解了螞蟻的習性及螞蟻的種類。讓幼兒很感興趣,他們就會很認真的去觀察、去學習。 在觀察螞蟻時,讓幼兒用語言描述螞蟻的特征,有的幼兒不會用連貫的語句說下來,或者說不清楚,所以老師要多培養(yǎng)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
4、大班活動教案《螞蟻》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螞蟻的合作活動,萌發(fā)幼兒團結互助的意識。
2、了解螞蟻的外形特征、生活習性。
3、引發(fā)幼兒學習螞蟻的興趣。
4、使小朋友們感到快樂、好玩,在不知不覺中應經學習了知識。
[活動準備]
1、選擇安全、合適的觀察場地,提供放大鏡、大紙箱,并把幼兒的觀察情況作成課件。
2、教師和幼兒一起搜集有關螞蟻的圖片、兒歌、故事等,準備錄音機、磁帶,制作活動內容的相關課件。
3、用誘餌捕捉螞蟻,放進昆蟲盒。
4、自制海綿豆子(數量為幼兒人數的2—3倍)和小籃子。
[活動過程]
一、謎語導入,引出課題,從而引發(fā)幼兒興趣。
遠看芝麻撒地,近看黑驢運米,不怕山高道路陡,只怕跌進熱鍋里。
教師引導幼兒猜出動物的名稱(螞蟻),從而引起幼兒的學習興趣,引出課題。
二、出示幼兒觀察螞蟻的課件,引導幼兒說出自己觀察到的螞蟻的外形特征和活動情況。教師提問:
(1)你從哪兒找到了小螞蟻?
(2)螞蟻長得什么樣?
(3)小螞蟻是自己單獨出來活動還是一起出來?為什么?
通過觀看課件,讓幼兒大膽發(fā)言,回憶觀察到的情況,教師及時進行鼓勵和指導。
三、使用放大鏡進一步觀察螞蟻的外形特征和活動(或圖片)。
給幼兒分組,讓幼兒仔細觀察捕捉到的螞蟻,并鼓勵幼兒把自己的發(fā)現畫下來。
四、出示課件,教師總結,讓幼兒鞏固認識螞蟻的外形特征和生活習性。
五、欣賞并表演歌曲《螞蟻》。
六、教師提問:我們應該像小螞蟻學習什么?讓小朋友知道團結起來,人多力量大的道理。
七、游戲:“螞蟻搬豆”,鞏固認識。 教師扮螞蟻媽媽,幼兒扮小螞蟻,四散地站在場地一端。 游戲開始,教師說:“孩子們,咱們快去搬豆準備過冬吧!”“小螞蟻”自由地(可不按順序)鉆過皮筋,爬過紙箱和墊子,跑到場地另一端,拾一顆小豆跑回家中,將小豆放進小籃。如此反復進行,直到把豆全搬完。
[活動延伸]
1、教師(或家長)把幼兒觀察發(fā)現后的繪畫作品,用簡單的文字注釋后,張貼在墻飾“有趣的蟲子”中。
2、在日常活動中,讓幼兒繼續(xù)學習有關螞蟻的兒歌、故事等,豐富幼兒經驗。
3、師幼共同進行小實驗:把捉到的螞蟻放進一個大口瓶(其中有土),用黑布把瓶子蒙好。過幾天后,把黑布打開,可看到螞蟻筑成的彎彎曲曲的“地道”。
5、大班科學教案《我會制造風》含反思
活動設計背景
《大班》,大班的孩子探索欲望強,能夠相互合作,也有競爭意識,而且喜歡動手,敢于嘗試。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要既適合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于其長遠發(fā)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因此我設計了此次科學活動《我會制造風》。
活動目標
1、知識目標:知道風是因為空氣的流動形成的,了解風的特性。
2、能力目標:嘗試借助材料用各種方法來制造風。
3、情感目標:讓幼兒增強團結、體驗制造風的樂趣。
4、發(fā)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5、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大膽嘗試,自主動腦,用各種方法制造風。
2、難點:知道風的形成及特性。
活動準備
風鈴、紙風車、氣球、羽毛、扇子、硬紙板、打氣筒、玩具吹風機等。
活動過程
在第一環(huán)節(jié)中,我以猜謎語的方式引起幼兒的注意,激發(fā)幼兒的興趣。(看不見我的影子,捉不住我的身子。沙沙沙,有時我只搖樹枝。呼呼呼,有時我要推倒房屋。)請你猜猜我是誰?引導幼兒根據經驗猜出謎底—風。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是探索風的成因,了解風的特性。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會引導幼兒用“吹氣球”、“放氣”、“小手扇風”、“扇快扇慢有何不同”等一系列活動,讓幼兒知道空氣的流動形成風。又通過“用手抓風”的活動讓幼兒真正認識到風只能感覺到,是看不見,抓不著的。活動中,幼兒通過自己的所見所聞和親身感受來證明風的存在,用實驗來探索風的成因。盡管探索的結果與真正科學意義上的風的成因還有一定的距離,但是這樣的探究,可以培養(yǎng)幼兒注重以事實為依據進行推理和得出結論的精神。
第三個環(huán)節(jié)是大膽嘗試,想辦法制造風。
此環(huán)節(jié),首先我引導小朋友玩一個利用自己的身體部位制造風的游戲。“小朋友們!看!我們的活動室掛了很多風鈴,試一試,誰能用自己身體的各部位,想辦法產生風,仍風鈴響起來呢?”根據已有經驗,小朋友很快就會用小嘴吹一吹,用小手扇一扇,讓風鈴響起來了。由于是小朋友親自所為,聽到了叮叮當當的聲音,他們的臉上都洋溢著成功的喜悅。接下來,我會說:“小朋友!老師今天還為你們準備了好多好玩的東西,有紙風車、扇子、硬紙板、打氣筒、玩具吹風機等。大家想一想!如果不碰到風車,怎么讓風車轉起來呢?如果你能,你是用的哪種材料,用的什么方法讓風車轉起來的?趕快試試吧?!庇捎谖覟橛變禾峁┝素S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給每個幼兒都能參加活動提供了條件,那么幼兒會借助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各種輔助材料,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想出各種辦法來制造風。這樣既提高了幼兒的自主探究、動手動腦的能力,還培養(yǎng)了幼兒的合作精神,在不斷地嘗試與探索中突出了活動目標中的重點。
教學反思
本節(jié)活動結束后,我會組織幼兒互相交流。幼兒用自己的操作經驗向大家表達自己的想法、做法和自己在操作中的發(fā)現,通過交流,幼兒不僅向別人介紹了自己的制作風的方法,還能從別人那里得到啟發(fā);這樣,不僅發(fā)展了幼兒語言表達能力,還拓寬了幼兒的思維空間。最后教幼兒一首兒歌《我會制造風》,這樣不僅突出了活動的主題,還鞏固了幼兒所學的知識,加深了幼兒對制造風的印象。
我會制造風
我的小嘴吹一吹,
我用扇子揮一揮
我拿紙張甩一甩
呼呼呼,真涼快。
吹風機呀你快來,
快把羽毛吹起來,
打氣筒呀你別跑,
來把氣球給喂飽,
呼呼呼 沙沙沙
哪里都能遇到它。
6、大班科學教案《會變的影子》含反思
活動目標:
1.讓幼兒探索影子,獲取有關影子形成、變化的具體體檢。
2.發(fā)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
3.激發(fā)幼兒探索影子現象的興趣和好奇心。
4.樂意與同伴合作游戲,體驗游戲的愉悅。
5.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fā)現。
活動準備:
1.一只燈或手電筒等光源。(作手影游戲用)
2.幼兒用書畫面“這些手影像什么”。
活動過程:
1.激發(fā)幼兒對影子的注意。
“小朋友,你見過影子嗎?”“什么時候會有影子?”(太陽光、電燈光照著我們的時候就有影子了)“還有什么東西有影子?”(樹、花、房子、動物等)“為什么會有影子呢?”(幼兒猜測并討論)用手電筒做實驗,使幼兒知道因為物體擋住了光就有了影子。
2.引導幼兒觀察物體的影子及變化
“請你到外面看看自己的影子是什么樣的?”“請你再找一找、看一看,還發(fā)現了哪些影子?它們是什么樣的?會不會變?為什么會變?怎么樣就使自己沒有影子了?”(我們把光的位置改變了,影子變會改變,躲到陰暗處,就沒有影子了。讓幼兒改變光照的位置觀察影子的變化)
3.引導幼兒閱讀幼兒用書,玩手影游戲。
“下面我們來玩手影游戲。老師用手做一個影子,讓你們猜這是什么?然后再跟老師學著做好嗎?”師生共同做手影游戲。“我們變了這么多手影,你們知道為什么會有這么多不同手影嗎?”(手的不同姿勢形成了不同的影子)
活動建議:
啟發(fā)幼兒注意晚上在馬路上,路燈照著自己的影子有什么變化。
活動反思:
由孩子在戶外活動不經意的一個游戲,給了我構思,捉住了他們喜歡玩的這個特點,同時這個活動比較貼切生活,由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引出進一步探索,在設計中我由淺及深,層層遞進擴展和深化了幼兒關于影子的概念,還通過玩手影這一活動環(huán)節(jié),強化了活動的趣味性。
7、大班科學教案《磁力組合活動》含反思
活動目標:
1.認識磁鐵,感知磁鐵吸鐵的特性以及磁化現象。
2.探索磁鐵吸起非鐵制品的多種方法。
3.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感受探索的樂趣。
4.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準備:
1.長條形、馬蹄形磁鐵各一塊;回形針、小鐵片、鐵釘、鞋扣、鐵夾子等小型鐵制品;積木、塑料插片等小型非鐵制品;鐵絲、毛線繩等輔助材料。
2.每組兩個盤子。其中一個將鐵制品和非鐵制品混合放在一起。
活動過程:
1.認識磁鐵,感知磁鐵吸鐵的特性。
(1)出示磁鐵,請幼兒說一說它的名字,有什么本領。
(2)請幼兒操作磁鐵,看看磁鐵能吸起盤子里哪些材料,重新把材料分成能吸和不能吸兩個種類,分別放進兩個盤子里。
(3)請幼兒用磁鐵在活動室操作,看看磁鐵還能吸起室內哪些物品。
小結:磁鐵有磁性,可以吸住鐵制品。
2.再次操作,請幼兒探索如何用磁鐵吸住非鐵制品。
(1)請幼兒想辦法用磁鐵把剛才吸不起來的東西重新吸起來,如用曲別針別住紙張,紙就能被附帶吸起來。
(2)相互交流好的做法。
3.用磁鐵吸鐵釘,看誰吸的多,感受磁化現象。
(1)請幼兒比一比,用磁鐵一個連一個吸住鐵釘,看能吸住多少個,比一比誰吸的最多。
(2)用磁鐵吸回形針,一個一個連續(xù)吸,看能吸住多少。
(3)用不同大小的磁鐵試一試,看吸起來的鐵釘和回形針的數量有沒有變化。
4.請幼兒把兩塊磁鐵放在一起,看看會怎樣,感知磁鐵正負極相吸相斥的現象。
5.引導幼兒了解磁鐵在生活中的應用。
活動反思:
本節(jié)科學活動,幼兒非常感興趣。活動中,幼兒通過動手操作,感知到磁鐵有磁性,可以吸住鐵制品。在操作中,幼兒自由探索出了怎樣用磁鐵吸住非鐵制品。如用曲別針別住紙張,紙就能被附帶吸起來。在用磁鐵吸鐵過程中,讓幼兒感受到了磁化現象,在動手實驗中感知到磁鐵正負極相吸相斥的想象。用磁鐵一個連一個吸鐵釘,幼兒感受到磁化現象。
8、大班科學優(yōu)秀教案《小螞蟻力氣大》含反思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小螞蟻力氣大
【設計意圖】
這幾天,我發(fā)現孩子們下課后常常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觀察著什么。出于好奇,我走上前去,原來孩子們正在觀察小螞蟻。只見螞蟻正在忙著“運糧”,準備過冬。為了滿足孩子們的好奇心,讓孩子對螞蟻有更詳細地認識,我與孩子們一起用誘餌捕捉了螞蟻,放進了昆蟲盒。并設計組織了此次活動,讓幼兒通過觀察、學習,了解螞蟻的外形特征和生活習性,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能力和合作意識。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螞蟻的合作活動,萌發(fā)幼兒團結互助的意識。
2、了解螞蟻的外形特征、生活習性。
3、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培養(yǎng)幼兒對科學現象進行探索的興趣。
《小螞蟻力氣大》
【活動準備】
1、選擇安全、合適的觀察場地,提供放大鏡、大紙箱,并把幼兒的觀察情況作成課件。
2、教師和幼兒一起搜集有關螞蟻的圖片、兒歌、故事等,準備錄音機、磁帶,制作活動內容的相關課件。
3、用誘餌捕捉螞蟻,放進昆蟲盒。
4、自制海綿豆子(數量為幼兒人數的2—3倍)和小籃子。
【活動過程】
一、謎語導入,引出課題,從而引發(fā)幼兒興趣。
遠看芝麻撒地,
近看黑驢運米,
不怕山高道路陡,
只怕跌進熱鍋里。
教師引導幼兒猜出動物的名稱(螞蟻),從而引起幼兒的學習興趣,引出課題。
二、出示幼兒觀察螞蟻的課件,引導幼兒說出自己觀察到的螞蟻的外形特征和活動情況。
教師提問:
(1)你從哪兒找到了小螞蟻?
(2)螞蟻長得什么樣?
(3)小螞蟻是自己單獨出來活動還是一起出來?為什么?通過觀看課件,讓幼兒大膽發(fā)言,回憶觀察到的情況,教師及時進行鼓勵和指導。
三、使用放大鏡進一步觀察螞蟻的外形特征和活動(或圖片)。給幼兒分組,讓幼兒仔細觀察捕捉到的螞蟻,并鼓勵幼兒把自己的發(fā)現畫下來。
四、出示課件,教師總結,讓幼兒鞏固認識螞蟻的外形特征和生活習性。
五、欣賞并表演歌曲《螞蟻》。
六、教師提問:我們應該像小螞蟻學習什么?讓小朋友知道團結起來,人多力量大的道理。
七、游戲:“螞蟻搬豆”,鞏固認識。教師扮螞蟻媽媽,幼兒扮小螞蟻,四散地站在場地一端。
游戲開始,教師說:“孩子們,咱們快去搬豆準備過冬吧!”“小螞蟻”自由地(可不按順序)鉆過皮筋,爬過紙箱和墊子,跑到場地另一端,拾一顆小豆跑回家中,將小豆放進小籃。如此反復進行,直到把豆全搬完。
【活動延伸】
1、教師(或家長)把幼兒觀察發(fā)現后的繪畫作品,用簡單的文字注釋后,張貼在墻飾“有趣的蟲子”中。
2、在日?;顒又校層變豪^續(xù)學習有關螞蟻的兒歌、故事等,豐富幼兒經驗。
3、師幼共同進行小實驗:把捉到的螞蟻放進一個大口瓶(其中有土),用黑布把瓶子蒙好。過幾天后,把黑布打開,可看到螞蟻筑成的彎彎曲曲的“地道。
教學反思
在活動中,能循序漸進的進行,孩子對螞蟻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也發(fā)展了幼兒的探索精神。采用豐富多樣的方式,幼兒的情緒一直都很飽滿。但是,在引導幼兒觀察的時候,引導還不夠:怎么樣讓螞蟻出洞?螞蟻隊伍是怎么樣的?螞蟻之間是怎樣合作的?……對幼兒的觀察,應該進行記錄,這樣,孩子們的印象會更深刻。
9、大班科學教案《會跳舞的彩帶》含反思
教材選擇:
彩帶是孩子們非常喜愛的,平時區(qū)角中老師提供的用彩紙做的彩帶,也是百玩不厭。他們喜歡拿著彩帶跑動,隨著音樂揮舞,但是孩子們揮動彩帶的方法比較單一。孩子們有需要、有興趣去探索揮動彩帶的多種方法。因此我設計了這一活動,活動中讓幼兒在探索發(fā)現、操作嘗試中感受體驗舞動彩帶的快樂。
活動目標:
1、探索發(fā)現舞動彩帶的不同形狀與手臂舞動的關系及方法。
2、能大膽地表現音樂,知道舞動彩帶的節(jié)奏與音樂的節(jié)奏一致。
3、體驗舞動彩帶的快樂。
4、學會積累,記錄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種。
5、激發(fā)幼兒樂于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重點、難點:
1、重點:探索舞動彩帶的不同形狀,體驗舞動彩帶的快樂。
2、難點:發(fā)現彩帶跳舞與手臂舞動的關系及方法,與音樂合拍地表演。
活動準備:
1、音樂:《喜洋洋》,我把中間一段音樂放慢了速度,讓孩子更容易區(qū)分抒情和歡快,更有利于幼兒用彩帶表現音樂。
2、彩色絲帶(彩色絲帶有一種飄逸,更能讓幼兒體驗舞動的快樂)
3、記錄紙、筆(記錄幼兒舞出的各種形狀,便于幼兒總結)
活動過程:
活動主要通過看一看、舞一舞、說一說、想一想、聽一聽、賞一賞等方法讓幼兒探索發(fā)現彩帶跳舞的方法,體驗舞動彩帶的快樂。
一、出示彩帶,提問:這是什么?像什么?(長長的像什么?團起來像什么?)(每人一條彩帶,請幼兒仔細觀察,教師應用啟發(fā)性語言,通過談話引導幼兒認識彩帶,激發(fā)幼兒的興趣,并在拉開團籠中掌握了收放彩帶的方法。)
二、探索發(fā)現揮舞彩帶的不同形狀。
1、探索:讓彩帶跳起舞來。
師:彩帶是專門用來跳舞的,今天請小朋友試一試,讓你的彩帶跳出各種各樣的舞蹈,試的時候,老師有幾個要求:看看你的彩帶跳出的舞像什么?看誰能讓彩帶跳出各種各樣的舞。
幼兒自由探索后教師記錄幼兒舞動彩帶的形狀,并加以總結:舞動手臂能讓彩帶跳出各種各樣的舞蹈,有的像……有的像……。
教師記錄舞動彩帶的形狀:
2、探索:手臂舞動的形狀和彩帶舞動的形狀有什么關系。
彩帶跳出了這么多的舞,彩帶跳出這些舞的時候你的手是怎樣舞動的呢?
幼兒探索后回答。
教師再總結:我們的手臂揮動xx形狀,彩帶也會跳出xx的舞。
3、探索:手臂舞動有幾種方法,為什么用同一種方法彩帶會跳出不一樣的舞呢?
幼兒嘗試各種形狀,然后想一想說一說,教師在此基礎上再加以總結,原來舞動彩帶的基本方法只有三種:①圓形②半圓形③波浪形。但是我們手臂舞動的方向不一樣,用的力度、速度不一樣,彩帶跳出的舞也不一樣。教師和幼兒一起練習三種方法,并體驗不同方向、不同力度、不同速度的效果。
(根據幼兒好奇、好動的心理,教師以層層遞進的方法進行探索。主要通過舞一舞、說一說、想一想探索發(fā)現舞動彩帶的不同形狀與手臂舞動的關系及方法。一共進行了三次探索:①探索:讓彩帶跳起舞來。知道彩帶能跳出各種各樣的舞蹈,都是手臂舞動的結果。②探索:手臂舞動的形狀和彩帶舞動的形狀有什么關系。發(fā)現我們的手臂揮動xx形狀,彩帶也會跳出xx的舞。③探索:手臂舞動有幾種方法。通過觀察、嘗試歸納總結手臂舞動的幾種基本方法。)
三、聽音樂舞動彩帶
1、欣賞音樂《喜洋洋》,感受音樂的旋律與節(jié)奏。
聽了這首音樂有什么感覺?一共有幾段?哪一段快哪一段慢?
2、再次欣賞,歡快的音樂我們可以怎樣舞動彩帶,抒情緩慢的音樂可以怎樣舞動彩帶?(幼兒可隨音樂自由舞動彩帶)
3、聽音樂嘗試練習。
4、集體表演。
通過感受音樂的節(jié)奏、想象彩帶跳舞的樣子、表現彩帶跳舞,讓幼兒在音樂中充分地體驗舞動彩帶的快樂。
四、欣賞彩帶操,激發(fā)再次探索的欲望。
你們見過彩帶舞嗎?在哪兒看到的?今天老師也帶來了一段彩帶舞,我們一起來看看。
幼兒觀看視頻后教師提問:大姐姐在條彩帶舞時除了手在舞動彩帶,還有頭、腳、腰等是怎么樣的呢?
教學反思:
舞動彩帶時身體的其它部位也可以動起來,這樣我們的彩帶舞會更加的優(yōu)美,你們可以自己去試一試。(結束活動)(在欣賞的基礎上,幼兒對彩帶舞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并且激發(fā)了幼兒繼續(xù)探索的欲望。)
10、大班教案《螞蟻會游泳嗎》含反思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螞蟻,培養(yǎng)幼兒自己尋找科學答案的能力,激發(fā)幼兒的探索欲望。
2、培養(yǎng)幼兒喜歡對身邊現象大膽猜想、主動探究的好習慣。
3、鼓勵幼兒在活動中互相幫助、友好協作。
4、發(fā)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
5、養(yǎng)成敢想敢做、勤學、樂學的良好素質。
活動準備:
1、小碗、水、小棒、石頭、紙等。
2、螞蟻較多的場地。
重點、難點:
重點:幼兒能夠帶著問題參與實驗并尋找出答案。
難點:幼兒運用多種現場材料救助螞蟻。
活動過程:
1、討論:螞蟻會不會游泳?
教師七次有的幼兒認為螞蟻會游泳,有的說不會,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呢?
幼:小螞蟻不會游泳,它停在葉子上是求生呢!
幼:螞蟻會游泳,不然它怎么會游到葉子上去呢?
大家各抒己見,并且爭得面紅耳赤,不過多數幼兒贊同螞蟻會游泳的看法。
2、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幼兒帶著疑問拿著小碗開始進行探索。
“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我們怎么樣才能知道呢?”我問幼兒。小朋友說:“我們捉它看看?!薄白搅朔旁谀抢锬?”我反問,幼兒說:“拿個小碗吧?!庇谑怯變簬е蓡柲弥⊥雭淼讲賵錾掀炔患按亻_始實驗了。他們將螞蟻輕輕放在自己的碗巾看看螞蟻會怎樣。
幼:小螞蟻爬得太快了。
幼:是呀!它們和在地上爬得一樣快。
幼兒全神貫注地關注自己碗中的螞蟻,并且邊觀察,邊和旁邊幼兒交流著……我問幼兒這樣看,能知道小螞蟻會不會游泳嗎?幼兒說,“不行,碗里沒有水?!蔽矣謫枺骸澳窃趺崔k呢?”幼兒輕輕地說;“我們在碗里放上水就知道了?!庇谑恰?/p>
3、把螞蟻放在裝水的碗中再次觀察尋找答案: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
教師引導幼兒在碗里加一些水,然后再觀察螞蟻的活動??粗?,看著,一名幼兒激動地把小碗舉到我面前說:“老師你看,小螞蟻會游泳,它們正在水里快樂地扭動著身體呢?!?/p>
另一名幼兒揮著手招呼旁邊小伙伴:“快看,我的螞蟻會潛水,它們在水底爬呢?!惫嫘∥浵佋谒着滥亍?/p>
于是,幾個幼兒聚集在一起討論著:“小螞蟻肯定會游泳,你們看它E水里游得多自在呀,再看水,有點像放大鏡,螞蟻變大了,看它的身體有六條腿,嘴像鐮刀一樣,眼睛小小的,沒有睫毛?!?/p>
之后,多數幼兒激動地呼應起來:“我們贏啦!小螞蟻會游泳?!?/p>
這時一名幼兒皺著眉頭說:“我的螞蟻不動了,快死了,我要放它出。”他的一番話,提醒了其他幼兒。于是,大家紛紛都去看自己碗中的螞蟻,似乎都不動了。最后,大家把碗中的水和螞蟻都倒出來了。
4、引導幼兒一起探索救助螞蟻的好辦法。
師:剛才我們看到螞蟻快要死了,我們小朋友都把螞蟻和水倒出來,幫助螞蟻逃生,那如果螞蟻在湖中、海里落難了,又沒有辦法把水0出來,咱們應該用哪些辦法來幫助落水的螞蟻呢?
幼:上次在池塘里我看見小螞蟻爬上了葉子,往水里放些葉子,螞蟻不會累也不會淹死了。(隨后孩子們開始找葉子往里放)
師:這個辦法不錯,可是如果沒有葉子怎么辦呢?你們再仔細想還有沒有別的好辦法來救助小螞蟻。
第二輪的探索活動開始了,幼兒有的放小石頭(讓螞蟻在上面休息),有的放紙,有的放木棒……
幼兒:老師,我想到一個好辦法,把一根長的小棒放在小碗中,棒一頭在水里、一頭在外面,螞蟻順著棒往上爬就死不了啦。
對于這個建議,大家都比較贊成,于是,幼兒再次投人救助螞蟻的活動中。
5、小結:老師和幼兒一起討論。
師:螞蟻剛到水里是什么樣子的?
幼:能夠自由自在地游泳。
師:螞蟻在水里待了一會兒之后又是什么樣子的?
幼:做掙扎,然后動作就慢了下來、運動小了。
師:如果放進一片葉子(紙、棒等)會怎樣?
幼:螞蟻會自救。
師: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回去后,通過上網、看圖書等方式尋出答案。
個人反思:
1、活動中的優(yōu)點:
此次探索活動源于幼兒一次意外現象的發(fā)現,產生了“螞蟻會不會游泳”的疑問。由于問題是幼兒在活中發(fā)現的,所以幼兒探索時興趣濃厚。老師能適時引導,通過猜想、動手實驗、驗證猜想,使幼兒從剛開始以自我為中心的無依據猜想到根據客觀依據進行猜想,培養(yǎng)了幼兒求真的學習態(tài)度和科學精神。
2、活動中的不足:
幼兒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發(fā)現螞蟻在水中待一會兒后,活動越來越少。由于怕螞蟻死,于是就把它們放生了,為了保護幼兒純真的愛心,因此探索活動也就此停止。因此,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幼兒還是沒能通過本次實驗找到科學的答案,最后只能引導他們通過上網查資料、從書中尋找答案。這也是本次活動的遺憾。
主要內容:
1、質疑:到底該不該拿小螞蟻做實驗?
有的教師認為:如果可以這樣實驗,幼兒以后對什么發(fā)生興趣,就對什么進行探索、實驗,那么,是不是會有很多的小動物會喪生或殘疾?可以通過一些資料、影像來解答幼兒的疑問。
有的教師認為應該讓幼兒去探索,當幼兒發(fā)現螞蟻不能在水中待長時間,他們也是有愛心的,立刻便把螞蟻放生了。這不是一次愛心教育的契機嗎?
2、幼兒獲得知識的過程,是探索和發(fā)現的過程,要提供親自動手的機會,但是也要重視愛心教育。
只有幼兒親自參與探索,才可以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如果這次不讓幼兒實驗而直接告訴他們答案或看一些資料,幼兒只是對螞蟻有一些膚淺的了解。但通過幼兒自己探索、實驗,他們可以從中尋找出答案還可以了解到更多的知識。教師利用幼兒的好奇心理,引發(fā)幼兒為探索確立目標。尤其所探索的內容是從幼兒的疑問中來,所以幼兒的探索興趣濃厚,以至于每個幼兒都能夠參與其中。
幼兒對萬物都感興趣,充滿了好奇,教師應該鼓勵幼兒進行探索,還要相信幼兒有能力探索出答案,不能因幼兒小或其他原因阻止幼兒。但在有一定難度的探索活動進行前,老師要講出注意事項,如在探索螞蟻到底會不會在水中游泳之前,教師可以提出“如果螞蟻在水中不會游泳,快死了,我們該怎么辦?”從而讓幼兒心中樹立愛心意識,必要時候還可以請老師幫忙。
綜合評析:
“發(fā)現問題——猜想——實驗驗證——發(fā)現新的問題”這一過程和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的過程相一致,幼兒發(fā)現池塘里螞蟻爬上葉子,便對這一現象產生興趣,紛紛就螞蟻會不會游泳進行猜測。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親自拿實驗工具去驗證自己的猜想,在此過程中,又延伸出探索救助螞蟻的好辦法。由此可見,教師這一選題對幼兒有意義,不僅培養(yǎng)幼兒科學的探究精神,而且也培養(yǎng)了幼兒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本活動很好地體現了預設和生成的結合,事先預設的目標本來是通過觀察探索并尋找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這一答案,但當幼兒發(fā)現螞蟻在水中快死的時候都把水倒出來時,教師馬上引導幼兒探索救助螞蟻的好辦法,并提供了相應的材料,雖然沒有實現預定的目標,但生成的活動對幼兒發(fā)展有更大的價值。
小組合作反思緊緊圍繞“該不該拿小螞蟻做實驗”這一問題展開,中心突出,研討較深入,紛紛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并表達出充分的理由,形成鮮明的兩種對立觀點:一方認為只有親身實踐,幼兒的認識才會更深刻,所以應該讓幼兒對自己感興趣的小螞蟻探究。另一方則認為,不能因為幼兒對什么感興趣就對其進行探索、實驗,否則會有很多小動物喪生或殘疾。通過深入探討,大家最后形成了基本一致的看法:應支持幼兒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進行探究,但在必要情況下,教師應在之前做一定的價值判斷,并對探究內容做一定篩選。不僅有聚焦的問題,又有交鋒的過程,最后又形成一致的認識。這是一個觀點碰撞及同伴互助的過程,達到了真正意義上的交流和研討。
11、大班語言教案《螞蟻奶奶搬家》含反思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了解“九牛二虎之力”的意義。
2、了解向日葵的向陽性。
3、學習關愛老人孝敬長輩的傳統美德。
4、通過觀察圖片,引導幼兒講述圖片內容。
5、能安靜地傾聽別人的發(fā)言,并積極思考,體驗文學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螞蟻奶奶、小螞蟻、向日葵、太陽圖片。
【活動過程】
一、欣賞故事,尋找螞蟻奶奶的煩惱。
1、活動導入:今天老師邀請了幾只螞蟻來我們大班做客,我們首先來歡迎螞蟻奶奶。(出示螞蟻奶奶的圖片)請小朋友一起來觀察一下螞蟻奶奶的表情。猜一猜她的心情怎么樣?
幼:不開心。
師:你從哪里看出來螞蟻奶奶不開心啊?
幼:她的嘴巴往下彎。
師:的確,螞蟻奶奶最近很不開心。小朋友們猜猜看,螞蟻奶奶為了什么事煩惱呢?
幼:……
2、欣賞第一段故事。
3、提問,螞蟻奶奶的煩惱是什么?
師:螞蟻奶奶為什么整天愁眉苦臉的呀?
幼:因為螞蟻奶奶住在土丘下,曬不到太陽。
幼:螞蟻奶奶,不能出去曬太陽。
師:原來呀,螞蟻奶奶很喜歡曬太陽,但是她的家在土丘下面,樹葉擋住了太陽光,曬不到太陽,所以螞蟻奶奶很煩惱。
師:小朋友們有什么好辦法來幫助螞蟻奶奶解決這個問題?
4、幼兒討論,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幼:……
師:我們小朋友想了很多辦法,現在我們一起來聽一聽,到底小螞蟻想的辦法跟我們想的一樣?
二、掌握“九牛二虎之力”。
1、繼續(xù)欣賞故事
2、提問:
師:小螞蟻想了個什么辦法?
幼:將房子搬到向日葵上。
師:他們是怎么搬房子的。
幼1:嘿咻嘿咻地搬
幼2:走一步滑一步地搬。
幼3:費了九牛二虎之力
師:兩只小螞蟻嘿咻嘿咻,累得滿頭大汗,他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房子搬到了向日葵的花盤上。(配上動作)
師:故事里有一個成語“九牛二虎之力”你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嗎?
幼:……
師:小朋友你們想想,如果九頭牛的力氣再加上兩只老虎的力氣,那這個力氣該有多大呀。所以呢,“九牛二虎之力”就是形容很大很大的力氣。
師:我們一起來學學小螞蟻搬家時的動作吧。
三、掌握向日葵的向陽性,并能動手演示。
1、再次欣賞故事。
(講述整個故事)
師:螞蟻奶奶的房子搬到向日葵上就能從早到晚都能照到太陽,這是怎么回事呢?
幼:……
2、小結
師:向日葵有一個特點——向陽性。它的花盤呀,是永遠向著太陽轉的。太陽早晨的時候從東方升起,傍晚從西方降落,向日葵的花盤也跟著太陽從東方慢慢轉向西方,而小螞蟻把奶奶的家搬在向日葵的花盤里,當然就能從早到晚都曬到太陽嘍,曬得螞蟻奶奶暖洋洋的。
3、演示向日葵的向陽性
(教師示范)
師:現在我邀請一個小朋友扮演太陽,另一個小朋友扮演向日葵,為大家表演向日葵是如何跟著太陽轉的。
師:現在,老師變成太陽,小朋友們都變成小向日葵,我們一起來演示向日葵的向陽性。
四、情感延伸。
師:小朋友,故事里的小螞蟻真聰明,很愛自己的奶奶。你們愛不愛自己的爺爺奶??啊,你們都為他們做過什么事情來表達你們的愛?
【我的反思】
1、過渡環(huán)節(jié)的銜接過快,語速可以減慢,語氣加強,以便幼兒消化。
2、向日葵的演示缺乏科學性,向日葵的轉動需符合實際。
3、向日葵和太陽的圖片需放大,螞蟻奶奶的圖片中表情需要夸張。
4、故事講述需更加投入,語速的變化,語調的起伏需更加明。
5、給予幼兒否定的回答的句子不應該是反問句或疑問句,而應該是肯定句。
6、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中,可以鼓勵孩子要堅持為長輩做事,給他們樹立榜樣。
7、時間過短,問題過于簡單。
8、給予孩子回答問題的機會。當得到需要的答案后,可以邀請其他小朋友再來說一說,而不是進行下一個環(huán)節(jié),剝奪他們參與課堂的機會。
9、學小螞蟻動作的時候,可以圍著教師走一圈,而不是固定在座位。
12、大班科學教案《動物運動會》含反思
設計意圖:
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fā)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欲望。利用幼兒愛玩、愛動的年齡特點,巧妙地將排列的小秘密融入動物運動會的情境中。激發(fā)幼兒的探索興趣和熱情,讓幼兒在看看玩玩中輕松快樂地掌握抽象的數學知識。
活動目標:
1.發(fā)現周圍事物的規(guī)律性,增強對有規(guī)則排列的圖案的興趣。
2.運用身邊材料,設計出簡單的規(guī)律進行排序。
3.熟悉事物規(guī)律性,按顏色、圖形、數量進行排序。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fā)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活動準備:
1.課前布置好場地:墊子(三種顏色),椅子若干把;貼有圖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的矮方凳若干
2.大背景圖(運動會場:花、氣球、燈籠、彩旗等)[快思老師.教案網出處]
3.小動物入場方陣圖片(按規(guī)律排列)單個小動物圖片
4.《運動員進行曲》
5.幼兒操作用具,范例
活動過程:
一、導入
師:聽說森林里的小動物們要開運動會了,場面一定非常熱鬧, 我們一起去看看吧!(師帶幼兒進入到已經布置好的場地)
二、參觀比賽場地
師:小朋友看,小動物們已經把比賽的場地布置好了,這塊比賽場地里的每條賽道擺放都與我們平時的不一樣,有哪些特別的地方呢?請小朋友觀察一下:
墊子:
椅子: (擺成一條獨木橋)
矮方凳:
1.幼兒觀察后交流發(fā)現的規(guī)律
2.請幼兒嘗試將每條賽道按規(guī)律加長
3.師幼共同玩已擺好的賽道:單腿跳過墊子;從“獨木橋”上快速安全通過;雙腳跳過矮方凳,并請幼兒邊玩邊說出規(guī)律,如:紅、黃、藍……
三、參加開幕式
師:參觀完了比賽場地,我們再一起去主會場,也就是開幕式的地方看看吧!
(師帶領幼兒到大圖片前坐下)
1.觀察會場的布置
師:小朋友看,小動物們已經把會場打扮好了,多漂亮啊!咦,它們的會場上有沒有按規(guī)律擺放的地方呢?
幼兒觀察并交流(彩旗按圖形排列,燈籠按大小排列,氣球按顏色、大小兩種規(guī)律排列,花按四種顏色排列)
2.小動物入場
師:聽,運動員進行曲響了,小動物們排著整齊的方陣入場了(放《運動員們進行曲》,請幼兒一起鼓掌歡迎)
(1)首先入場的是第一方陣的小動物,它們邁著整齊的步伐走來了(出示一組圖片,貼在大背景圖上)它們是按什么規(guī)律排隊的?(一只兔、一只狗、一只兔……)后面又來了幾只小動物應怎么樣排呢?(幼兒回答,并上前將小動物圖片貼好)
(2)接下來出場的是第二方陣(一只貓、兩只猴、一只貓……)攝影師剛想照張照片,有只小動物被氣球擋住了,猜猜氣球遮住的是誰?(請幼兒猜測后上前揭開氣球驗證答案,并一起當攝影師照像)
(3)同樣辦法出示第三方陣(一只羊、兩頭牛、三只小鴨)后面排的是大白鵝,應該排幾只?(幼兒回答后,請個別幼兒上前將大白鵝貼好)
3.小朋友入場
師:小動物們都已經排著整齊的方陣入場了,下面輪到我們小朋友方陣入場了,小動物們是按規(guī)律排列方陣的,我們怎么排?
(1)請幼兒說規(guī)律(引導幼兒按男女排隊,如1男1女……),師統一意見后,幼兒集體按規(guī)律排隊。
(2)放《運動員進行曲》,幼兒排方隊走一圈,向“觀眾”揮手致意。
四、制作獎品
師:入場式結束了,比賽馬上就要開始了。在比賽中要給獲勝的小動物發(fā)獎品,可是小動物們準備的獎品還不夠,怎么辦?我們來幫助它們好嗎?
1.師介紹獎品的種類及做法
項鏈:用不同形狀的珠子串成冠軍項鏈(可按形狀、數量排列)
花環(huán):用不同顏色的珠子串成冠軍花環(huán)(可按顏色、數量排列)
獎章:用印章蓋出不同圖案做成冠軍獎章(可按數量排列)
2.幼兒自由選擇小組進行制作,師指導,引導幼兒按規(guī)律進行制作。
3.請個別幼兒展示自己的作品,說一說自己是按什么規(guī)律制作的。
五、結束
師:小朋友,獎品都已經做好了,我們拿著獎品,排著隊送給小動物們好嗎?
活動延伸:
日常生活中引導幼兒觀察常見的物品是否是按規(guī)律擺放的,并嘗試將身邊的物品按規(guī)律排序。
活動反思:
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整合了健康、科學方面的內容,教育組織動靜結合,為幼兒創(chuàng)造了輕松的學習氛圍。活動中運用了動靜結合的方法,調動了幼兒的各種感官參與。并且隨著活動的深入,學習難度也層層遞進,進一步該活動非常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整個活動的過程中,充分調動了幼兒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孩子們始終保持高漲的興趣和探索欲望,學習效果非常明顯。讓幼兒始終保持良好的探索欲望,體驗發(fā)現的樂趣?;顒咏Y束后,孩子們經常自發(fā)地將活動室、游戲區(qū)里的物品按規(guī)律排序。
13、大班科學活動教案《能穿越彎管嗎》含反思
讓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
能穿越彎管嗎
活動目標
1、在嘗試、操作活動中體驗成功的快樂。
2、通過實驗了解哪些物體能穿越彎管,了解有關物體的特征。
3、發(fā)展幼兒動手操作、觀察記錄的能力。
4、通過觀察、交流與討論等活動,感知周圍事物的不斷變化,知道一切都在變。
5、能積極地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fā)現,激發(fā)進一步探索事物變化的愿望。
活動準備
知識經驗準備:
1、教師自己嘗試做過本次實驗,了解實驗的結果及物體的有關特性.
2、幼兒曾做過有關水,小紙團(同樣大小的紙張約寬5CM,長6CM的紙張捏成的),細長短棍(8cm)等物體穿越彎管的實驗,并做過相關的記錄.
物質材料的準備:
1、直角形的白色彎管若干,一端系有螺帽的線若干,各種打氣筒,鉛筆,手電筒若干,記錄的紙筆.
2、展示儀記錄表
活動過程:
1、教師出示實驗材料,幼兒猜測這些東西能穿越彎管嗎?
2、幼兒猜測并和小朋友討論,教師統計猜測結果.
3、教師鼓勵幼兒實驗驗證自己的想法,并記錄實驗結果.
4、組長將組員的實驗結果進行統計.
5、師生共同探討,用展示儀交流實驗結果.
6、請幼兒觀察,再次實驗,證明實驗的最終科學結果.
教師引導幼兒發(fā)現:什么東西能穿越彎管?什么東西不能穿越彎管?
7、師生共同探討:為什么帶螺帽的線和打氣筒的氣可以穿越彎管?為什么鉛筆和手電筒的光不能穿越彎管?
8、引發(fā)下次實驗.
延伸活動:
將材料投放到科學活動角,并添加一部份新的材料,幼兒游戲探索。
教學反思:
一次科學活動的開始,應該來自幼兒已有的經驗,一次科學活動的結束,并不是真正的結束,應使幼兒有進一步的探索可能,成為獲取經驗的開始。幼兒是學習的主人,所以我們老師要盡其所有、創(chuàng)設各種學習環(huán)境,讓幼兒能夠用眼看、用耳聽、用嘴說、用腦思考,全身心地積極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給幼兒自由展現的空間。讓幼兒在游戲中、快樂中獲得知識,學得經驗。
14、大班主題教案《螞蟻覓食總動員》含反思
主題游戲背景
幼兒的興趣是確定主題內容的主要依據。這提醒老師要在幼兒生活的范圍內選擇可以形成其經驗的素材。在一次集體備課中,我們翻閱到了由許卓婭老師主編的主題活動《螞蟻王國》,一下子被《螞蟻王國》強盛的主題生命力所深深吸引。確實,在幼兒園經常會看見孩子們聚在一起看看螞蟻搬家的身影。我們怎么沒有想到小小的螞蟻也能作為促進幼兒發(fā)展的主題呢?既來源于幼兒的生活,又是孩子感興趣的焦點。
《螞蟻王國》是以探究螞蟻生命歷程,促進幼兒社會性發(fā)展為側重點的主題。幼兒通過深入探究螞蟻的生活方式、溝通方式,在感受螞蟻王國的奇妙的過程中,可以從螞蟻這種社會性很強的昆蟲身上,感受、學習、體驗螞蟻身上所具有的勇敢頑強、團結合作。這對幼兒來講是主題要求和幼兒發(fā)展相融合的一個契機。
《螞蟻王國》的主題分成四個小主題來實施"螞蟻大搜索"、"小螞蟻大世界""可愛的小螞蟻"、"我來做螞蟻"。在"螞蟻大搜索"中,孩子們驚奇于螞蟻的生存環(huán)境,對螞蟻的群居生活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在"小螞蟻大世界"系列活動中,孩子們走進螞蟻王國、感受螞蟻神奇的本領、認識螞蟻的朋友和敵人。認知經驗的豐富為孩子開展各種游戲活動提供了多種素材。
隨著主題的深入,教師和幼兒共同把對螞蟻的感知外化為對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美工區(qū)被命名為螞蟻工作室,語言區(qū)被命名為小螞蟻圖書室,而我們的建構區(qū)則被孩子用來構造螞蟻的窩。神奇的雄蟻、獨一無二的蟻后、好忙好忙的蟻兵們等,各種螞蟻的角色成為幼兒游戲中模仿和想象的對象。借著假想和扮演,幼兒在角色游戲區(qū)里開始嘗試表演螞蟻家族,從最初學螞蟻爬,到有的演蟻后產卵,有的演兵蟻在守衛(wèi),其中扮演工蟻覓食、運糧是孩子們最感興趣的事情。螞蟻的所有生活被幼兒一點一滴地呈現在出來,教室里多了蟻后產房和育嬰房、儲藏室和螞蟻餐廳。
隨著對螞蟻的深入了解,師生開始了對環(huán)境的構建。它發(fā)揮著幼兒對螞蟻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一種外化想象和創(chuàng)造。我們發(fā)現螞蟻的生活幾乎都是孩子的體驗興趣所在,隨著孩子對螞蟻的了解深入和角色扮演內容的豐富,在這樣的特定角色氛圍中,老師也會用小螞蟻身上隱含的行為規(guī)范來暗示孩子們的日常行為規(guī)范和互動交往。孩子們常會說:"我們是一群團結的小螞蟻!""我會象螞蟻一樣排隊!"孩子們眼中各種各樣的螞蟻生活劇場就這樣慢慢地被拉開了序幕。
主題游戲目標
1.能逐漸豐富角色假想行為,和同伴有體驗角色的語言、行為交流。
2.會在教師的引導下,初步協商和合作,想出并實施合理的解決搬運大物件的辦法。
3.享受角色表演帶來的游戲樂趣。
4.培養(yǎng)幼兒與他人分享合作的社會品質及關心他人的情感。
5.幼兒能積極的回答問題,增強幼兒的口頭表達能力。
環(huán)境材料準備
1.經驗的準備:幼兒對螞蟻的探索和模仿就是他們經驗積累的過程。
2.物質材料的準備:環(huán)境在內的相關材料的積累:教室里師生改裝成了螞蟻王國,墻面上到處留有幼兒學習的痕跡,豐富的主題網絡,美工區(qū)改裝成的螞蟻工作室,螞蟻生活必備的儲藏室,螞蟻餐廳……
3.游戲假想材料:螞蟻徽章、工蟻道具、螞蟻食物材料等、各個區(qū)域中操作用的材料野外螞蟻生活劇場提供大小和外形不一的"螞蟻食物"。音樂《螞蟻在說話》《好朋友》
主題游戲活動流程
(活動基本環(huán)節(jié)和組織過程實錄描述)
(一)游戲導入,感受螞蟻課間操的快樂,會找朋友一起參與運動。
小螞蟻們躲在野外螞蟻洞中,聽音樂爬出找朋友跳螞蟻操。
T:小螞蟻們,又到了我們野外生活劇場的時間了,你們開心嗎?
S:開心T:找到你的好朋友了嗎?我們一起出去鍛煉身體,做做螞蟻操吧!
(二)小螞蟻運糧,在第一環(huán)節(jié)的運動基礎上,幼兒體驗獨立運送糧食的過程。
T:讓我們分成兩隊爬過草地,鉆過山洞、爬過小橋到對面的草地上去玩一玩吧!
排好隊哦,小心點,可別掉到河里去了哦!后面的小螞蟻們快點爬啊,加油哦。找到你的好朋友一起跳螞蟻操啊!
T:(螞蟻們有躲了起來)啊,小螞蟻們都躲起來了啊!我們一起到草叢里去找找看有沒有食物啊?
S:好的
T:我找到一袋糧食嘍,小螞蟻們,你們都找到了嗎?
S:我找到了。我也找到了。
T:你們拎的動嗎?,一只手拎一拎,換只手再拎拎。我看見一只小螞蟻它拎了兩袋糧食哦,誰愿意幫幫它呢?你們能把它舉起來嗎?我發(fā)現一只小螞蟻把它陀在了背上,我們一起來試試看,你陀的動嗎?
S:陀的動
T:每只小螞蟻都找到糧食了嗎?
S:我找到了兩袋T:你真棒!誰來說說看我們搬回去的時候應該注意些什么呢?
S:注意安全;不要掉到河里;要一個跟好了一個走
T:告訴你們一個小秘密哦,我們的糧食袋上還有顏色標記,一樣嗎?
活動反思:
在個別環(huán)節(jié),孩子們之間出現了分歧,答案不統一,直接反映了他們對昆蟲的認識還不夠扎實。在最后的操作游戲環(huán)節(jié),我設計的是小組合作,希望孩子們之間相互討論、共同決定。從呈現的過程和結果來看,孩子們之間的合作有了很大的進步,懂得征求別人的意見,沒有出現一意孤行的行為。
整個活動,以闖關游戲貫穿始終,孩子們喜歡接受挑戰(zhàn),因此自始至終都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在以后的教學設計中,可以創(chuàng)造性地穿插一些小游戲、小組合作等,既能激發(fā)幼兒的積極性,也能提高教學效率。
15、大班游戲活動教案《螞蟻搬家》含反思
活動目標:
1、學習爬行動作,提高身體的協調能力。
2、培養(yǎng)幼兒的合作意識。
3、培養(yǎng)幼兒愛勞動的情感和克服困難、團結合作的精神。
4、培養(yǎng)幼兒與同伴之間的相互配合。
5、使小朋友們感到快樂、好玩,在不知不覺中應經學習了知識。
活動準備:
螞蟻頭飾若干、呼啦圈若干、墊子兩個、大小沙包若干、紙箱兩個。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小朋友們,天快要下雨了,我們快來搬家吧?!蔽浵亱寢寧е∥浵佉粋€跟著一個鉆出洞口,爬過螞蟻路(手、腳著地)。一個跟著一個鉆進洞口。進入新家,來回進行幾次。
二、基本部分
小螞蟻們我們開始搬家了。
讓小朋友帶上頭飾扮成小螞蟻把食物運回家。
小朋友分成兩路縱隊,要爬過呼啦圈,越過布墊、把小沙包投進紙箱,<快思老師.教案網出處>然后返回,投沙包最多的隊獲勝。
螞蟻媽媽發(fā)現有一大塊食物,可是一只螞蟻搬不動,怎么辦呢?
啟發(fā)小朋友說出兩只小螞蟻合作完成。
游戲再次開始
兩只小螞蟻合作爬過呼啦圈,越過布墊,把大沙包投進紙箱,投沙包最多的隊獲勝。
在爬行的過程中,提醒幼兒如何進行自我保護。
三、結束活動
今天小螞蟻都很累了,我們互相拍拍身體,放松一下吧。并表揚幼兒的勇敢精神,分享幼兒體驗挑戰(zhàn)帶來的快樂。
活動反思:
戶外活動很好的鍛練了小朋友的身體素質,還鍛練小朋友的語言發(fā)展能力、思維能力。組織該活動時應關注每個小朋友的表現,并及時地進行引導和激勵,在此活動中忽略了能力弱幼兒的表現。
16、大班科學教案《會跳舞的烏龜》含反思
活動目標:
1、嘗試在探究中尋找答案,知道烏龜會跳舞的原因。
2、能通過動手探索發(fā)現光源位置與影子位置的關系,并學習記錄實驗結果。
3、對科學活動感興趣,體驗探究、發(fā)現的樂趣。
4、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fā)現。
5、主動參與實驗探索。
活動準備:
1、環(huán)境--一個適合探索影子的活動室。
2、教具:大手電筒、彩色的大烏龜、磁帶《森林狂想曲》。
3、學具:每人一個小手電筒、一張白紙、一個彩色的紙烏龜、一張記錄表;水母、章魚、海馬等圖片若干;膠水、抹布等。
活動過程:
一、激趣導入,激發(fā)探索興趣。
播放音樂,教師在手電筒、膠水和白紙的幫助下示范烏龜跳舞。
教師:"小烏龜跳得怎么樣?""你們想不想也來試一試呢?"
二、探究質疑--自主探究質疑,體驗發(fā)現樂趣。
(一)第一次嘗試。
1、教師引導、鼓勵幼兒在白紙、膠水、手電筒的幫助下進行大膽嘗試。
2、幫助幼兒發(fā)現小烏龜"跳舞"的秘密。
討論:"小朋友,你們的小烏龜'跳舞'了嗎?""小烏龜為什么會'跳舞'的呢?為什么有的不會跳舞
3、展示"跳舞"與"不跳舞"的烏龜,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尋找發(fā)現其中的秘密。
4、師幼共同小結:"原來,手電筒的光照在小烏龜上就出現了烏龜的影子,當小烏龜的頭、尾巴和腿都沒有涂膠水,并且都向上翹時手電筒動了,小烏龜的影子也跟著動了,看起來就好象烏龜在'跳舞'了。"
(二)第二次嘗試。
1、再次探索前的設疑:"小烏龜會跳哪些動作呢?"師出示記錄表引導幼兒觀察演示記錄。
教師請小朋友看看手電筒朝哪個方向動?,烏龜的影子會在哪里動。"
2、幼兒動手嘗試、探索發(fā)現光源位置和影子位置的關系,并記錄結果。
3、幼兒做好記錄后,與其他幼兒交流。
4、展示幼兒的記錄,在教師引導下進行歸納總結:當手電筒的光朝那方向,小烏龜的影子就朝那個方向。
5、隨音樂表演,從玩法上進行調整,體驗探索的樂趣。
活動反思:
幼兒有著與生俱來的好奇心與探究欲望。好奇心是幼兒內在生命本質的展現,正是好奇心驅使著幼兒去探索求和。對有興趣的活動,他們就會積極、主動、愉快地去參加,他們學習的內在動力也能在活動中得到充分的發(fā)揮。
17、大班科學教案《螞蟻會游泳嗎》含反思
活動由來:
戶外散步時,兩名幼兒為魚池內螞蟻爬上葉子這一現象發(fā)生爭論,并圍繞“螞蟻會不會游泳”討論不停,這一爭論引起許多小朋友的好奇。為滿足幼兒對螞蟻探究欲望和好奇心生成了此活動。在活動過程中,教師通過提供不同材料,創(chuàng)設不同情境,激發(fā)了幼兒探究的興趣。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螞蟻,培養(yǎng)幼兒自己尋找科學答案的能力,激發(fā)幼兒的探索欲望。
2、培養(yǎng)幼兒喜歡對身邊現象大膽猜想、主動探究的好習慣。
3、鼓勵幼兒在活動中互相幫助、友好協作。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fā)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能在情景中,通過實驗完成對簡單科學現象的探索和認知,樂于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所發(fā)現的結果。
活動準備:
1、小碗、水、小棒、石頭、紙等。
2、螞蟻較多的場地。
重點、難點:
1、重點:幼兒能夠帶著問題參與實驗并尋找出答案。
2、難點:幼兒運用多種現場材料救助螞蟻。
活動過程:
1、討論:螞蟻會不會游泳?
教師七次有的幼兒認為螞蟻會游泳,有的說不會,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呢?
幼:小螞蟻不會游泳,它停在葉子上是求生呢!
幼:螞蟻會游泳,不然它怎么會游到葉子上去呢?
大家各抒己見,并且爭得面紅耳赤,不過多數幼兒贊同螞蟻會游泳的看法。
2、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幼兒帶著疑問拿著小碗開始進行探索。
“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我們怎么樣才能知道呢?”我問幼兒。小朋友說:“我們捉它看看?!薄白搅朔旁谀抢锬?”我反問,幼兒說:“拿個小碗吧?!庇谑怯變簬е蓡柲弥⊥雭淼讲賵錾掀炔患按亻_始實驗了。他們將螞蟻輕輕放在自己的碗巾看看螞蟻會怎樣。
幼:小螞蟻爬得太快了。
幼:是呀!它們和在地上爬得一樣快。
幼兒全神貫注地關注自己碗中的螞蟻,并且邊觀察,邊和旁邊幼兒交流著……我問幼兒這樣看,能知道小螞蟻會不會游泳嗎?幼兒說,“不行,碗里沒有水?!蔽矣謫枺骸澳窃趺崔k呢?”幼兒輕輕地說;“我們在碗里放上水就知道了?!庇谑恰?/p>
3、把螞蟻放在裝水的碗中再次觀察尋找答案: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
教師引導幼兒在碗里加一些水,然后再觀察螞蟻的活動。看著,看著,一名幼兒激動地把小碗舉到我面前說:“老師你看,小螞蟻會游泳,它們正在水里快樂地扭動著身體呢?!?/p>
另一名幼兒揮著手招呼旁邊小伙伴:“快看,我的螞蟻會潛水,它們在水底爬呢。”果真小螞蟻在水底爬呢。
于是,幾個幼兒聚集在一起討論著:“小螞蟻肯定會游泳,你們看它E水里游得多自在呀,再看水,有點像放大鏡,螞蟻變大了,看它的身體有六條腿,嘴像鐮刀一樣,眼睛小小的,沒有睫毛?!?/p>
之后,多數幼兒激動地呼應起來:“我們贏啦!小螞蟻會游泳。”
這時一名幼兒皺著眉頭說:“我的螞蟻不動了,快死了,我要放它出?!彼囊环?,提醒了其他幼兒。于是,大家紛紛都去看自己碗中的螞蟻,似乎都不動了。最后,大家把碗中的水和螞蟻都倒出來了。
4、引導幼兒一起探索救助螞蟻的好辦法。
師:剛才我們看到螞蟻快要死了,我們小朋友都把螞蟻和水倒出來,幫助螞蟻逃生,那如果螞蟻在湖中、海里落難了,又沒有辦法把水0出來,咱們應該用哪些辦法來幫助落水的螞蟻呢?
幼:上次在池塘里我看見小螞蟻爬上了葉子,往水里放些葉子,螞蟻不會累也不會淹死了。(隨后孩子們開始找葉子往里放)
師:這個辦法不錯,可是如果沒有葉子怎么辦呢?你們再仔細想還有沒有別的好辦法來救助小螞蟻。
第二輪的探索活動開始了,幼兒有的放小石頭(讓螞蟻在上面休息),有的放紙,有的放木棒……
幼兒:老師,我想到一個好辦法,把一根長的小棒放在小碗中,棒一頭在水里、一頭在外面,螞蟻順著棒往上爬就死不了啦。
對于這個建議,大家都比較贊成,于是,幼兒再次投人救助螞蟻的活動中。
5、小結:老師和幼兒一起討論。
師:螞蟻剛到水里是什么樣子的?
幼:能夠自由自在地游泳。
師:螞蟻在水里待了一會兒之后又是什么樣子的?
幼:做掙扎,然后動作就慢了下來、運動小了。
師:如果放進一片葉子(紙、棒等)會怎樣?
幼:螞蟻會自救。
師: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回去后,通過上網、看圖書等方式尋出答案。
個人反思:
1、活動中的優(yōu)點:
此次探索活動源于幼兒一次意外現象的發(fā)現,產生了“螞蟻會不會游泳”的疑問。由于問題是幼兒在活中發(fā)現的,所以幼兒探索時興趣濃厚。老師能適時引導,通過猜想、動手實驗、驗證猜想,使幼兒從剛開始以自我為中心的無依據猜想到根據客觀依據進行猜想,培養(yǎng)了幼兒求真的學習態(tài)度和科學精神。
2、活動中的不足:
幼兒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發(fā)現螞蟻在水中待一會兒后,活動越來越少。由于怕螞蟻死,于是就把它們放生了,為了保護幼兒純真的愛心,因此探索活動也就此停止。因此,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幼兒還是沒能通過本次實驗找到科學的答案,最后只能引導他們通過上網查資料、從書中尋找答案。這也是本次活動的遺憾。
主要內容:
1、質疑:到底該不該拿小螞蟻做實驗?
有的教師認為:如果可以這樣實驗,幼兒以后對什么發(fā)生興趣,就對什么進行探索、實驗,那么,是不是會有很多的小動物會喪生或殘疾?可以通過一些資料、影像來解答幼兒的疑問。
有的教師認為應該讓幼兒去探索,當幼兒發(fā)現螞蟻不能在水中待長時間,他們也是有愛心的,立刻便把螞蟻放生了。這不是一次愛心教育的契機嗎?
2、幼兒獲得知識的過程,是探索和發(fā)現的過程,要提供親自動手的機會,但是也要重視愛心教育。
只有幼兒親自參與探索,才可以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如果這次不讓幼兒實驗而直接告訴他們答案或看一些資料,幼兒只是對螞蟻有一些膚淺的了解。但通過幼兒自己探索、實驗,他們可以從中尋找出答案還可以了解到更多的知識。教師利用幼兒的好奇心理,引發(fā)幼兒為探索確立目標。尤其所探索的內容是從幼兒的疑問中來,所以幼兒的探索興趣濃厚,以至于每個幼兒都能夠參與其中。
幼兒對萬物都感興趣,充滿了好奇,教師應該鼓勵幼兒進行探索,還要相信幼兒有能力探索出答案,不能因幼兒小或其他原因阻止幼兒。但在有一定難度的探索活動進行前,老師要講出注意事項,如在探索螞蟻到底會不會在水中游泳之前,教師可以提出“如果螞蟻在水中不會游泳,快死了,我們該怎么辦?”從而讓幼兒心中樹立愛心意識,必要時候還可以請老師幫忙。
綜合評析:
“發(fā)現問題——猜想——實驗驗證——發(fā)現新的問題”這一過程和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的過程相一致,幼兒發(fā)現池塘里螞蟻爬上葉子,便對這一現象產生興趣,紛紛就螞蟻會不會游泳進行猜測。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親自拿實驗工具去驗證自己的猜想,在此過程中,又延伸出探索救助螞蟻的好辦法。由此可見,教師這一選題對幼兒有意義,不僅培養(yǎng)幼兒科學的探究精神,而且也培養(yǎng)了幼兒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本活動很好地體現了預設和生成的結合,事先預設的目標本來是通過觀察探索并尋找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這一答案,但當幼兒發(fā)現螞蟻在水中快死的時候都把水倒出來時,教師馬上引導幼兒探索救助螞蟻的好辦法,并提供了相應的材料,雖然沒有實現預定的目標,但生成的活動對幼兒發(fā)展有更大的價值。
小組合作反思緊緊圍繞“該不該拿小螞蟻做實驗”這一問題展開,中心突出,研討較深入,紛紛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并表達出充分的理由,形成鮮明的兩種對立觀點:一方認為只有親身實踐,幼兒的認識才會更深刻,所以應該讓幼兒對自己感興趣的小螞蟻探究。另一方則認為,不能因為幼兒對什么感興趣就對其進行探索、實驗,否則會有很多小動物喪生或殘疾。通過深入探討,大家最后形成了基本一致的看法:應支持幼兒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進行探究,但在必要情況下,教師應在之前做一定的價值判斷,并對探究內容做一定篩選。不僅有聚焦的問題,又有交鋒的過程,最后又形成一致的認識。這是一個觀點碰撞及同伴互助的過程,達到了真正意義上的交流和研討。
18、大班美術活動教案《螞蟻和西瓜》含反思
設計意圖:
繪本《螞蟻和西瓜》的故事簡單有趣,一群小螞蟻運用各種方式運西瓜:用小鏟子鏟西瓜、搭爬梯子運西瓜、咬緊牙齒拖西瓜……擬人化的動態(tài)和勤勞、聰明、團結合作的精神深深吸引并感染著幼兒。根據大班幼兒能較靈活地表現各種動物的動態(tài)、具有較強的表達表現能力等特點,結合繪本的游戲情境我們設計了這個活動。
活動目標:
1.在繪本情景下,嘗試粘貼并大膽添畫螞蟻的不同動態(tài)。
2.感受美術創(chuàng)作的樂趣,體驗合作的快樂。
3.培養(yǎng)幼兒動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據所觀察到得現象大膽地在同伴之間交流。
4.引導幼兒能用輔助材料豐富作品,培養(yǎng)他們大膽創(chuàng)新能力。
5.培養(yǎng)幼兒的技巧和藝術氣質。
活動重難點:
大膽創(chuàng)作,表現出螞蟻的不同動態(tài)。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
熟悉繪本,細致觀察螞蟻。
材料準備:
棕色碎卡紙、1開白紙2張,記號筆、漿糊、KT板、可供撕貼的西瓜圖紙。
活動過程:
一、回憶繪本內容,引發(fā)創(chuàng)作興趣
截取繪本中典型的螞蟻運西瓜畫面,喚起幼兒已有經驗。
“故事里的小螞蟻發(fā)現了一塊大西瓜,它們是怎么搬西瓜的?”
二、欣賞螞蟻動態(tài),嘗試想象添畫
1.觀看圖片,模仿螞蟻形態(tài)
引導幼兒觀察三幅典型畫面,讓其在游戲中模仿各種動態(tài),并創(chuàng)造表現螞蟻的不同動態(tài)。
“這幾只螞蟻是怎么運西瓜的?誰來學一學小螞蟻的動作?它的表情是什么樣子的?”
“如果你是一只小螞蟻,你會怎樣運西瓜?”(本文.來源:快思.教案網)
——從模仿繪本中螞蟻的動態(tài),到創(chuàng)造性地表現螞蟻的動態(tài),生動的動作體驗,為幼兒表現不同動態(tài)的螞蟻做好了鋪墊。
2.魔術粘貼,變換螞蟻姿態(tài)
教師選兩塊棕色紙,作為小螞蟻的頭和身體,用“變魔術”的方法表現螞蟻的不同姿態(tài)。
變魔術:頭不動、變換身體的位置,或者身體不動、變化頭的位置。不同動態(tài)的螞蟻就變出來了。
——變魔術教給孩子的不是螞蟻運西瓜的一種或幾種姿態(tài),而是教給了孩子表現螞蟻不同姿態(tài)的方法,這樣的方法,讓孩子創(chuàng)作出了千姿百態(tài)的小螞蟻。
3.幼兒示范,添畫螞蟻動態(tài)
教師引導幼兒大膽添畫螞蟻的五官和四肢,示范表現螞蟻的不同動態(tài)。
“誰能來幫助這只小螞蟻,讓它也能運西瓜?”
三、創(chuàng)設游戲情景,幼兒撕貼添畫
1.創(chuàng)設情境,大膽想象
教師創(chuàng)設運西瓜的游戲情境,鼓勵幼兒大膽創(chuàng)作。
“草地上又出現了一塊大西瓜,這些小螞蟻看到西瓜又會發(fā)生些什么故事?小螞蟻會和同伴怎么樣合作搬運西瓜呢?”
2.交代要求,幼兒創(chuàng)作
選兩塊碎紙將螞蟻身體貼好,注意要緊貼在一起,這樣小螞蟻的頭和身體才會連接起來。
——從繪本中衍生出運西瓜的游戲情景,孩子筆下的小螞蟻成為自己的代言,游戲情境的創(chuàng)設激發(fā)了幼兒生動有趣的創(chuàng)作。
四、展示欣賞作品,分享創(chuàng)意過程
幼兒分享自己的創(chuàng)作,并欣賞交流他人的創(chuàng)作。
教師講評提升幼兒的經驗,共同感受合作的快樂。
活動反思:
這一繪本美術活動最成功之處就是利用幼兒的動作來做范例。螞蟻用小鏟子鏟西瓜、爬梯子運西瓜等各種各樣擬人化的動態(tài)憨態(tài)可掬,深深地吸引著幼兒。而表現出螞蟻的不同動態(tài)是活動重難點所在。因此,教師剪輯了繪本中拖、背、抬等幾個典型的螞蟻動態(tài)圖片,引導幼兒觀察、模仿。讓幼兒從模仿繪本中螞蟻的動作慢慢過渡到自己想象螞蟻吃西瓜的動作,讓幼兒在動作模仿中就習得多種多樣的螞蟻的動態(tài)造型。在添畫想象的過程中,教師還借助自編兒歌“小手小腳彎一彎,眼睛嘴巴動一動,觸角觸角翹一翹,可愛的小螞蟻就動起來”來提示幼兒掌握螞蟻五官和四肢的畫法,增加了作畫的趣味性。這一示范環(huán)節(jié)借助動作模仿、兒歌語言的提示,為幼兒精彩的創(chuàng)作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體驗是最好的老師,生動的動作模仿不僅活躍了教學氛圍,也巧妙地解決了活動的重難點。在美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小螞蟻就是孩子們的代言,他們筆下的小螞蟻,實際上就是孩子自己運西瓜情境的再現。游戲情景和創(chuàng)意想象相互依托,游戲情境成為創(chuàng)意想象的源泉,使幼兒的美術創(chuàng)作更精彩。
19、大班社會活動教案《螞蟻本領大》含反思
一、活動目標:
1.在游戲"分豆子"的過程中學會合作,體驗合作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能共同探索,嘗試協商、分工,提高與同伴合作的能力。
3.體驗團結協作、戰(zhàn)勝困難帶來的快樂,增強幼兒合作意識。
4.教育幼兒養(yǎng)成做事認真,不馬虎的好習慣。
二、重點難點:
重點:在游戲中體驗合作的重要性。
難點:在游戲中能夠自主協商、分工。
三、活動準備:
1、自制ppt
2、四盤有6種豆子混合在一起的豆子,每組6個空盤子及6雙筷子。
3、課前請幼兒自由組合,6個好朋友做為一組
四、活動過程:
(一)情境導入,感受合作引導幼兒觀看ppt,提問題引出合作。
師:一個炎熱的夏天,幾只螞蟻在草地上發(fā)現了一塊西瓜,它們真想把這塊西瓜搬回家慢慢品嘗。嘿呦、嘿呦,就是搬不動。那可怎么辦呢?它們是怎么解決的?
教師小結:有些事情,一個人做很難,幾個人或很多人一起合作就變得輕松了。
(二)引導幼兒在撿豆子的游戲中學會合作
1、教師引導幼兒自由探索分豆子的方法
(1)出示豆子圖片,引導幼兒觀察師:瞧,今天這群聰明的螞蟻們又找到什么好吃的東西了呢?(豆子)這里都有哪些豆子呢?(綠豆、黑豆、紅豆、玉米、黃豆、白豆)這些豆子都混在一起,螞蟻們不太喜歡,它們想把這些豆子分開來,把一樣的放在一起。
(2)教師明確分豆子游戲的要求師:今天,這群螞蟻們要把這個分豆子的任務交給我們小朋友,(.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網.)在你們的桌子上有一盤混在一起的豆子,請你們在規(guī)定的時間里把這些豆子都分開來放,我們來比比看哪一組的速度最快。
(3)幼兒分組嘗試用自己的方法分豆子教師播放60秒倒計時課件,幼兒在規(guī)定時間內游戲
(4)交流各自的游戲師:哪一組分出來的豆子最多呢?(教.案出自:快思老.師教.案網.)剛才你們分豆子的過程中你們是怎么合作的呢?有沒有遇到什么問題呢?有什么辦法可以既快速又能確保每個盤子里都只有一種豆子呢?
如果有成功的小組,教師可引導幼兒交流:你們是怎么做的?豆子一共有6中,每人分一種豆子放在盤子里。
如果幼兒未成功,教師可幫著觀察并總結:這里一共有幾種豆子混在一起呢?
(5)我們一組上有幾個人?
(6)那我們可以怎么做?(每個人分一種豆子)
2、小組協商,第二次合作分豆子
(1)教師引導幼兒嘗試分工師:在分豆子之前,我們6個人先要做什么呢?(分工,商量各自分什么豆子)請你們一組上的小朋友先商量好。
(2)教師播放60秒倒計時ppt,幼兒合作分豆子
(3)評比出最快的小組并獎勵
(三)引導幼兒在生活中感受合作并體驗合作
1、聯系幼兒園生活,談談合作師:在我們幼兒園里,有哪些事情是要合作才能完成?
2、出示圖片,引導幼兒了解合作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師:在我們的生活中,合作是很重要的,只有相互合作了,才能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務,我們的生活才會更加快樂。
活動延伸
晨間體育游戲是開展各種合作游戲,引導幼兒體驗合作的快樂。
教案反思:
在教學中所提出的問題,老師都不直接給出答案,而是通過啟發(fā)、引導讓幼兒通過自己的觀察、討論,通過自己探究的過程尋求出正確的答案。激發(fā)了幼兒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讓幼兒看、說、想,培養(yǎng)了幼兒的動眼、動口、動手的能力。體現了以幼兒為主體,課件的演示直觀、形象,幫助幼兒很好的了解了螞蟻的習性及螞蟻的種類。讓幼兒很感興趣,他們就會很認真的去觀察、去學習。
在觀察螞蟻時,讓幼兒用語言描述螞蟻的特征,有的幼兒不會用連貫的語句說下來,或者說不清楚,所以老師要多培養(yǎng)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
20、大班科學教案《昆蟲運動會》含反思
活動目標:
1、通過捕捉、觀察各種昆蟲,使幼兒了解昆蟲的外形特征與活動方式,并發(fā)現它們之間的聯系。
2、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3、遵守社會行為規(guī)則,不做“禁止”的事。
4、培養(yǎng)幼兒樂意在眾人面前大膽發(fā)言的習慣,學說普通話。
活
小容器、塑料袋等若干個。
活動過程:
(一) 捕捉昆蟲
幼兒到草地上捕捉昆蟲。將捕到的昆蟲按會爬的、會跳的、會飛的……分類放在容器中。
(二) 昆蟲運動會
將幼兒捕捉的各種昆蟲放在一起,準備舉辦昆蟲運動會。
1、將會跳的蟲子放在大紙盒子內,比一比誰跳得高?!拔恼?出自快思老.師教案網."同時引導幼兒觀察比較昆蟲的前腿與后腿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有的昆蟲跳得高,有的跳不高?
2、將會爬的蟲子放在桌子(或地板)上,比一比誰爬的快。用火柴盒做小車,套在昆蟲的身上,比比誰拉得動,誰的力氣大。讓幼兒觀察這些昆蟲的身體和腿的特點,想一想它們?yōu)槭裁床粫?
3、將會飛的蟲子放在地上比一比誰飛得遠。注意觀察它們的身體與翅膀的特點,想一想它們?yōu)槭裁磿w。
4、將昆蟲放到水中,看看誰會游泳,誰害怕水?
5、將昆蟲肚皮朝上放置,讓幼兒觀察它們怎樣翻身。
(三) 飼養(yǎng)昆蟲
將幾種常見昆蟲,放在容器中飼養(yǎng)。讓幼兒觀察它們如何活動,如何進食。
活動建議:
此活動適合在夏、秋季進行。捕捉的昆蟲最好是當地常見的種類。
活動反思:
今天的幼兒,將是未來世界建設的主力軍,面向高速發(fā)展的新時代,幼兒科學教育越來越受重視?;顒游乙岳ハx運動會為線索,貫穿整個活動,又在環(huán)節(jié)中設計了小游戲?;顒又姓J真觀察每位幼兒的行為,科學地設計與組織科學活動,是完成與落實以上目標的有效手段。促進幼兒身體與心理的協調健康發(fā)展。
21、大班語言活動教案《螞蟻奶奶搬家》含反思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了解“九牛二虎之力”的意義。
2、了解向日葵的向陽性。
3、學習關愛老人孝敬長輩的傳統美德。
4、通過語言表達和動作相結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5、領會故事蘊含的寓意和哲理。
活動準備:
螞蟻奶奶、小螞蟻、向日葵、太陽圖片
活動過程:
一、欣賞故事,尋找螞蟻奶奶的煩惱
1、活動導入:今天老師邀請了幾只螞蟻來我們大班做客,我們首先來歡迎螞蟻奶奶。(出示螞蟻奶奶的圖片)請小朋友一起來觀察一下螞蟻奶奶的表情。猜一猜她的心情怎么樣?
幼:不開心
師:你從哪里看出來螞蟻奶奶不開心啊?
幼:她的嘴巴往下彎。
師:的確,螞蟻奶奶最近很不開心。小朋友們猜猜看,螞蟻奶奶為了什么事煩惱呢?
幼:……
2、欣賞第一段故事
3、提問,螞蟻奶奶的煩惱是什么?
師:螞蟻奶奶為什么整天愁眉苦臉的呀?
幼:因為螞蟻奶奶住在土丘下,曬不到太陽。
幼:螞蟻奶奶姥姥,不能出去曬太陽。
師:原來呀,螞蟻奶奶很喜歡曬太陽,但是她的家在土丘下面,樹葉擋住了太陽光,曬不到太陽,所以螞蟻奶奶很煩惱。
師:小朋友們有什么好辦法來幫助螞蟻奶奶解決這個問題?
4、幼兒討論,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幼:……
師:我們小朋友想了很多辦法,現在我們一起來聽一聽,到底小螞蟻想的辦法跟我們想的一樣?
二、掌握“九牛二虎之力”
1、繼續(xù)欣賞故事
2、提問:
師:小螞蟻想了個什么辦法?
幼:將房子搬到向日葵上。
師:他們是怎么搬房子的。
幼A:嘿咻嘿咻地搬
幼B:走一步滑一步地搬
幼C:費了九牛二虎之力
師:兩只小螞蟻嘿咻嘿咻,累得滿頭大汗,他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房子搬到了向日葵的花盤上。(配上動作)
師:故事里有一個成語“九牛二虎之力”你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嗎?
幼:……
師:小朋友你們想想,如果九頭牛的力氣再加上兩只老虎的力氣,那這個力氣該有多大呀。所以呢,“九牛二虎之力”就是形容很大很大的力氣。
師:我們一起來學學小螞蟻搬家時的動作吧。
幼:……
三、掌握向日葵的向陽性,并能動手演示
1、再次欣賞故事
(講述整個故事)
師:螞蟻奶奶的房子搬到向日葵上就能從早到晚都能照到太陽,這是怎么回事呢?
幼:……
2、小結
師:向日葵有一個特點——向陽性。它的花盤呀,是永遠向著太陽轉的。太陽早晨的時候從東方升起,傍晚從西方降落,向日葵的花盤也跟著太陽從東方慢慢轉向西方,而小螞蟻把奶奶的家搬在向日葵的花盤里,當然就能從早到晚都曬到太陽羅,曬得螞蟻奶奶暖洋洋的。
3、演示向日葵的向陽性
(教師示范)
師:現在我邀請一個小朋友扮演太陽,另一個小朋友扮演向日葵,為大家表演向日葵是如何跟著太陽轉的
師:現在,老師變成太陽,小朋友們都變成小向日葵,我們一起來演示向日葵的向陽性。
四、情感延伸
師:小朋友,故事里的小螞蟻真聰明,很愛自己的奶奶。你們愛不愛自己的爺爺奶??啊,你們都為他們做過什么事情來表達你們的愛?
活動反思:
1、過渡環(huán)節(jié)的銜接過快,語速可以減慢,語氣加強,以便幼兒消化。
2、向日葵的演示缺乏科學性,向日葵的轉動需符合實際。
3、向日葵和太陽的圖片需放大,<來.源快思教.案網>螞蟻奶奶的圖片中表情需要夸張。
4、故事講述需更加投入,語速的變化,語調的起伏需更加明。
5、給予幼兒否定的回答的句子不應該是反問句或疑問句,而應該是肯定句。
6、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中,可以鼓勵孩子要堅持為長輩做事,給他們樹立榜樣。
7、時間過短,問題過于簡單。
8、給予孩子回答問題的機會。當得到需要的答案后,可以邀請其他小朋友再來說一說,而不是進行下一個環(huán)節(jié),剝奪他們參與課堂的機會。
9、學小螞蟻動作的時候,可以圍著教師走一圈,而不是固定在座位。
22、大班科學優(yōu)秀教案《螞蟻王國》含反思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了解螞蟻的外形特征及生活習性。
2、活動中能細致,有序地進行觀察,用清楚連貫的語言進行講述。
3、體驗同伴間友好的情感。
4、培養(yǎng)幼兒完整、連貫地表達能力和對事物的判斷能力。
活動準備:
課件(螞蟻及其生活習性的短片),歌曲《螞蟻搬豆》、頭飾、錄音機、磁帶、海洋球若干、放大鏡、課前組織幼兒捉螞蟻并進行初步觀察,并放在瓶里供活動時用。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今天老師帶來了小客人和小朋友一起玩:"身小力不小,團結又勤勞,有時搬糧食,有時挖地道"。大家猜猜它是誰?(引導幼兒競猜,得出謎底螞蟻。)
二、說一說。你在什么地方發(fā)現的螞蟻?找到它的窩了嗎?你是怎么捉的?(捉的時候不要直接用手捏,以免傷害螞蟻,要用草葉、小樹枝等放在螞蟻的前方,待它爬上草葉、樹枝后再放進事先準備好的瓶子里。瓶內可以放些潮濕土壤和食物,用蓋子蓋好,放在陰涼處備用。要注意:一只瓶內只能裝同一窩的螞蟻,因為不同窩的螞蟻會因"打架"而死傷)。螞蟻長得什么樣?身上有什么?吃什么?怎樣走?
三、看一看:我們來觀察一下螞蟻的身體是什么樣的。
1、在觀察時,我們可以先從整體上觀察一下它的大小、顏色,然后看看螞蟻的身體可以分成幾部分,再從前往后按順序一部分一部分仔細觀察螞蟻??凑l觀察的最細致,最準確。(幼兒自由觀察后,討論結果:螞蟻有大有小,有黑色的,褐色的;有頭、胸、腹;在頭的下部有一對大"牙",胸部比頭部細,長著三對足。)
2、放多媒體課件,引導幼兒觀察螞蟻的生活習性。
1)、剛才動畫片中的螞蟻在干什么嗎?(螞蟻在挖洞做窩;搬運食物-稻粒;在搬運死昆蟲;在相互傳遞信息;在"打架")。
2)、討論小結:要想知道螞蟻是怎樣生活的?喜歡吃什么?,!來源:屈,老,師教.案網"不喜歡吃什么我們就要仔細觀察:
?、傥浵伓及徇\哪些食物?
?、谡业轿浵伕C,輕輕把窩挖開,看看里面貯存有哪些食物。
③在螞蟻附近放上各種各樣的食物,觀察哪種食物上有螞蟻,哪些食物上沒有螞蟻。
3、引導幼兒分組觀察螞蟻怎樣爬行?
四、試一試。
1、倒出瓶中的螞蟻,給它周圍放上食物,觀察它喜歡吃什么,并在黑板上的圖中打鉤。
2、請一名幼兒示范螞蟻爬,討論怎樣才能爬得又快又穩(wěn)。
五、玩一玩。
分角色:教師扮媽媽,幼兒扮小螞蟻,各戴頭飾。放背景音樂《螞蟻搬豆》,師幼一起玩游戲:螞蟻搬豆。
"孩子們,在山坡對面有許多豆豆,我們一起爬過山坡,鉆過山洞,去搬豆豆吧!"在媽媽帶領下,小螞蟻分成兩組,快速爬過小山坡,鉆過山洞,搬起一粒豆豆(海洋球)后跑回來,每只每次搬一粒,直至將豆豆搬完,看哪組搬得最快。
六、在生活中進一步觀察螞蟻的活動。
活動反思:
在這個活動中,我能結合時節(jié)、結合幼兒園課題,整合科學、語言、社會、數學、美術等領域,利用多媒體、游戲、討論互動、繪畫等多種形式開展活動。在活動中充分以幼兒為發(fā)展主體,環(huán)環(huán)相扣,分解難點,幫助幼兒努力達到目的。在活動中,由于活動素材來自于幼兒的生活,所以幼兒的興趣積極、投入,我的問題比較開放,幼兒的想象力也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如:吳佳棟說可以到月球上去過中秋節(jié),要帶月餅、水去。趙越的畫告訴我們:小螞蟻在搬西瓜,它搬不動了,所以就坐下來休息,后來就睡著了。吉米畫的是:四只螞蟻共同合作,搬了一個很大的月餅,四只螞蟻神態(tài)迥異,有兩只螞蟻是高高興興的;一只螞蟻在留淚是它搬不動月餅了;還有一只螞蟻是拉著臉生氣了,原因是毛毛蟲在它旁邊與它比美,說螞蟻不漂亮所以不開心。從孩子們的畫中可以看出他們想象的天空有多大,他們就是創(chuàng)造奇跡的神筆。在孩子們的畫中,我也發(fā)現了一些問題:孩子們對“一對”的概念還不是特別理解,以后還要更進一步的學習。螞蟻的三對足到底在哪個部位我們還要進一步的去觀察。在示范添加螞蟻三對足的標準圖案時可以是先老師示范再請幼兒上前示范,然后作一個比較,幼兒眼前就有一個標準螞蟻的圖像了。
23、大班美術活動教案《螞蟻過節(jié)》含反思
活動目標:
1、通過多媒體幫助幼兒回憶螞蟻的外形特征。
2、嘗試用三個橢圓形表現螞蟻的不同形態(tài)。
3、體驗幫助別人可以帶給自己快樂。
4、讓幼兒體驗自主、獨立、創(chuàng)造的能力。
5、培養(yǎng)幼兒的技巧和藝術氣質。
活動準備:
課件、范畫兩幅、紙、勾線筆、油畫棒、螞蟻拼圖
活動過程:
一、播放課件:螞蟻王國。
初步了解螞蟻王國及螞蟻的主要外形特征。
1、觀看課件。
前幾天,小朋友在散步時發(fā)現了花壇里的螞蟻,對螞蟻很感興趣。今天,我就帶你們一起去螞蟻王國看看??戳苏埬愀嬖V我,螞蟻身體長得怎么樣的,有幾對觸角?幾對足?喜歡吃什么?
幼兒回答,老師小結。螞蟻的身體有三個橢圓形組成,頭上有一對觸角,有三對足。喜歡吃一些甜甜的香香的東西。
2、拼圖添畫游戲:螞蟻。
幫助幼兒了解螞蟻的不同動態(tài)特征。
老師這兒有散落的螞蟻拼圖,誰可以幫助我把它拼好?(幼兒分別拼出站、坐、爬三種不同姿勢的螞蟻)我發(fā)現了一個秘密,螞蟻好象少了點什么?(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網)原來螞蟻的腳不見了。誰會給螞蟻添上腳?(幼兒示范:給不同形態(tài)的螞蟻添上相應的腳)
二、繪畫:螞蟻過節(jié)
1、今天,小螞蟻很開心,它們來到草地上,在干嗎呀?(幼兒討論)螞蟻它告訴我:過幾天就是中秋節(jié)了,它們想開個中秋聯歡會,想請我們大(2)班的小朋友幫著出出金點子。
2、中秋聯歡會要準備些什么物品?我們可以找好朋友商量商量,要是你是小螞蟻你想怎樣過節(jié)。(比如:吃的東西、場地布置、穿的衣服等。)(幼兒討論)請個別幼兒介紹自己的想法:我是螞蟻的話,我想帶…,我想穿…,我想把活動室布置…。
3、小朋友的點子真多。我也有一個點子:(出示范畫一)我是小螞蟻的話,我要帶個大大的月餅與同伴一起分享。我搬不動,我還要請同伴來幫忙。(出示范畫二)我還有一個點子:我想把活動室布置得漂亮點,這樣大家在這里賞月會很舒服、很開心。
4、我知道你們還有很多的點子想來介紹,小朋友可以象老師一樣把自己的想法用圖畫記錄下來,待會兒可以與小朋友或老師還有后面的客人老師交流。
5、作品評價。
6、老師在幼兒繪畫過程中對表達意思清楚的、繪畫有進步的、內容有創(chuàng)新的給予及時的表揚。
7、幼兒自己介紹作品。
今天,我們幫助小螞蟻出了很多點子,來看看:這是誰畫的?(大屏幕出示部分幼兒的作品)分別請幼兒介紹自己的繪畫。
你們幫助了小螞蟻,他們很開心。要謝謝你們。你們心里開心嗎?原來幫助別人可以給自己和別人都帶來快樂,真幸福。我知道還有很多小朋友想介紹自己的金點子,現在就請你們去告訴好朋友或后面的客人老師也可以來告訴我。
活動反思:
在這個活動中,我能結合時節(jié)、結合幼兒園課題,整合科學、語言、社會、數學、美術等領域,利用多媒體、游戲、討論互動、繪畫等多種形式開展活動。在活動中充分以幼兒為發(fā)展主體,環(huán)環(huán)相扣,分解難點,幫助幼兒努力達到目的。在活動中,由于活動素材來自于幼兒的生活,所以幼兒的興趣積極、投入,我的問題比較開放,幼兒的想象力也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如:吳佳棟說可以到月球上去過中秋節(jié),要帶月餅、水去。趙越的畫告訴我們:小螞蟻在搬西瓜,它搬不動了,所以就坐下來休息,后來就睡著了。吉米畫的是:四只螞蟻共同合作,搬了一個很大的月餅,四只螞蟻神態(tài)迥異,有兩只螞蟻是高高興興的;一只螞蟻在留淚是它搬不動月餅了;還有一只螞蟻是拉著臉生氣了,原因是毛毛蟲在它旁邊與它比美,說螞蟻不漂亮所以不開心。從孩子們的畫中可以看出他們想象的天空有多大,他們就是創(chuàng)造奇跡的神筆。在孩子們的畫中,我也發(fā)現了一些問題:孩子們對“一對”的概念還不是特別理解,以后還要更進一步的學習。螞蟻的三對足到底在哪個部位我們還要進一步的去觀察。在示范添加螞蟻三對足的標準圖案時可以是先老師示范再請幼兒上前示范,然后作一個比較,幼兒眼前就有一個標準螞蟻的圖像了。
24、大班美術教案《螞蟻過冬》含反思
活動目標:
1、嘗試通過改變螞蟻頭和身體方位來表現螞蟻的爬、坐、站等不同動態(tài)。
2、創(chuàng)造性地想象螞蟻過冬的有趣情景,激發(fā)幼兒對自然現象探究的興趣。
3、培養(yǎng)幼兒動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據所觀察到得現象大膽地在同伴之間交流。
4、引導幼兒能用輔助材料豐富作品,培養(yǎng)他們大膽創(chuàng)新能力。
5、培養(yǎng)幼兒的技巧和藝術氣質。
活動準備:
范例;蠟筆
活動過程:
一、導入情景
——師:小朋友,你們知道現在是什么季節(jié)了嗎?
——師:你們知道哪些動物朋友的過冬方法呢?
二、欣賞和討論
——師:我的這位動物朋友是誰呀?它長得怎么樣?
——師:根據教師記錄的小螞蟻的動作來猜測它們可能都在忙著做什么事情?!.快思.教案網!你從哪里看出來的?
1、兵蟻:你能從哪里看得出它站得很精神?身體挺得直直得,精神飽滿地在保衛(wèi)家園。
2、蟻后:螞蟻媽媽也就是蟻后正在照顧剛剛出生的小寶寶。那它是怎么照顧小寶寶的呀?你是從哪里看出螞蟻媽媽是坐著的?(幼兒示范)
3、工蟻:剛才我們說到了正在保衛(wèi)家園的兵蟻,也說到了正在照顧小寶寶的蟻后,接下來這兩只小螞蟻又在忙什么呢?它們是怎么搬的?為什么只有三只腳?(解決重疊)
三、幼兒創(chuàng)作
—— 師:螞蟻王國真熱鬧啊!兵蟻們在保衛(wèi)家園,工蟻們在忙碌地準備過冬的食物,螞蟻媽媽也在忙著照顧小寶寶。遺憾的是,老師這次只訪問了三個螞蟻洞,知道了它們在做些什么事情,你們看,還有這么多的螞蟻洞還不知道呢!怎么辦呢?那我就請你們幫忙,想想小螞蟻可能在螞蟻洞里忙些什么,將你的想法畫下來,好嗎?
要求:每人一張,畫好的小朋友把畫按照背后的數字排在這塊展板上。
四、欣賞作品
將幼兒作品布置成一個“螞蟻過冬”的場景。
活動反思:
1、師生之間的互動方式比較單一,重復幼兒的回答情況較多,沒有進行有效的追問。
2、教師沒有將螞蟻的種類“兵蟻、工蟻、蟻后”這方面的概念在范例欣賞觀察的環(huán)節(jié)中給予孩子,忽略了這個教育機會,雖然只是一筆帶過,并不是活動重點,但知識就是積累而成的,對于孩子的經驗積累是有必要的。
3、欣賞討論范例時,由于教師是同時出示三種不同動態(tài)的螞蟻,難度上沒有了層次性,雖然教師每一個動態(tài)解決什么重點比較清晰,但由于是同時出示,導致幼兒選擇討論的時候一開始就關注了爬的螞蟻,打亂了教師的思路,所以這環(huán)節(jié)顯得比較混亂。
4、教師將活動重點定為坐的動態(tài)以及重疊,在活動中以討論和示范的方式基本解決。
5、教師在作品呈現上采用了與以往每個孩子一張繪畫紙的不同形式,將所有孩子的繪畫紙貼在展板上,事先畫好一個大型的螞蟻王國,讓孩子在每個螞蟻洞中進行想象創(chuàng)作,完成后重新展示出來,最后的作品能給于孩子比較大的成功感和視覺沖擊。這種形式比較適合大班的孩子,體現了一個合作完成一幅畫的合作性。并且在這中間也考慮到能力的差別,給能力較弱的孩子比較小的螞蟻洞,能力強的孩子比較大的,多點空間進行創(chuàng)作。另外,教師還考慮到了在展板和作品背后用數字進行一一對應。
6、孩子的作品中,螞蟻的足的動態(tài)很豐富,也想了很多過冬的情景,有打掃衛(wèi)生、踢足球、蕩秋千、上課等等,很熱鬧。但是對身體的動態(tài),比如爬和坐,與教師預計的少一點,有的孩子需要提醒。
25、大班健康活動教案《螞蟻搬豆》含反思
活動目標:
1、掌握肘膝著地爬(匍匐爬)的要領,快速而靈活。
2、促進幼兒手腳和全身動作的協調性和靈活性。
3、培養(yǎng)競爭意識,體驗游戲帶來的挑戰(zhàn)與快樂。
4、讓幼兒初步具有不怕困難的意志品質,體驗健康活動的樂趣。
5、培養(yǎng)幼兒健康活潑的性格。
活動準備:
1、系有鈴鐺的“樹枝”障礙物5個;
2、pvc管一根;
3、乒乓球若干,豐收袋一個;
4、食蟻獸頭飾,螞蟻媽媽、小螞蟻的胸貼;
5、音樂:《和快樂在一起》《秋來了》。
活動過程:
一、導入:
教師與幼兒分別扮演螞蟻媽媽和小螞蟻,將幼兒引入“螞蟻搬豆”的情境中,并播放《和快樂在一起》的音樂,進行熱身活動。
二、基本部分:
1、食蟻獸出現,用樹枝設置不高于40厘米的障礙,!.快思.教案網出處!教師引導幼兒自主探索、學習匍匐爬的本領,克服困難。
(1)請幼兒自由探索、嘗試爬過“樹枝”的方法。
(2)教師小結、提煉出匍匐爬的動作要領:“身體貼地面,屁股低下來,肘部帶膝蓋,邊蹬邊轉身?!?/p>
(3)幼兒再次練習,教師個別指導。
2、幼兒利用匍匐爬的方法,通過障礙,請幼兒注意遵守游戲規(guī)則:樹枝上系了鈴鐺,誰碰響鈴鐺,食蟻獸就會把他抓回洞里。
3、增加游戲難度,加長距離,并限定三分鐘的時間,解救被抓走的小螞蟻,要求幼兒靈活而快速地通過,激發(fā)幼兒互相幫助的團體意識,促進幼兒動作的靈敏度。
三、結束部分:
總結活動中孩子的表現:在搬豆過程中不畏艱難、團結協作、學會了匍匐爬的本領,收獲了豆子。
活動反思:
播放《春來了》的音樂,與幼兒一起放松身體。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健康領域中指出,“幼兒階段是幼兒身體發(fā)育和機能發(fā)展極為迅速的時期,發(fā)育良好的身體、愉快的情緒、強健的體質、協調的動作等是幼兒身心健康的重要標志,也是其他領域學習與發(fā)展的基礎?!?/p>
一、前期考慮因素:我們教研組首先領會大賽評選標準,學習健康領域的教育目標,調查班級孩子的關注點,確定大班身體健康教育分析活動的組織形式、層次設置等。
1、目標定位:參照《指南》中健康領域動作發(fā)展的目標一:“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動作協調、靈敏?!?歲左右的孩子應能以匍匐、膝蓋懸空等多種方式鉆爬。教育建議中第2條也指出:發(fā)展幼兒動作的協調性和靈活性,鼓勵幼兒進行跑跳、鉆爬、攀登等活動。領會《指南》精神,我們將本節(jié)活動的目標定為:掌握肘膝著地(匍匐爬)的要領,快速而靈活。
2、我們分析幼兒的現有經驗,確定目標重難點:孩子們在平時對鉆、跳、投擲、平衡等體育動作比較經常接觸,這些也都是孩子們喜歡的體育項目,但是“匍匐爬行”這個動作在孩子們的生活中卻很少接觸,并且有一定的難度。本次活動的重難點定為:掌握練習匍匐爬行的動作要領。
3、教師集體選材:經過教研,研討出兩套活動方案:一、故事情境——螞蟻。二、競賽方式。那種更易被幼兒接受呢?大班幼兒喜歡競賽活動,但活動缺乏情趣,環(huán)節(jié)設置不易出新,容易出現雷同的情況,幼兒也比較疲勞,如果有相仿的活動,孩子的興趣會大大降低。如果用情境導入,情境不一樣,孩子的興趣容易調動。最終決定采用“螞蟻搬豆”的故事情境方式。教師扮演螞蟻媽媽,帶領小螞蟻搬豆子。還有一個關鍵人物——食蟻獸,他的出現既能增加游戲的情趣,又能警示幼兒注意遵守規(guī)則。
二、將教育目標物化,充分發(fā)揮環(huán)境、材料的育人作用。在活動設計時,高度的制定也是經過三番兩次地,找來高低胖瘦不同的孩子實驗過的。我們想過用網、用紗,但高度可能會起伏不定,用桿就解決了這一問題。我們利用簡單的油桶和PVC管、KT板,配合情境做成了“樹枝”障礙,充分的廢舊利用。看似簡單的道具,但樹枝下的 “洞”無形的限制孩子必須去匍匐爬,做到了潛在的錯誤控制。還有一個很有效的錯誤控制就是“小螞蟻”們搬的豆子,小螞蟻搬什么呢?怎么搬呢?我們想到了孩子們熟悉的兒歌《螞蟻搬豆》,用乒乓球當作豆子,讓孩子抓在手里,既搬了豆子,提高了游戲情趣,又讓匍匐爬這個動作有了一個很好的錯誤控制。因為在孩子們試驗高度的時候,發(fā)現很多孩子的手是平鋪在地上拖著走的,其實這個動作是要用胳膊肘帶動膝蓋交替著向前爬,要用肘部的力量。手里握著乒乓球,小螞蟻可不舍得丟掉好不容易搬回來的豆子,讓孩子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動作要領。幼兒就是在這些毫不起眼材料的限制下,有效的幫助幼兒自我調整、糾正自己動作協調性和靈活性,促進了教學目標的圓滿完成。
三、說一下活動過程:簡短的導入情境、快樂的熱身活動——直入主題,提出今天的工作:搬豆子——出現困難(被樹枝攔住去路),幼兒想辦法解決——個別幼兒示范,教師提煉動作要領——全體幼兒嘗試爬——結合游戲鞏固技能、教師個別指導——放松運動(春來了)。
四、活動的閃光點:
1、以“螞蟻搬豆”的情境游戲貫穿始終。 《綱要》明確指出:“在培養(yǎng)發(fā)展幼兒基本動作時,應當采用幼兒最感興趣的教育方式,增進幼兒運動過程的身體協調性與靈活性。”活動創(chuàng)設了生動的故事情境,寬松的游戲氛圍,激發(fā)鼓勵幼兒體育鍛煉的興趣。它也是一種模仿小動物動作的體育鍛煉,是一種“仿生性鍛煉”,活動中,老師提出任務,孩子們不受任何局限的經過自己的思考、想象,來模仿螞蟻爬,最大限度地激發(fā)了孩子的探索欲望。寓教于樂的體育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教育方式,也是調動孩子們參加體育鍛煉的興趣最為有效的辦法,活動以螞蟻搬豆為故事主線,將幼兒學習、鍛煉相結合,始終吸引著幼兒主動的在玩中學。
2、在幼兒鞏固練習環(huán)節(jié)中,充分發(fā)揮和體現了幼兒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性。健康領域動作發(fā)展目標二要求活動:“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苯逃ㄗh中指出,開展豐富多樣、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各種身體活動,如:走、跑、跳、攀、爬等,鼓勵幼兒堅持下來、不怕累。依據《指南》,我們在活動內容的安排上,遵循了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原則,層次清楚,銜接自然。如“爬”的通道的長度及高度的設置適合幼兒的耐力及能力。長度可在第二次爬的過程中增加,提高難度。在欄桿上設置“鈴鐺”,增加錯誤控制,讓幼兒自主的控制身體。
3、在活動中也注重個體差異,在注重身體鍛煉同時, 注意培養(yǎng)幼兒的團結互助的精神。在活動中有的孩子堅持不下來,爬得很慢,我沒有忽略還沒有爬完的孩子,這些孩子同樣需要一個機會在同伴面前證實自己,團隊精神更加不能忽視的是鍥而不舍的過程。我不斷地鼓勵、為他們加油!對已經爬完的孩子們說“你們真棒,但是現在讓我們給還沒有搬回豆子的小螞蟻加油,讓他們也快快回家。”應該還孩子們一個過程,然后通過這個過程給孩子超過結果的收獲,讓每個孩子都有提高。在活動中,孩子們在匍匐爬過程中不怕辛苦,體驗到了匍匐爬的快樂,每個幼兒都快樂的、努力的爬著。
五、不足之處:
(1)在練習的過程中,有個別幼兒存在同手同腳上,有的是拖著身體前進,膝蓋沒有動起來。以前上課很急躁,生怕他們做不好,不斷地教、總結、提示孩子,但課后反思,覺得孩子的發(fā)展是存在差異的,作為幼兒的支持者、引導者,應更好地鼓勵、支持、幫助孩子,不應該急躁。只要孩子在他原有的基礎上有進步就達到了教育目的,有了老師的支持、鼓勵,下一次一定能做得更好。
(2)語言要簡潔,有針對性,不要一直重復說,要隨機捕捉到幼兒的訊息,給予積極地互動,仔細觀察,做到收放自如。
六、思考:體育活動只有適度的要求才能有效促進孩子的發(fā)展,要求過高過低都不行,在研討中,探索環(huán)節(jié)曾進行過多次的修改。開始時間短,形式單一,有種形同虛設感,我們逐步增大嘗試的時間,使層次逐漸合理。但幼兒探索的時間長了,真正運動的時間就相應的減少,活動強度達不到。怎樣才能更好的動靜交替,合理調節(jié)運動負荷?
26、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案《會變的門洞》反思
活動目標
1.積極參與探究活動,發(fā)現剪線長短、剪線相間距離與門洞大小的關系。
2.能自主看圖示操作,并大膽表述探究發(fā)現。
3.在嘗試、提問、分享的過程中,體驗探究的樂趣。
4.能在情景中,通過實驗完成對簡單科學現象的探索和認知,樂于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所發(fā)現的結果。
5.通過實驗培養(yǎng)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重點難點
1.活動重點:能自主看圖示,并按圖示嘗試操作。
2.活動難點:發(fā)現剪線長短、剪線相間距離與門洞大小的關系。
活動準備
1.操作圖示:大的一張,小的每組一張。
2.A4紙張若干,剪刀每人一把。
3.三個不同大小的熊玩偶。
活動過程
一、遷移已有經驗剪門洞,感知邊框寬窄與門洞大小的關系。
⑴ 引出話題。師:老師帶來了兩只熊,它們有什么不同?
?、?提出要求。師:請你們在一張紙上為大熊或小熊剪一個門洞,剪的門洞有兩個要求,一是能讓熊穿過去,二是門洞的四個邊框都不能斷。
?、?檢驗、展示。教師逐一用不同的熊對剪好的門洞進行檢驗,并讓幼兒把大、小門洞掛到有大、小標記的展板上。
⑷ 觀察比較。師:你們仔細觀察一下,大門洞的邊框和小門洞的邊框有什么不同?
⑸ 小結:大門洞的邊框窄,小門洞的邊框寬。
二、觀察操作圖示剪門洞,探索三維空間與門洞變大的關系。
⑴ 提出任務。師:熊媽媽也想請你們?yōu)樗糸T洞,讓它能穿過去,你們能行嗎?熊媽媽的身體大大超過了這張紙,你們能剪出它穿得過去的門洞嗎?先剪剪試試。
?、?幼兒嘗試操作,教師觀察。(成功的:你是怎樣剪的?)
?、?范例引導。師:你們有沒有剪成功?有一個小朋友叫林棒.剛開始也和你們一樣,沒有成功。他堅持不放棄,不斷嘗試,終干有一天,他剪出了一個能讓熊媽媽順利穿越的門洞。
出示大門洞范例,師幼合作讓熊媽媽穿過門洞。師:為什么門洞比原來的紙大?
?、?尋找秘訣。師:棒棒是怎么剪成超大門洞的呢?他把這個剪超大門洞的秘訣畫了下來(出示操作圖示),請大家仔細看一看,找一找剪超大門洞的秘訣。
把小的操作圖示分發(fā)到每組,幼兒自主觀察。師:如果你已經有了發(fā)現,可以拿一張紙試一試,我們有五分鐘時間.看你能不能變出這樣神奇的大門洞。(為每組提供足夠多的A4紙)
?、?幼兒嘗試按圖示操作,教師仔細觀察,對有困難的幼兒進行適度引導和啟發(fā)。
?、?交流難點。如:剪掉的陰影部分在開口處還是在閉口處?陰影部分應剪得寬一些還是窄一些?為什么?
小結:按圖示剪,能讓門框紙條不斷變長,這樣就會變出一個遠遠大于原來紙張的超大門洞。
三、鞏固剪門洞經驗,強化剪線長短、相間距離與門洞越變越大的關系
?、?提出新的挑戰(zhàn)。師:你們能不能為老師剪一個門洞?你準備怎樣剪老師能穿過的大門洞呢?(鼓勵幼兒把準備操作的過程用語言表達出來)師追問:剪特別大的門洞,要注意什么呢?(邊框盡量剪窄一點)
?、?幼兒自主操作,教師巡回觀察。
?、?檢驗。第一個剪成的門洞,由老師試著穿越。后面剪好的門洞,請客人老師穿越檢驗。檢驗好的門洞按由小到大的順序掛在“超大門洞”展示板上。
⑷ 討論:為什么門洞會越來越大?(引導幼兒回答:因為邊框越來越窄)
?、?集體穿越門洞。師:你們想不想知道今天你們剪的最大的門洞能讓幾個小朋友同時穿過呢?哪個門洞最大?估計幾個小朋友能同時穿過?請老師幫我們拍照。
活動總結
此次科學活動“會變的山洞”的教學嘗試,讓我謀深地體會到幼兒的興趣性體驗與自主性體驗在教學活動中的重要性。教學過程中游戲情境的設計,一要考慮幼兒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年齡特點,盡可能地賦予教學活動一定的角色性情境;二要考慮幼兒自身游戲的需求,盡可能地把孩子的參與設計到游戲情境之中。從為大熊、小熊以及熊爸爸剪門洞到為教師,為自己、為家人剪門洞,孩子們的游戲興趣逐漸被調動起來,這是為孩子們自主探究”剪線長短、相間距離與門洞大小關系”所提供的最重要的學習支撐,由此激發(fā)起幼兒的自主學習意愿,使之充滿愉悅地投人到整個學習活動之中。
27、大班科學教案《能變的雪》活動反思
活動目標:
1、學會用實驗的方法了解雪, 并學會使用工具來驗證。
2、培養(yǎng)幼兒喜歡探索事物,現象的特點和變化規(guī)律。
3、教師引導幼兒積極猜想,嘗試實驗,會初步選擇和使用材料和工具,動手操作,得出結論。
4、通過實驗讓幼兒在觀察與比較的過程中細心、專心,并敢于發(fā)表自己的真實看法。
5、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6、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fā)現。
7、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活動過程:
最近幾天 ,天氣老下雪。幼兒對雪 產生了很高興趣,,有一些不同年齡差異的幼兒有吃雪的現象行為。教師使用語言提示幼兒:雪不干凈,請不要吃雪。和給吃雪幼兒講道理:雪看著白白的、干凈的,但是不能吃,有我們看不到的細菌,所以我們小朋友請不要吃雪! 但還是有一部分幼兒有吃雪的行為,措施的效果并不太理想。于是,開展了生成的科學活動,運用科學實驗方法證明雪不能吃 ,讓幼兒深刻明白不能吃的原因。
于是,我和幼兒進行了討論,雪到底能不能吃,小朋友很積極的發(fā)表自己想法:咪咪:“我覺得雪不能吃,好像臟?!薄⒋蠡ⅲ骸拔覌屨f,臟吧!”小雨:“能吃,雪白?!?、董雨期:“能吃,我吃過?!薄詈笮∨笥逊殖闪藘山M:一是能吃、二是不能吃。
最后,小朋友決定來動手,作實驗來看看那組是正確的。教師之前準備了工具杯子,小朋友開始選擇一些認為干凈地雪放入杯子中。一起來觀察杯子中雪融化后的水,干凈不干凈,這樣的水能喝不能地思考。在過程中,陳西說:“我的杯子里有雪,怎么還不化了啊?”李易洋說:“看,我的在漫漫的化呢?”大虎說:“你放到暖氣上,一會兒就化了?!崩钏济日f:“我的杯子,放在我的手了,來回搓,一熱就化了!”水化了后,小朋友紛紛告訴教師實驗結果,雪化成水不能喝,雪看著干凈,白白的,不能吃,有細菌。殷樂說:“我的化了,真臟啊!” 董雨期說:“不能吃,是臟的,真臟,我在也不吃了。”……
活動反思:
此活動中教師與幼兒人格平等,遇到問題相互討論、商量。課程與幼兒的生活是同一過程,幼兒行為問題同樣有實現其他各領域的教育目標的鍥機。大班幼兒喜歡自己動手探究事物,教師能尊重、支持和鼓勵幼兒,能使幼兒大膽嘗試研究。
教師前兩個措施,幼兒也相當認真地聽取。但還是有一部分幼兒有吃雪的行為,措施的效果并不太理想。后來進行了科學實驗課程討論活動,幼兒有了明顯的變化,幾乎吃雪的行為沒有了。即使,有個別幼兒有吃雪行為,也會有幼兒及時跟吃雪的幼兒講做的實驗結果,這樣吃雪的幼兒就會立即停止吃雪。這充分的表明,課程起到的作用。通過自己動手來證明給幼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幼兒就會從心底明白吃雪的行為不好而改正。
28、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彈力運動會》含反思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與實驗,使幼兒進一步感知不同物體的彈性現象。
2、培養(yǎng)幼兒觀察的敏銳性。
3、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fā)現。
4、學會積累,記錄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種。
活動準備
皮球、橡筋、氣球、彈簧、木塊、鐵片、彈性球、動物標靶、自制彈弓(每人一個)、紙制子彈等。
活動過程
一、拍一拍,捏一捏,感知不同物體的彈性。
1、幼兒自主選擇一個皮球跟著音樂拍球,其中有些皮球是沒有氣的。
2、誘導幼兒按一按、捏一捏有氣和沒有氣的皮球,共同找出原因,知道皮球打了氣會彈得高,原來空氣也有彈性。
二、找一找生活中有彈性的物品。
1、在一大堆物品中找出有彈性的物品。
(如拉一拉彈簧、橡筋、捏一捏氣球、海綿等)。
2、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是有彈性的。
如彈簧床、海棉枕頭、沙發(fā)、床墊、吹氣救生圈等。
三、玩一玩
1、橡筋的一端系在中指上,另一端系一只小球,并用同一只手拿著球向下投,用手掌收回小球。
2、橡筋一端系著中指,然后一只手拿著球向前投,隨后收回,重復投擲,可投向目標處。
3、固定橡筋一端,另一端手拉著小球,拉到一定的距離時放手,讓球反彈回去,超過固定物的高度。
4、將長橡筋的一端固定在乒乓球拍柄上,然后用球拍向上拍打小球,讓小球彈上去又拉回來,反復拍打。
四、游戲
1、看誰射中靶。
用力投擲玩一玩中的小球,使橡皮筋拉長,讓小球能打中相隔一定距離的動物標靶。
2、看誰彈得遠。
(1)一手握小彈弓的把柄,另一手用紙制子彈拉緊橡筋,然后放手,讓子彈彈出去。
拉得越緊,子彈彈得越遠。
在地上按一定距離畫三條線,超過最遠一條線得3分,超過第二條線得2分,超過第一條線得1分。
(2)注意事項
小彈弓不要對著別人。
可分別采用集體活動、分組活動和自由活動的形式。
五、拓展思路
彈簧紙偶:先把一張大的長方形紙卷成筒狀,然后在上面畫上眼睛、嘴巴、耳朵及尾巴等。
用另一張小紙條來回折疊,折成彈簧狀,要求折得整齊。然后把紙筒粘在彈簧狀紙條上,用手輕輕一按,它一會兒變矮,一會兒變高。
活動反思
在教師的啟發(fā)下幼兒歸納出了彈性的概念。在分類活動中,幼兒再次操作,玩中觀察,玩中發(fā)現,自然而然的將有彈性的物體和沒有彈性的物體進行了分類。活動時,幼兒玩中學,學中玩,自主學習能力有了明顯的增強。
29、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彈力運動會》反思
一、活動題目:彈力運動會
二、活動目標:
通過觀察與實驗,使幼兒進一步感知不同物體的彈性現象,培養(yǎng)幼兒觀察的敏銳性。
能在情景中,通過實驗完成對簡單科學現象的探索和認知,樂于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所發(fā)現的結果。
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感受探索的樂趣。
三、適用對象:5~6歲幼兒。
四、活動所需資源
皮球、橡筋、氣球、彈簧、木塊、鐵片、彈性球、動物標靶、自制彈弓(每人一個)、紙制子彈等。
五、活動過程:拍一拍,捏一捏,感知不同物體的彈性。
幼兒自主選擇一個皮球跟著音樂拍球,其中有些皮球是沒有氣的。
誘導幼兒按一按、捏一捏有氣和沒有氣的皮球,共同找出原因,知道皮球打了氣會彈得高,原來空氣也有彈性。
找一找生活中有彈性的物品。
(1)在一大堆物品中找出有彈性的物品(如拉一拉彈簧、橡筋、捏一捏氣球、海綿等)。
(2)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是有彈性的。如彈簧床、海棉枕頭、沙發(fā)、床墊、吹氣救生圈等。
玩一玩。
(1)橡筋的一端系在中指上,另一端系一只小球,并用同一只手拿著球向下投,用手掌收回小球。
(2)橡筋一端系著中指,然后一只手拿著球向前投,隨后收回,重復投擲,可投向目標處。
(3)固定橡筋一端,另一端手拉著小球,拉到一定的距離時放手,讓球反彈回去,超過固定物的高度。
(4)將長橡筋的一端固定在乒乓球拍柄上,然后用球拍向上拍打小球,讓小球彈上去又拉回來,反復拍打。
做游戲。
(1)看誰射中靶。
用力投擲玩一玩中的小球,使橡皮筋拉長,讓小球能打中相隔一定距離的動物標靶。
(2)看誰彈得遠。
一手握小彈弓的把柄,另一手用紙制子彈拉緊橡筋,然后放手,讓子彈彈出去。拉得越緊,子彈彈得越遠。
在地上按一定距離畫三條線,超過最遠一條線得3分,超過第二條線得2分,超過第一條線得1分。
六、注意事項
1.小彈弓不要對著別人。
2.可分別采用集體活動、分組活動和自由活動的形式。
七、拓展思路
彈簧紙偶:先把一張大的長方形紙卷成筒狀,然后在上面畫上眼睛、嘴巴、耳朵及尾巴等。用另一張小紙條來回折疊,折成彈簧狀,要求折得整齊。然后把紙筒粘在彈簧狀紙條上,用手輕輕一按,它一會兒變矮,一會兒變高。
活動反思
在教師的啟發(fā)下幼兒歸納出了彈性的概念。在分類活動中,幼兒再次操作,玩中觀察,玩中發(fā)現,自然而然的將有彈性的物體和沒有彈性的物體進行了分類?;顒訒r,幼兒玩中學,學中玩,自主學習能力有了明顯的增強。
30、獲獎教案大班科學教案《可愛的竹蜻蜓》活動反思
活動目標
1、通過制作竹蜻蜓,訓練幼兒動手能力,培養(yǎng)幼兒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3、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5、激發(fā)幼兒樂于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6、通過觀察、交流與討論等活動,感知周圍事物的不斷變化,知道一切都在變。
7、能用較清楚的語言講述自己的觀察和發(fā)現。
活動準備
竹簽、卡紙(畫有竹蜻蜓的葉片)、剪刀、飛機模型、風扇、橡筋、圖片(風車、排氣扇、輪船的驅動器)等。
活動過程
1、制作竹蜻蜓。
(1)用剪刀剪下卡紙上的竹蜻蜓葉片,并用膠帶在中間纏一圈固定。
(2)將竹簽插在葉片中間,在竹簽穿入葉片的上下處,纏上膠帶以作固定。
2、解決的問題:怎樣做才能使竹蜻蜓飛起來? 試一試,玩竹蜻蜓。
(1)倒置在地上,轉動竹簽使之旋轉,像玩陀螺一樣。
(2)用橡筋射出。
(3)搓動竹簽使之飛起。
3、想一想,為什么有的竹蜻蜓飛不起來,而有的竹蜻蜓卻能飛起來?
(1)竹蜻蜓葉片翹翹的,就能飛起來。
(2)同伴的竹蜻蜓葉片是平的,就飛不起來。
4、試一試,讓竹蜻蜒飛起來。
(1)將竹蜻蜓葉片的傾斜方向一致。
(2)在旋轉葉片時,注意旋轉方向。
5、說一說我的發(fā)現。
(1)竹蜻蜓旋轉著飛起來了。
(2)竹蜻蜓能旋轉著向上飛,還能旋轉著向前飛。
(3)竹蜻蜓葉片傾斜方向一致,就能飛起來。
6、拓展應用。
(1)什么東西能像竹蜻蜓一樣旋轉著上升或向前?
?、僦鄙龣C的螺旋槳。
?、谳喆尿寗悠?。
(2)生活中哪些東西像竹蜻蜓一樣有葉片也能旋轉卻不能飛?
①電扇。
?、陲L車。
?、蹞Q氣扇。
比一比,看誰的竹蜻蜓飛得高、飛得遠。幼兒分組進行游戲比賽。
活動反思
在整個活動中,我把發(fā)展幼兒的探索精神,創(chuàng)造思維放到了首位。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幼兒主體作用。活動延伸激發(fā)了幼兒的求知欲,給幼兒提供了繼續(xù)探索的方向。
31、大班科學教案《美麗的蝴蝶》活動反思
設計意圖: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我們的教育要追隨孩子的興趣、追隨孩子的發(fā)現。正是追隨孩子的興趣點,我設計了此活動,圍繞孩子們感興趣的蝴蝶的種類、成長過程、身體特征展開活動,在對孩子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梳理的基礎上,進行補充、提升、拓展,給孩子以科學、準確的引導。結合新《綱要》中“整合”的教育理念,在設計整個活動中,還滲透了語言(故事)、藝術(表演)、健康(游戲)等領域的教育。表演和游戲活動的開展,也正順應了孩子活潑、好動、愛表演的年齡特點,使其在動靜交替、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真正體驗了快樂。
本活動的重點是幫助幼兒了解蝴蝶的成長過程、種類、身體特征,而蝴蝶的成長過程是本次活動的難點,我通過講故事、多媒體課件展示和游戲活動的開展等形式,來解決重點、難點的學習。
活動目標:
1、激發(fā)幼兒喜愛蝴蝶、熱愛昆蟲的情感,嘗試用身體動作表現蝴蝶的成長過程,獲得快樂體驗。
2、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力、表現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3、了解蝴蝶的成長過程、種類、身體特征。
4、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6、發(fā)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7、積極參與探索活動,萌發(fā)求知欲,體驗成功快樂。
活動準備:
1、創(chuàng)設寬松的心理氛圍,讓孩子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活動。
2、多媒體課件;鈴鼓1個;用各種蝴蝶卡片布置“蝴蝶展覽區(qū)”;用各種方法、各種材料制作的蝴蝶。
活動過程:
1、帶領幼兒參觀蝴蝶展覽,自由欣賞、觀察蝴蝶。
2、利用課件,向幼兒介紹各種類蝴蝶。(鳳蝶、蛺蝶、斑蝶、環(huán)蝶、枯葉蝶、眼蝶)
3、故事《好餓、好餓的毛毛蟲》
4、出示多媒體課件,向幼兒介紹蝴蝶的生長過程,并嘗試用身體動作來表現。
(1)蟲卵(2)毛毛蟲(3)蛹(4)蝴蝶
(5)完整認識蝴蝶生長的4個階段,了解蝴蝶的生長屬于“完全變態(tài)”。
5、知識拓展:介紹其它與蝴蝶一樣成長過程屬于“完全變態(tài)”的昆蟲。(螳螂、蝗蟲、蟋蟀、飛蛾、螻蛄、甲蟲、天牛等)
6、了解蝴蝶的身體特征:(1)口器(2)腳(3)觸角(4)蝴蝶對人們的用處。(傳播花粉、觀賞等)
7、游戲:毛毛蟲變蝴蝶
8、欣賞用各種方法、各種材料制作的蝴蝶,引出延伸活動:師生共同制作蝴蝶。(活動結束)
活動延伸:師生共同動手運用各種材料來制作蝴蝶。
活動反思:
由于本次活動的開展,是從孩子的興趣點生成的,所以幼兒對整個活動充滿了興趣,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得到了很好的激發(fā)?;顒又泻麍D片的欣賞、多媒體課件的運用、游戲與音樂的有機結合,不僅使幼兒了解了蝴蝶的種類、成長過程、身體特征,使重點和難點的學習得到很好的解決,更重要的是:幼兒在活動中感受到了美,在游戲中體驗到了快樂。整個教學活動中,語言(故事)、藝術(表演)、健康(游戲)等領域教育的滲透,體現了新《綱要》中“整合”的教育理念。表演和游戲活動的開展,也正順應了孩子活潑、好動、愛表演的年齡特點,幼兒在動靜交替、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真正體驗了快樂。
當然活動中也存在不足:比如,游戲《毛毛蟲變蝴蝶》內容太簡單,只停留在幼兒用動作來表現蝴蝶的4個生長過程,沒有更深的去挖掘??梢栽诿恳槐橛螒蚪Y束,讓幼兒擺出不同的姿勢,“變”出不同的蝴蝶,對于大班孩子來說這樣可以使游戲內容更豐富、更有趣味,也更有挑戰(zhàn)性。
32、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案《會懸空的紙盒》反思
活動目標
1、發(fā)現紙盒懸空的現象,探索讓"紙盒懸空最多"的方法,體驗探究的樂趣。
2、感知紙盒懸空現象與重心的位置、輔助材料的輕重有關。
3、通過觀察、交流與討論等活動,感知周圍事物的不斷變化,知道一切都在變。
5、培養(yǎng)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chuàng)造并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重點難點
發(fā)現紙盒會懸空跟重心有關,探索讓"紙盒懸空最多"的方法,體驗探究的樂趣
活動準備
牙膏盒、紙盒、石頭、栗子、玩具、橡皮泥等
活動過程
一、玩紙盒懸空的游戲,激發(fā)幼兒興趣。
1.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玩具,你們猜一猜是什么?”(石頭、盒子、小車等等)
2.師:“不對,是牙膏盒,它們可厲害了,要給我們表演一個節(jié)目叫《懸空》,你們知道什么叫懸空嗎?(懸空就是紙盒的一部分在桌子的外面)。那你們覺得它能成功嗎?我請一個小朋友來試一試?!?孩子將沒有裝東西的紙盒娃娃懸空)
師:“呀,失敗了,誰能幫幫忙,讓紙盒懸空起來呢?”(幼兒大膽的發(fā)言,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
二、幼兒操作,發(fā)現懸空的方法。
1.師:“老師為你們也準備了牙膏盒和一些小積木,請你們想想看怎樣做才能讓紙盒娃娃懸空的起來,看誰的方法最多?!?幼兒動手操作,尋找方法)
2.師:“誰來說說你是怎樣讓紙盒娃娃懸空最多的?請一個幼兒來展示一下,并用自己的語言簡單的描述一下原因。(幼兒:要將放進去的木塊讓木塊在最下面,然后慢慢移動到它正好能穩(wěn)穩(wěn)站住的地方,輕輕地放手,就可以懸空的最多了。)”
三、幼兒比較借助不同材料后的懸空現象,并記錄操作結果。
1.師:“老師這里還準備了一些小石頭、橡皮泥、塑料玩具,孩子們你們猜猜看這些材料哪個可以讓紙盒懸空最多呢?(幼兒猜測并記錄)
2.師:“那到底是誰可以使紙盒懸空最多呢,我們等一會兒就去試一試,并在你的表格上記錄下來?!?如:積木多,表格上畫出積木并寫上數字1,以此類推)
3.幼兒第三次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四、幼兒介紹自己的記錄結果。
請幼兒來介紹一下自己的操作結果并引導幼兒說出紙盒能懸空多少和里面所裝的物體有關,紙盒里的東西越重紙盒就懸空越多。
五、活動延伸:
老師會把這些紙盒放到科學區(qū),小朋友可以在區(qū)域活動時過來玩,可以再找一找其他東西來試一試,看看還有什么材料能紙盒懸空的更多?
活動總結
以游戲的方式吸引幼兒注意。幼兒在活動中通過猜一猜、說一說、做一做等,充分調動了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顒託夥辗浅;钴S,幼兒的參與度高。在幼兒的探索過程中,我充分的讓幼兒自己去探索和發(fā)現,把主動權留給孩子,而我則只是一個觀察者和引導者。在活動的過程中,孩子們最感興趣的就是動手嘗試借助各種材料讓紙盒懸空起來,當孩子們經過自己的操作、觀察發(fā)現不同材料可以讓紙盒娃娃懸空到不同程度并記錄下來時,讓我們清楚地看到了他們學習的過程,即在解決問題中獲取經驗的過程。
33、大班科學教案《落葉樹和常青樹》活動反思
活動目標
1.知道冬天里有哪些樹落葉,有哪些樹不落葉,了解兩者的簡單道理。
2.教幼兒初步懂得觀察、分析、比較事物的方法,培養(yǎng)幼兒口語表達能力。
3.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5.培養(yǎng)探索自然的興趣。
6.發(fā)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7.通過實驗培養(yǎng)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 知道樹常綠和落葉的原因。
活動難點 提高幼兒觀察、概括的能力。
活動準備
1.常青樹、落葉樹的圖片若干存入U盤。
2.常青樹、落葉樹的樹葉若干。
3.有U盤接口的CD機、電視。
4.小鼠標娃娃和奇奇頭飾各一張
活動過程
一、感知青樹和落葉樹
師:今天我們班來了兩個小客人,它們給我們帶來一個非常好聽的故事,一起來聽聽。
(教師講述故事使幼兒理解常青樹和落葉樹)
小結:
落葉樹:秋天天氣慢慢干燥、樹根喝的水少,樹葉大而薄,失水快,樹葉就變枯黃了,樹葉就會慢慢的一片一片落下來。
常青樹:常青樹是因為樹葉很厚,葉面上有一層象蠟一樣的東西,保護著葉子中的水分,所以不怕太陽曬也不怕北風吹,有的樹葉成針形,樹葉面積小,水分不容易散發(fā),這些樹一年四季是綠色的,所以我們叫常青樹。
觀察、比較、感知常青樹和落葉樹
師:今天,我們的奇奇和鼠標娃娃不怕辛苦,帶來許多常青樹和落葉樹的圖片,想考考小朋友們,認識他們嗎?
(教師播放電視收集的各種青樹和落葉樹圖片,讓幼兒分辨它們是常青樹還是落葉樹。)
教師小結:重復再說一遍落葉樹(梧桐樹、楊樹、柳樹)和常青樹(冬青樹、柏樹)落葉和常青的道理。
三、游戲活動玩“我來請你做游戲”
老師和小朋友一道拍手念兒歌一二三,三二一我來請你做游戲,請到誰誰就拿起桌上的樹葉,向全體幼兒說出是什么樹葉、外形特征、是常青樹還是落葉樹,為什么?
四、 結束
老師:邊重復常青樹的道理,引導幼兒接下句共同創(chuàng)編兒歌(兒歌:冬天到天干燥,樹葉枯黃往下掉,楊、柳、梧桐是落葉樹,我們大家要記牢。冬青樹葉面積小,又有蠟衣失水少,一年四季都常青,冬季天寒不怕冷,綠衣威武顯英豪.)
教學反思
在本次活動中,教學效果很不錯,因為這些植物都是幼兒平時生活中經??吹降模變翰荒吧?,活動充分發(fā)揮幼兒的主動性,讓幼兒運用動手、動腦、比較、觀察、分析的同時獲得答案,直觀具體的教學方法,符合幼兒的身心發(fā)展特點,他們對活動都非常感興趣,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游戲讓他們積極愉快的學習,讓幼兒充分感知和操作,既要再現幼兒的生活經驗,又要有所提升。本課自始至終愉快積極,學習興趣很高,培養(yǎng)幼兒的表達能力,同時又為他們以后的創(chuàng)編提供了前提。
34、大班科學教案《魯班造鋸》活動反思
活動目標:
1.啟發(fā)幼兒運用比較觀察的方法找出兩種物體的共同特征,獲得現實生活中仿生現象的有關經驗。
2.激發(fā)幼兒的創(chuàng)造欲望,引起幼兒對周圍事物的關注。
3.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fā)現。
5.激發(fā)幼兒樂于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6.通過實驗培養(yǎng)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7.培養(yǎng)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chuàng)造并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活動準備:
1.每組一份操作材料:帶鋸齒的茅草,放大鏡,粉筆。
2.匹配圖片8幅:鳥、飛機;鴨、小船;魚、潛水艇;蝙蝠、 雷達。
3.鋸子一把,獎牌若干,故事掛圖兩幅。
活動過程:
一、引導幼兒感知茅草有鋸齒的特點。
1.出示茅草,要求幼兒輕輕地摸一摸,用放大鏡仔細地看一看,小心地在粉筆上劃一劃,找一找茅草的什么地方很特別。
2.引導幼兒進行第一次操作活動。討論:你發(fā)現茅草的什么地方很特別?茅草的邊緣有什么?像什么?
3.有的小朋友發(fā)現茅草的邊緣有一排小鋸齒,是不是這樣呢?我們來仔細觀察一下。
4.幼兒再次觀察、操作,教師巡回指導,重點引導幼兒觀察茅草邊緣鋒利的小鋸齒。
5.剛才你們都發(fā)現了茅草很特別的地方,真聰明。古時候也有一個聰明人,他的名字叫魯班。
二、 引導幼兒運用比較觀察的方法找出兩種物體的共同特征,獲得有關仿生現象的初步經驗。
1.出示掛圖,有表情地講述故事《魯班造鋸》(附后)。
2.提問:魯班發(fā)明了什么?(出示鋸子。)鋸子有什么用?他是怎么發(fā)明的?(出示茅草。)鋸子和茅草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結:魯班受到茅草的啟發(fā),發(fā)明了比茅草更加鋒利的鋸子。事實上,我們今天見到的許多機器和工具也是受一些動物或植物的啟發(fā)才制造出來的。不信,我們來看一看。
3.出示匹配圖片,引導幼兒比較觀察,找出兩種物體的共同特征,并連線匹配。
小結:大自然中的事物真奇妙,瞧,鳥會飛,鴨會游,蝙蝠會使用超聲波,魚兒能自由地生活在水中,人們仿照它們的特點,制造出了對我們人類非常有用的飛機、船、雷達和潛水艇。
三、通過競猜游戲,激發(fā)幼兒的創(chuàng)造欲望,引起幼兒關注周圍事物的興趣。
1.教師說出一種人造物,請幼兒猜一猜它是受哪種動物的啟發(fā)而發(fā)明的。說對的小朋友將戴上美麗的獎牌。
?、贊O網(蜘蛛網)。
?、谀缸佑暌?袋鼠)。
?、垭姳亲?獵狗)。
?、苣_蹼(蛙蹼)。
?、菝圆史?動物保護色)。
2.小結:你們想做個“小小發(fā)明家”嗎?那好!請你們平時多去觀察周圍事物,想一想它們有什么特別的地方,模仿這種特點能發(fā)明什么有用的東西。如果有什么好主意,趕快來告訴老師,好嗎?
活動延伸:
在科學角中提供各種動、植物卡片讓幼兒觀察,同時準備一些獎牌,以便隨時獎勵“小小發(fā)明家”。
附 魯班造鋸
古時候,有個聰明人叫魯班。不但會蓋房子,會造橋,還會制造工具。
有一次,魯班要建造一座大宮殿,他和徒弟們帶著斧頭去南山伐木。用斧頭砍樹,又累又慢,砍了十幾天,木料還是遠遠不夠,魯班心里十分著急。
這天,魯班去一個險峻的山上尋找木材,正艱難地走著,忽然手指被茅草劃了一下,鮮血直流。魯班想:小小的茅草為什么這么厲害?他忘記了疼痛,聚精會神地研究起茅草來。他發(fā)現,茅草邊緣上長著又密又鋒利的細齒,他用小細齒在手背上劃了一下,果然又是一道口子。這使魯班高興得跳了起來,他想,要是在鐵條上打出細齒,不就可以鋸樹了嗎?他馬上去找鐵匠幫忙,打了許多帶細齒的鐵條,用這些鐵條去鋸樹,果然又快又省力。不久,木料就備齊了。
魯班也就這樣發(fā)明了鋸子。
活動反思:
在幼兒的科學活動中,我們應該加強對幼兒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增強他們的獨立性、探索性,使幼兒把學習任務放到完整的環(huán)節(jié)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學知識,走進科學,也讓科學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長之路。
35、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螞蟻過冬》反思
活動目標:
1、學習用輪廓線表現螞蟻的結構,并通過頭和身體的方位變化表現螞蟻的各種動態(tài)。
2、創(chuàng)造性地想象螞蟻過冬的有趣情景,培養(yǎng)幼兒對自然現象探究的興趣。
3、發(fā)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4、通過觀察、交流與討論等活動,感知周圍事物的不斷變化,知道一切都在變。
活動準備:
1、幼兒每人一張“螞蟻的家”、紅黑藍三色粗細筆。
2、欣賞作品三張:螞蟻搬花生、螞蟻宴會、蟻后生寶寶。
3、展示板背景:螞蟻過冬。
活動過程:
一、導人情景
冬天到了,北風呼呼地吹,動物們開始準備過冬了。每種動物都有自己過冬的好辦法。今天我們來做地下考察隊,一起走到地下去訪問小螞蟻。
二、欣賞討論
1、出示背景“螞蟻過冬”。
小螞蟻的家在地下的洞里,一個螞蟻洞有許多洞穴,四通八達,進出非常方便?,F在,我們一起走進小螞蟻的家里去看一看,好嗎?
2、打開一號家。
這是一群工蟻的家,工蟻們在干什么呢?(工蟻們在搬一顆花生)小螞蟻搬的花生怎么這么大?(因為我們人很大,看上去這顆花生很小,可是小螞蟻很小,看上去這顆花生很大)這么大一顆花生,工蟻們是怎么搬的呢?(有的用頭頂,有的躺在地上用力推,還有的用手拉)你認為哪個工蟻用的力氣最大?(用頭頂的工蟻)(教師邊演示邊提問)螞蟻的身體哪一部分不是用圖形來畫的?(身體部分是用彎彎曲曲的線來畫的)螞蟻有三對足,第一對足是從頭和身體連著的地方長出來的,就像人的手一樣;第二對足是從腰間長出來的;第三對足是從身體下面長出來的。腿是筆直的嗎?(彎彎的,前腿朝后彎,后腿朝前彎。)大家一起用力氣,這群勤勞的工蟻從秋天開始搬食物,除了搬花生還可以搬什么呢?(蛋糕屑、小米粒、玉米粒、小蟲子等)現在家里的食物堆得滿滿的,足夠螞蟻們吃上一個冬天了。
3、打開二號家。
這是一群兵蟻的家,兵蟻們正在舉行宴會,它們是怎樣開宴會的呢?(它們坐在桌子邊,有的螞蟻舉起酒杯,有的在喝酒)坐著的螞蟻和站著的有什么不一樣呢?(坐著的螞蟻第二段身體應該彎彎的,站著的是平平的)(演示頭和第一段身體)畫第二段身體老師也覺得有點難,該怎么畫小螞蟻才會坐下呢?(幼兒:該把身體橫過來畫)兵蟻的家里真熱鬧。
4、打開三號洞穴。
蟻后生小寶寶了,螞蟻家族又添了許多新成員,螞蟻剛出生,蟻后正在照顧小寶寶呢!蟻后、螞蟻過冬。
活動反思:
我國著名學前教育學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小孩子生來就是好動的,是以游戲為生命的。”幼兒手工活動也可以說是一種游戲活動,幼兒手工活動一般都是在看看、想想、做做、玩玩的過程中進行的。因此在開展幼兒手工活動時,也應重視游戲的重要性,在游戲中進行活動,最大限度的發(fā)揮游戲的作用。
就如何將游戲與幼兒手工活動有效地結合在一起的問題,我們進行了相關的嘗試與探索。
在第一次教學預設中,我采用了較為傳統的形式開展,活動效果較差,經過課題組老師的交流討論,在第二次的教學預設中,我將游戲滲入其中,嘗試從以下幾方面將游戲與中班手工活動《螞蟻過冬》相結合:
1、導入環(huán)節(jié)游戲化,引發(fā)幼兒興趣
幼兒兒手工活動要遵循興趣性原則,以內容激起幼兒興趣,以游戲活動滿足其情感需要,激發(fā)起幼兒想象、創(chuàng)造,培養(yǎng)幼兒的審美感知,在《螞蟻過冬》活動中,我以“螞蟻過冬”的情境游戲導入活動,將幼兒的興趣充分調動起來,為后續(xù)的活動打下良好的基礎。
2、活動過程游戲化,促進幼兒發(fā)展
《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規(guī)定: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力。尊重幼兒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學習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寓教于各種活動之中?!靶迈r好奇、好動、好玩、愛做游戲是幼兒的年齡特征,也是幼兒的天性。對幼兒來說,游戲是一種符合幼兒身心發(fā)展要求的快樂而自主的實踐活動?!币虼嗽凇段浵佭^冬》的活動過程中,我加入了模仿游戲,請幼兒根據模仿小螞蟻搬東西,引導幼兒觀察螞蟻的動態(tài)。還加入了“螞蟻找食物”的游戲,請幼兒當小螞蟻,一起隨音樂做動作、搬東西等,進一步鞏固了幼兒的經驗。
通過游戲的形式,幼兒在掌握鞏固經驗過程的中不會覺得枯燥,反而非常感興趣,在做做玩玩中對螞蟻搬東西的動態(tài)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
36、大班科學教案《昆蟲大聚會》活動反思
活動設計背景
秋天來了,我?guī)ьI孩子們觀察秋天的田野,天空。為美術課《秋天的大地》做準備。誰知道在觀察的過程中不知那個孩子發(fā)現了一只蛐蛐!整個班的孩子們立刻炸了鍋似的興奮。我一看他們對昆蟲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就決定開展一次活動引導孩子探索昆蟲世界的秘密,讓幼兒認識昆蟲的基本特征,知道昆蟲和人們的關系。讓孩子們更直接地了解自然,親近自然,培養(yǎng)孩子對昆蟲的研究興趣。
活動目標
1、通過音像和圖片的展示和與同伴的分享交流讓孩子了解昆蟲基本特征。
2、了解昆蟲和人們的關系。
3、能愛護益蟲,消滅害蟲。
4、能用操作材料制作瓢蟲,體驗制作的快樂。
5、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6、通過實際操作,培養(yǎng)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7、嘗試用線條記錄實驗結果,并能用恰當的詞匯進行描述。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讓孩子了解昆蟲基本特征,能愛護益蟲,消滅害蟲。
難點:分辨益蟲、害蟲。
活動準備
昆蟲圖片(電子圖片若干,紙質小圖片若干)、視頻、制作瓢蟲的材料若干(每人一份)
活動過程
一、通過猜謎語活動引出主題。
1、教師念謎語:
小小蟲,嗡嗡嗡,飛到西,飛到東,傳花粉,采花蜜,人人夸它愛勞動。(蜜蜂)
一對翅膀薄又明,兩只眼睛亮晶晶,飛低飛高報陰晴,飛來飛去捉害蟲。(蜻蜓)
師:小朋友,你們還知道知道那些昆蟲嗎?請你說一說。
2、師:原來小朋友已經知道這些昆蟲。那么,你們想知道這些昆蟲更多的秘密嗎?
二、觀看昆蟲圖片,了解主要特征和生活習性
昆蟲家族隊伍龐大,全世界有1000萬種,其中900萬種還未被人類所認知,昆蟲世界可神奇了。老師知道同學們愛看小動物,今天特意給你們帶來一些圖片,請大家欣賞。
1、(1)、圖上有什么?它們叫什么名字?
(2)、它們是什么樣子的?(頭上有什么?數一數有幾隊翅膀?有幾對腳?)
(3)、它們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它們共同的名稱叫什么?教師隨機畫出昆蟲特征圖
(4)、還知道哪些昆蟲?他們是什么樣子的?
師小結:畫面上的這些蟲子有一個共同名字叫昆蟲。昆蟲的身體分頭、胸、腹三部分。頭上有觸角、嘴和眼睛;胸部長著三對腳,背上一般長著兩隊翅膀;腹部一節(jié)一節(jié)的兩側有氣孔,是呼吸用的。有些昆蟲(如七星瓢蟲)有一對翅膀變硬了,還有些昆蟲只有一對翅膀(如蚊子。)
2、個別幼兒在集體面前介紹:
(幼兒介紹哪一種,就請他拿出這種昆蟲的圖片。)
三、初步分辨益蟲、害蟲
1、師:你喜歡哪些昆蟲?不喜歡哪些昆蟲?為什么?
對人類有益的昆蟲叫做益蟲,對人類有害的昆蟲叫做害蟲。板書
2、師:昆蟲里哪些是益蟲?哪些是害蟲?為什么?
(1)害蟲的危害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危害人體與其它動物,傳染疾病,例如蚊、臭蟲、蠅、螞蟻、蟑螂、螞蝗、血吸蟲等;另一類危害莊稼、水果、林木等植物,如蝗蟲、蚜蟲、螻蛄、蘋果鉆心蟲、稻螟蟲、松毛蟲等。視頻《蒼蠅的危害》
(2)益蟲有多種:有的益蟲可以為人制造食物和用品,例如蜜蜂、桑蠶、柞蠶等;有的益蟲可以幫助人類消滅害蟲,例如蜻蜓、七星瓢蟲、金小蜂等。
3、出示圖片。問:同學們,你們認識這些昆蟲嗎?他們是益蟲還是害蟲呢?
幼兒分類
四、討論怎樣對待昆蟲
師:我們該怎樣對待昆蟲里的益蟲和害蟲?
小結:我們應該保護益蟲,不隨意捕捉和殺死益蟲。要注意環(huán)境衛(wèi)生,不亂倒垃圾,隨地大小便,不讓臟水積聚使害蟲無法生存等。
五、活動延伸《制作瓢蟲》
今天老師為大家準備了制作瓢蟲的材料,現在我們來做一只美麗的瓢蟲吧。(教師巡回指導)
教學反思
喜愛小動物是孩子的天性。千姿百態(tài)的昆蟲形象能極大地引起兒童的興趣。孩子在課堂上看見書本上和我提供的各類昆蟲作品,每個人都非常開心。這節(jié)課我先通過謎語激發(fā)孩子興趣,把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課堂上來。接著讓孩子們通過看形態(tài)各異的蟲子圖片而喜愛上漂亮的蟲子,了解到昆蟲的基本特征。第三部分是結合生活實際和自己的認知水平對常見的昆蟲進行益蟲和害蟲的分辨,讓大家去愛護和保護大自然的朋友。最后通過制作各種瓢蟲感受制作的快樂!
在構思這堂課的內容過程中,導入部分感覺比較難,找不到適合的切入點,這個問題一直困饒著我。本想找個昆蟲方面的動畫片段,通過欣賞導入到新課中。結果這樣理想的動畫片沒找到。如果直接叫孩子說說自己熟悉的昆蟲,顯得有些簡單。于是我就通過謎語的形式導入了新課,效果還不錯!
昆蟲是孩子們在大自然最常見的生物。孩子對昆蟲的種類,形態(tài)也都較為熟悉。對孩子來說熟悉的事物相對容易表現,因此課堂上的氣氛一直是活躍的,孩子舉手也很積極,很愿意表述,展示自己。另外我注重了以孩子為學習和課堂的主體,能創(chuàng)設寬松的教學氛圍、關愛、激勵、寬容每一個孩子。每一個孩子都能保持高漲的熱情,積極的參與活動,他們了解了大量的昆蟲的相關知識,他們始終保持著極大的參與熱情。
但是在進行第二部分教學時,我是一張一張的播放昆蟲圖片。這樣孩子們不是很容易能發(fā)現這些昆蟲的基本特征!聽課老師建議我先一張張播放然后把這些圖片匯總成一張大圖片,更能很好地完成教學目標!聽課老師的意見讓我發(fā)現我在設計這一部分時還不夠細致和認真。如果再次上這堂課,我一定要重新設計所展示的圖片,力求做到更好!
通過《昆蟲大聚會》一課的教學,使我深刻的了解到利用各種游戲、猜謎語、看視頻等方式方法,更能激發(fā)孩子的學習興趣和欲望,使孩子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中學習,從而,更高的調動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只有我們在教學中肯花心思,下功夫,就能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更加豐富多彩起來,從而,調動和激發(fā)孩子的熱情和積極性。讓我們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吧!
- 幼兒園教案:廚房里的工具
- 幼兒園大班活動設計:螞蟻小實驗
- 幼兒園大班活動設計:好玩的泥鰍
- 教孩子測定空氣的存在的教案
- 大班科學活動:動物是怎樣保護自己的
- 教孩子了解鞋子:有趣的鞋子
- 幼兒園教案:有用的刷子
- 教孩子認識蜘蛛的教案:幫蜘蛛結網
- 大班科學活動的教案:比較狐貍和狼
- 教孩子認識磁鐵的活動方案:磁鐵找朋友
- 大班科學活動:教孩子認識奇妙的拱形
- 教小孩了解怎樣讓紙發(fā)出聲音的教案
- 培養(yǎng)幼兒的環(huán)保合作意識的教案
- 培養(yǎng)幼兒保護人類生存環(huán)境的意識的教案
- 沙糖桔
- 聰明的小青蛙
- 生活不簡單的說說心情句子202句
- 小班數學故事教案《連在一起》反思
- 中班語言教案《借車》反思
- 中班美術教案秋葉飄飄反思
- 推薦賣內衣朋友圈文案40句
- 抖音個性昵稱簡單點428個
- 讀不完的大書多音字近義詞反義詞
- 大班科學活動《螞蟻會游泳嗎》教學設計反思
- 大班科學教案《螞蟻會游泳嗎》反思
- 大班科學教案《螞蟻會不會游泳》反思
- 教學設計小班社會活動《動物游泳池》反思
- 幼兒園科學發(fā)現區(qū)活動《小蝌蚪的變化》中班游戲方案反思
- 中班教案《不會飛的鳥》科學活動反思
- 大班科學活動《會吹氣球的瓶子》教學設計活動反思
- 幼兒園顏色分類活動《會唱歌的旺仔寶寶》小班科學教案反思
- 社會活動《今天穿什么》小班科學教案故事大書反思
- 小班科學活動《會唱歌的罐罐》教案反思
- 小班體育活動《聰明的螞蟻》教案及教學反思
- 中班科學《繩子擺動游戲》活動反思
- 中班科學活動《會變的顏色》教學設計反思
- 科學活動《漫游糖果王國》小班教案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