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慢性疲勞綜合征的診斷與治療

小兒慢性疲勞綜合征的診斷與治療

小兒慢性疲勞綜合征的診斷與治療


  臨床表現 

  根據近10年的調查,CCFS是兒童不能維持日常生活和到校學習的主要原因。熊本大學兒科三池輝久教授在1999年調查了200例CCFS患兒,他總結出的該病臨床特征有以下幾點: 

  1、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癥狀如頭痛、關節(jié)痛、肌肉痛、肌力下降等; 
  2、生理節(jié)律紊亂的現象如入睡困難、易驚醒、晝夜倒錯、低熱等; 
  3、大腦思維能力下降如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易興奮等; 
  4、精力不充沛如易感疲勞、耐力減退等?!?/P>

  三池輝久教授在此基礎上提出了CCFS的診斷標準: 

  1、無論連續(xù)與否,1年中有30天不能維持在校學習; 
  2、主訴“疲勞、頭痛、腹痛、情緒低落、睡眠困難”,不能堅持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3、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P>

  但是,對于不能堅持上學的學生還要進行全面檢查,以確定病因,其中包括心電圖P-R間期分析、皮膚發(fā)汗試驗、糖耐量試驗、植物神經功能評價以及包括睡眠、內分泌、體溫調節(jié)功能在內的生理節(jié)律檢查。此外,還可進行P300腦電圖、單光子發(fā)射CT(SPECT)、氙-CT(Xe-CT)、磁共振(MRS)等檢查?!?/P>

  病理代謝機制 

  三池教授認為,大多數CCFS患兒存在副交感神經功能障礙,調節(jié)血壓功能下降。在出現生理節(jié)律紊亂的患兒中,80%的患兒有松果體素、皮質醇、β內啡肽等神經內分泌激素失調,深部體溫調節(jié)功能減退,夜間體溫下降。 

  P300腦電圖顯示患兒腦額葉灰質腦電波異常;SPECT和Xe-CT顯示患兒腦額葉和丘腦血流減少,基底核血流增加;MRS顯示患兒腦額葉膽堿蓄積,蓄積程度與患兒疲勞感呈正相關?!?/P>

  臨床研究還發(fā)現,CCFS患兒存在與生命體征相關的下丘腦功能障礙如植物神經功能、內分泌功能、體溫調節(jié)功能障礙等。這些功能障礙會導致生物鐘節(jié)律紊亂,時間倒錯。學習和記憶能力下降與腦內膽堿蓄積、膽堿能運動神經元受損有關。腦內膽堿蓄積導致乙酰膽堿合成受限,線粒體內ATP產生減少,膽堿能神經細胞不能充分活化,所以,患兒的學習和記憶能力下降。反復出現疲勞感是腦神經細胞能量代謝障礙的結果?!?/P>

  植物神經功能紊亂 

  大阪醫(yī)科大學兒科松島禮子以515例CCFS患兒為研究對象,觀察他們的直立性體位調節(jié)功能,監(jiān)測臥、立兩種體位(各7分鐘)的血壓、脈搏,并以近紅外線測定腦血流流量。結果顯示,15.5%的患兒有體位性心動過速綜合征(POTS);15%的患兒有直立性低血壓(INOH);1.6%的患兒有神經性暈厥(NMS);0.4%的患兒有遲發(fā)性低血壓(OH)。松島醫(yī)生認為這些現象與直立性體位調節(jié)功能障礙(OD)有關。OD好發(fā)于青春期兒童,是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導致腦和全身臟器缺血、缺氧所致。OD可能是CCFS患兒出現慢性疲勞的原因之一?!?/P>

  探索性治療 

  日本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兒科伊藤保彥講師發(fā)現,有10%的自身免疫性疲勞綜合征(AIFS)患者可發(fā)展為CFS,該人群中的抗Sa抗體陽性率高達80%以上。他在有6個月以上AIFS病史的女性患兒(平均年齡15.2歲)中檢測抗核抗體,其中5例患兒的抗體效價高達1 ∶640以上。伊藤講師對這5例患兒給予潑尼松(5 mg/日)口服治療6個月后,3例病人自覺癥狀明顯緩解,抗核抗體效價全部下降。部分接受潑尼松治療3個月即停藥的病例,臨床癥狀再次加重。 

  伊藤講師認為,小劑量激素療法對CCFS患兒有效,但目前尚缺乏雙盲、大規(guī)模、使用潑尼松治療CCFS的臨床試驗,尤其是缺乏有關抗核抗體效價較低病例的臨床報道?!?/P>

  三池輝久教授認為CCFS的未來研究方向包括:提供腦細胞能量代謝的線粒體功能;傳遞運動神經元興奮的物質――谷氨酸及其轉運機制;機體內生物鐘的基因調節(jié)等?!?/P>


  日本《醫(yī)學論壇報》 

  www.999.com.cn



(責任編輯:暖暖的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