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最難回答的問題(送給曉曉)

爸爸媽媽最難回答的問題(送給曉曉)

爸爸媽媽最難回答的問題(送給曉曉)

耳朵里面到底是什么樣子的?2006-05-23 上午 08:50
  媽媽幫4歲的琦琦挖耳朵時,琦琦突然問道:“媽媽,耳朵里面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呢?”

  “耳朵里是一條又長又暗的通道,通道與鼓膜相連?!?

  “那鼓膜長得什么樣子?”琦琦繼續(xù)問道。

 
 
 
  肚子里到底有什么?

  鼻孔里為什么會藏鼻屎呢?

  自己的身體是孩子好奇與發(fā)問的源頭之一。而父母應該鼓勵這種發(fā)問,并在耐心解答的同時教育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這個媽媽也不知道,等你長大了,上中學學生物的時候就知道了。”

  孩子的問題不能回避,即使父母一時回答不出來,也應該給孩子一個確切的、可以等待的時間,并在約定時間內給予孩子比較信服的回答。

  “我們一起來看看這本書,好嗎?”

  孩子在4歲時,好奇心特別旺盛。在回答孩子的問題時,還可以翻開圖畫,提供孩子更多的相關知識。父母可以在家中備有一些向幼兒介紹有關人體器官、自然現(xiàn)象、家庭關系等知識的書籍,如果孩子問到,就拿出來親子共讀。

  “你看,就如書上所說的一樣,耳朵就像隧道一樣,非常暗,里面有鼓膜。這鼓膜就像一張薄薄的紙。當別人講話時,聲音傳進耳朵,鼓膜會震動,我們就會聽到別人在說話。萬一鼓膜破了,那么就聽不到聲音了。所以要非常重視耳朵,不可以自己挖耳朵。”

  在書上看到解剖圖的同時,再讓他看看媽媽剛才提到的“幽暗的通道”。因為太暗,這時媽媽可以用手電筒照自己的耳朵,讓孩子看看。然后,就可以像上述那樣告訴孩子。
為什么會有指甲?2006-05-23 上午 08:51
  媽媽在幫5歲的貝貝剪指甲,而貝貝呢,則急著想到外面和小朋友玩耍,于是有些不耐煩地問媽媽:“人為什么會長指甲呢?長了指甲,還要剪,多麻煩啊!”

  我們?yōu)槭裁磿L頭發(fā)呢?

  身上為什么會長毛?

 
 
 
  孩子常會給父母出難題,提出一些在父母看來是“常識”、“公理”的問題,且常常讓父母猝不及防。而此時,父母可以采取反問的方式,初步緩解當時的困窘局面,亦可鍛煉孩子的自主思維;而不可斷然予以拒絕。

  “這是常識,你見過哪個人沒有指甲,以后這樣的問題不要問了!”

  從某種意義上說,成長的過程便是發(fā)問的過程,上述父母的回答無疑在阻礙著孩子的正常成長!即使是常識和公理,也需要父母耐心地給孩子解釋,一般來說,孩子對于這類問題,一旦你給他解釋清楚了,他不會問你第二遍。

  “那貝貝想想為什么會有指甲呢?”

  “如果沒有指甲就會滑,可能是為了要抓東西吧!”貝貝答道。

  正是因為母親的反問,孩子才有了進一步思考的機會,因而有這么好的回答。這時,媽媽應該褒獎孩子說“寶寶真了不起,就是這么回事”。然后,媽媽還可以繼續(xù)鼓勵孩子:“我們再來想一想,指甲還有其他的作用嗎?”

  “因為有了指甲的保護,我們的手指就不會受傷,我們還可以用指尖用力,把東西撕開,拿鉛筆、做家務、縫衣服?!?

  在孩子容易理解的情況下,舉些例子來說明。接著,還可以追加說明“當指甲變長后,很可能會劃傷自己或者小伙伴。所以當你的指甲長長了,就要讓媽媽幫你剪短。等你再大一點,還要學會自己剪指甲。”

  孩子對世界最初的認識是對自己身體的好奇。他們可能會產生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在成人看來都是“理所當然”的。但是對這種理所當然,父母仍要給予孩子耐心、科學的解釋。與性問題相比,這類問題不那么敏感,父母如果事先了解了一些這方面的科學知識,只要耐心地對孩子進行解答,相信并非困難。
我長大以后會變成什么樣子呢?2006-05-23 上午 08:51
  5歲的姍姍在和媽媽一起看電視,看到電視節(jié)目中漂亮的電影明星,姍姍問道:“媽媽,我長大以后會變成什么樣子呢?會不會像她一樣漂亮呢?”

  我長大了會像明星一樣漂亮嗎?

  我會長得像爸爸這樣帥嗎?

 
 
 
  我長大了不會像那個人一樣丑吧?

  也許孩子與別人比較時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不足,而感到有些自卑;或者是孩子看到別人的優(yōu)點,而感到一些羨慕。事實上,5歲的孩子已經開始設想、幻想自己的未來了,在這方面,父母千萬不能讓她有悲觀的念頭,要鼓勵她,讓她對未來充滿希望。

  “媽媽怎么知道你能長成什么樣子呢!”

  孩子對于未來的渴求是正常的,父母不要打擊孩子的這些良好的愿望,應盡量鼓勵他,讓他在成長面前充滿信心。

  “該變成什么樣就變成什么樣。”

  “你現(xiàn)在什么樣,以后就會變成什么樣子?!?

  孩子對未來一般抱有幻想,父母不要對孩子這些幻想予以打擊,而要溫和地給孩子以希望。

  “你是小公主,當然長得像小公主一樣啦!”

  “長大以后,大家都會改變,就像媽媽一樣?!?

  當孩子發(fā)問的時候,要仔細地觀察孩子的行動、行為以及當時的情形和前后關系等,然后再回答。這是非常重要的。在這里,孩子問這些是因為她注意到了自己的皮膚有些黑,而不是像電視里的明星一樣白白嫩嫩,因此孩子會從父母那里尋找安慰。而父母此刻就要告訴孩子這樣一個道理:事情是變化發(fā)展的,每個人都有成長的機會,都可能變得更漂亮。
我為什么要成為大人???2006-05-23 上午 08:51
  4歲的男男一不小心打破了碗,媽媽剛一說他,他就哭起了鼻子,于是媽媽便對他說:“像你這樣動不動就哭,怎么成為堂堂正正的男子漢??!”

  于是男男問爸爸:“真討厭,我不想成為大人,是不是可以不要成為大人呢?”

  成為大人有什么好的呢?

 
 
 
  我不想長大,可以嗎?

  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這個問題也經常被孩子提起。在孩子看來,小的時候可以貪玩、享受父母和其他人的照顧而不必付出什么,這些都是很愜意的;而他們眼中的大人們整日忙忙碌碌,卻很少有時間去玩。所以他們的小腦袋中可能會生出這樣的念頭:做大人不好,最好能一直不長大――“我要拒絕長大”。其實,這也是父母培養(yǎng)孩子的一個困境。每個孩子都必須明白自己要長大,并擔負起大人的責任;目前沒有多少責任是因為他們還未成年,不足以擔負一些責任。

  關于此問題的教育是至關重要的。從心理學上來說,孩子更動物性、更自我中心一些。而在其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就要主動地向孩子傳輸責任、義務、付出等這些更為“成年”的觀念,以促使孩子的心智發(fā)育成熟,不至于變成自私、狹隘、沒有付出與合作精神的失敗的一代。

  “這是不可能的。不論任何人,一旦時間到了,不想變?yōu)榇笕艘惨優(yōu)榇笕?。?

  這位父親在回答4歲孩子的問題時,簡直可以用“冷酷”來形容。這時候,其實應該考慮到孩子的心理,要讓孩子對未來抱有希望。

  “你擔心什么?爸爸又不是要你現(xiàn)在馬上成為大人。”

  對于孩子的憂慮,父母要給予關心和安撫,一味地斥責只會加重孩子的憂慮。

  “長大以后,必須要做很多事;所以就要從小學起,這樣長大就會了。但是,你距離長大還有很長的時間,所以現(xiàn)在你不用太擔心。”

  像這樣告訴孩子就很好。對于成為大人,孩子可能在心理上有很多的負擔,這時還可以采用我們提到的常用的方式――試著反問孩子:“為什么不想成為大人呢?”問孩子的感覺,除了可以幫助孩子消除相關困擾,也可以借此給予較適當?shù)幕卮稹?

  “成為大人也很好啊,你會有更大的力氣和能力來幫助別人,會懂得好多好多的知識,還可以自己掙錢花,這多好??!那時候,爸爸媽媽也會很高興的?!?

  這樣的回答會讓孩子對未來充滿期望,同時這種回答也給了孩子一些責任感、付出感的意識,不失為一種回答問題的好方法。
如果我越來越小就會成為嬰兒嗎?2006-05-23 上午 08:52
  雪兒的姑姑剛剛生了一個小寶寶,人們(包括雪兒的母親)去探望她時,都不斷地點頭說“真可愛啊”,“多漂亮的小家伙啊”,不少人還帶了禮物去,大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嬰兒身上。

  雪兒拉了拉媽媽的衣服,說:“媽媽,如果我越來越小,就會成為嬰兒嗎?”

 
 
 
  “雪兒,你在剛出生的時候就是嬰兒。然后逐漸地長大,今后,還會繼續(xù)長大,所以不會變成嬰兒?!?

  “真沒意思?!毖﹥壕镏煺f。

  我還能回到小時候的樣子嗎?

  媽媽我還能變小,坐到那個漂亮的小車里嗎?

  敢于求異思維,富有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精神是一個人成才的必備條件。我們應該鼓勵孩子動腦筋,從不同的角度去尋找不同的答案,而不要限制孩子,阻礙孩子開闊視野。成人在考慮問題時,常要受到許多潛在因素的限制,但孩子卻不同,他們可以讓思維插上翅膀盡情翱翔,他們常常會想出出人意料的答案,這是很可貴的。

  “你怎么會問這么傻的問題呢?”

  愿意思考、喜歡探索是孩子的一種天性。每個健康的寶寶都會這么做的。但是,有些孩子漸漸地對事物探索的興趣減少了,到了上學的年齡,他們不愛學習,馬馬虎虎,這又是為什么呢?究其原因,恐怕同父母對孩子的提問采用錯誤的回答方式有關。

  “別煩媽媽了,自己玩一會兒,我忙著吶!”

  有些父母認為,孩子小,沒必要告訴他那么多、那么細,告訴他他也不懂。于是,往往三言兩語打發(fā)了孩子,或用糊弄的態(tài)度支吾過去。孩子雖然尚不懂事,但他們也能從父母的態(tài)度上感覺到媽媽和爸爸對他的做法是否贊同。父母總是敷衍,孩子的熱情自會日減。孩子的積極性受挫,久而久之,就不再喜歡提問了。

  “嬰兒不能夠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戲,也不能夠溜滑梯,更不能夠去商場買玩具。雪兒,你就是因為長大了,才能做到這些嬰兒無法做到的事。”

  對于一個3歲的孩子而言,已經具有了某種程度的獨立性。她已經可以獨自走路,有時候還會撒野,有時甚至會反抗父母,不聽話時,還會挨罵??吹綃雰菏艿酱蠹业膵蓪?,她十分羨慕,希望也受到同等的待遇,因而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不要像剛才那位母親一樣,只給孩子事實上的說明,應該告訴她,還有很多樂趣是嬰兒無法享受到的。這樣告訴孩子,就能夠有效地讓孩子擺脫想要成為嬰兒的想法。
媽媽會不會變成老奶奶?2006-05-23 上午 08:52
  晚上的時候,勞累的媽媽躺在沙發(fā)上休息。

  4歲的洋洋偎在媽媽身邊問道:“媽媽,你會不會變成老奶奶?”

  爸爸媽媽也會變老嗎?

 
 
 
  媽媽,你可以永遠這么年輕漂亮嗎?

  爸爸將來也會像那個老爺爺一樣嗎?

  我不想變老,可以嗎?

  這個問題其實需要考慮孩子提出問題的背景。孩子可能看到媽媽很累,很憔悴,就擔心媽媽會很快變老。對此,父母應給孩子一個比較確切的時間概念。

  “大概是在你上大學的時候吧。不過,如果你總是很頑皮,一直讓媽媽煩心,媽媽可能會更早成為老奶奶了?!?

  其實,孩子的意思是怕媽媽過早地變老,心里非常害怕,他的出發(fā)點是好的。他希望媽媽更有活力、更有精神。另外,媽媽回答問題時用“在你上大學的時候”這種說法也是不確切的。

  “沒辦法,這是自然規(guī)律呀!誰也逃不掉的。”

  生老病死的問題其實太過沉重,成年人尚不能完全承受,孩子稚嫩的心靈更無法擔負。這樣回答,會讓孩子覺得未來一片黑暗,甚至對于未來產生一種恐懼感,更會本能地拒絕長大、拒絕變老。這樣,一方面沒有得到理想的答案,另一方面也會變得消沉。

  “媽媽也不明白,回家問問爸爸吧?!?

  如果媽媽回家后和孩子以及爸爸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效果會很好,但是如果媽媽將此作為推托、逃避的話,孩子會感到失望,并認為父母不守信用。而他們對于此問題還會從別的渠道尋求答案。

  “沒事的,媽媽不會那么快就成為老奶奶的。媽媽今天稍微累了一點,休息一下就會好的。謝謝寶寶對媽媽的關心?!?

  這么回答孩子,孩子很快地就不會擔心了。而且,父母常常對孩子的鼓勵會讓孩子覺得父母很愛他,會促進親子關系的融洽。

  “等你長大后結婚,也生了一個像你這樣可愛的小寶寶后,媽媽就會做奶奶了。那時候,你的小寶寶就會叫我‘奶奶,奶奶’啦。不過那還要等上十幾年呢?!?

  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希望母親年輕又美麗。他們并不希望母親有像奶奶一樣滿是皺紋的臉。一個憔悴的母親并不是孩子所期望的。因此,應該告訴孩子,自己要變成老奶奶還很早,孩子就會得到安慰了。

  “寶寶,來,看看花園里的這棵樹,這是桃樹。你看,一粒樹種子發(fā)芽了,這就是出生;樹苗慢慢長大,變得高大挺拔、枝繁葉茂,這就是桃樹的青春和壯年;它偶爾也會生蟲子或者葉片變得枯黃,這就是生病;后來,樹上結出了桃子,這些桃子的核也會發(fā)芽生長成新的小桃樹,這就是它們在養(yǎng)育后代;到后來,樹皮越來越粗糙,枯枝也越來越多,這是它變得越來越老了。而這時,越來越多的小桃樹們卻長大了,他們比自己的樹爸爸樹媽媽更加高大茁壯,它們需要更多的地方生長。這時候老樹就會枯萎,它們把地方讓給小樹們,自己變成肥料,進入泥土中,哺育著小樹。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就是這樣養(yǎng)育了爸爸媽媽,爸爸媽媽也會這樣養(yǎng)育寶寶。你想想,是不是應該尊敬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還有爸爸媽媽啊?”

  這種通過比喻的方法,形象地告訴了孩子成長、衰老的全過程。衰老、死亡也是一種正常現(xiàn)象,不必恐懼;同時還會告訴孩子,衰老是一種奉獻,是讓生命得以延續(xù)和輝煌的前提。這一教育方式,無疑讓孩子在得到答案的同時,還會對老人油然生出一股尊敬之情,可謂一舉多得。

  “寶寶,我們上次看的那本書你還記得吧。人的身體是由很多細胞構成的。這些細胞不斷地復制制造新的細胞,而舊的細胞就不斷地老去了――就像你的皮膚老是有一些死皮啊什么的。就這樣,我們的身體逐漸地長大。但是,年齡大了以后,細胞就不那么有活力了,它們生長新細胞的力量就逐漸變弱了。這時候,老細胞也就會越來越多,于是,人也會變得衰老了,皺紋越來越多,力氣越來越小,頭發(fā)也會白的,更容易得病。如果有一天,體內的細胞不再生長和活動了,我們的身體就會停止運轉,而死亡就來臨了。但是如果我們經常運動,吃飯睡覺又比較規(guī)律地話,這些細胞的活力就會增強,人就能老得慢一些。所以,要從小養(yǎng)成運動和按時休息按時吃飯的好習慣。當爸爸媽媽不注意時,寶寶也可以提醒我們哦!”

  這是一種科學型的回答方式。對于較大的孩子而言,他們已經初步了解了人體的一些科學知識,因此,對他們講述一些具體的成長科學,他們也會理解的。同時又教育了孩子養(yǎng)成一些好習慣,讓他們以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有益身心的運動,來增強身體的機能,延緩衰老的到來。
為什么爺爺那么長時間不來看我呢?(1)2006-05-23 上午 08:52
  爺爺一個月前去世了,每周都要見一次爺爺?shù)哪昴耆滩蛔柊职郑骸拔覀冊趺催€不去看爺爺啊?”

  爸爸告訴他:“寶寶,爺爺去世了,我們看不到了,他也不能來看我們了?!?

  年年好奇地問:“爸爸,什么是去世呀?”

 
 
 
  奶奶為什么那么長時間不來看我呢?

  外公去了哪里?

  為什么外婆躺在那里不說話也不動,外婆是睡著了嗎?

  爸爸媽媽也會死嗎?

  我什么時候會死啊?

  很多孩子最初了解死亡是從《獅子王》之類的電影中得到的。當孩子看到辛巴的父親穆法沙一動不動地躺在山谷里,辛巴在一邊悲傷地站著,孩子這時候也許會向你發(fā)問:辛巴的爸爸怎么了?這時候你可以舉一些自然界其他的例子:樹葉由無到有,由綠變黃而后凋零。或者你也可以將你的解釋更具體些:“當某種生命已經結束,他不會再有感覺,不會感覺到饑餓、炎熱或寒冷;他不會再移動,不會再走路、呼吸、說話和吃東西?!?

  相對電影來說,書里的情節(jié)更容易被孩子領會。當書中的某個角色死掉了,這是一個與孩子交流“死亡”的好機會。你可以試著問他:“你知道‘死亡’是什么意思嗎?”

  假如你已經與孩子談論過死亡,那么孩子就更容易理解身邊的人已經逝去是怎么回事了。

  不過,孩子在5歲以前是很難真正理解死亡的含義的,它們對于死亡的感知也是很表面化的。但是這種表面化對于孩子的心靈卻是一種保護作用。所以,父母不要讓孩子過多地思考這些父母尚無法真正弄懂的問題。

  “人老了都會死,爸爸媽媽和你也不例外?!?

  由于孩子還缺乏有關時間的概念,從一個幼兒園孩子的視角來說,一個初中生就已經“很老”了。因此,當孩子問及父母是否會死的時候,父母若回答“老了就會死”,會讓孩子覺得死亡離自己的親人很近,他會對死亡很恐懼,擔心失去自己的親人。

  “爺爺走了?!?

  “他睡著了。”

  這些回答有些含糊不清,孩子會覺得爸爸媽媽沒有真正回答自己的問題,還會從別的途徑進行了解。此外,有心理學家指出,不要將死亡描述成睡著了或長眠不醒。如果你這樣做一定會造成孩子的睡眠障礙,使他不能很好地入睡或者害怕睡眠。

  “爺爺去天堂了,生前做好事的人死后都能進天堂的,那里很美很美;壞人就進不了天堂,只能進地獄?!?

  這樣回答乍一看很好,既滿足了孩子的好奇心,還讓孩子日后能“向善”。但是事實上,這種回答卻更阻礙孩子的心性發(fā)展。因為孩子日后在學校中、書本里會受到種種科學的教育,當學校的教育與家庭教育出現(xiàn)沖突時,孩子就會對父母的教導懷疑乃至抵觸了。所以,回答問題時,要考慮孩子日后的發(fā)展,從一開初,就給予孩子正確的、科學的回答。

  “死了就是死了,什么也做不了了。”

  孩子的心靈是稚嫩的,盡管上述說法比較科學,但是語氣卻如斥責孩子一般。與孩子交流不僅需要正確的語言說服,亦需要語氣、姿勢的和緩舒坦,讓孩子覺得和爸爸媽媽交流、向爸爸媽媽提問是有意思的、能得到結果的。

  “小孩子別問這么多?!?

  一般來說,由于孩子的心智還未發(fā)育完全,因此父母最好不要主動向孩子說起死亡的事情。但是,一旦孩子問起,父母也不能逃避、推諉或以含糊不清的語言敷衍了事。因為孩子的心性是對越不知道的東西越是好奇,父母不跟他正面講,他會因此更好奇,在通過別的方式了解到死亡的含義時,會感到恐懼或者認識出現(xiàn)偏差。

  因此,當孩子問到時,必須正面回答,但是,父母對此問題應該點到則止,滿足了孩子想知道的東西后就可以立即結束談話。

  “爺爺去了一個很遠的地方,但我們現(xiàn)在還去不了?!?

  在孩子很小、對衰老和死亡還沒有什么概念的時候,這種回答起碼會給孩子一個安慰。但是如果孩子大了,或者是孩子喜歡刨根問底,那么還是較為正面的回答較好。

  “去世就是說永遠離開你了。爺爺年齡大了,年齡大了就會去世的。但是你也不要太悲傷,因為爺爺是微笑著離開你的?!?

  在孩子問及死亡的問題時,父母首先需要客觀地告訴孩子人老了都會死的,但是也要給孩子這樣一種意識:死亡距離我們還很遙遠,我們還會相處好長一段時間。這樣就會使孩子覺得時間還很長,不會因為受到死亡威脅而焦慮不安。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生老病死都是需要面對的重大人生問題。但是,這些問題有些父母尚不能完全明白,更何況一個幾歲的孩子。因此,在面對這些問題時,父母更應該小心翼翼。一方面不能打消孩子渴求答案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又不能讓孩子背負過重的心理負擔。
為什么爺爺那么長時間不來看我呢?(2)2006-05-23 上午 08:53
  父母首先要培養(yǎng)積極樂觀的人生觀,才能以正確的語言和行為方式引導孩子們面對這些人生難題。在面對此類問題時,要在衡量孩子的認知能力、年齡、心理因素的基礎上,在孩子可以理解的范圍內小心回答。一般說來,父母可以從周圍的環(huán)境入手,讓孩子明白這是一種自然規(guī)律,是很正常的,也是不令人害怕的。萬不可忌諱回答這些問題。當孩子問及時,家長如果避諱或顯示出恐懼,孩子就會意識到,這是一個不受歡迎的題目。然而他的問題并沒有得到回答,他也不知道到什么地方去解開這些疑慮。

 
 
 
  孩子第一次主動發(fā)問死亡問題一般在4~5歲。此時,孩子并不太懂“死”這個詞匯的含義。

  6~7歲的孩子一般不認為死亡是一個生命的終結,多數(shù)會認為“死”只是暫時的離開,不久就會歸來。

  7~9歲的孩子則對死亡已經有了較客觀的認識,知道死亡是永久的離別。

  研究指出,孩子面對親人去世,往往恐懼大于哀傷,產生嚴重的失落感,認為失去了一個重要的依靠,甚至幻想著自己也即將死去。一方面,他們很難接受死亡造成的既成事實,另一方面死亡帶來的驚恐會造成情感上的長期困惑。因此,父母在面對孩子提出的這些問題時,一方面要正面地告訴他死亡的含義,另一方面要告訴他死亡離我們還很遠,不至于讓他陷入死亡的恐懼之中。
為什么一定要吃蔬菜?2006-05-23 上午 08:53
  又到吃飯的時間了,咪咪津津有味地吃著媽媽做的紅燒排骨,但對于蔬菜卻毫不理睬,于是媽媽夾了一塊蔬菜放到咪咪的小碗里,說道:“寶寶,蔬菜也要吃哦?!?

  “可是,我只喜歡吃肉,為什么一定要吃蔬菜?”咪咪不解地問。

  我不喜歡吃芹菜,為什么還要讓我吃呢?

 
 
 
  為什么要吃雞蛋?

  為什么要吃肉和海鮮?

  蔬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是人類不可缺少的食物之一。在孩子小的時候早一點給孩子吃蔬菜可以避免日后厭食蔬菜。但是我們常??吹接械暮⒆硬幌矚g吃蔬菜,或者不喜歡吃某些種類的蔬菜。

  孩子不喜歡吃蔬菜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一是不喜歡某種蔬菜的特殊味道;二是由于蔬菜中含有較多的粗纖維,不容易嚼爛,孩子的咀嚼能力差,難以下咽;三是孩子有挑食的習慣。

  父母可以針對不同的原因,采取相應的辦法。

  對于那些不喜歡吃蔬菜的孩子,父母不妨經常給他們吃些帶餡的食品,例如:餃子、包子等,因為這些食品大多以青菜、肉、蛋等做餡,便于兒童咀嚼吞咽和消化吸收,且味道鮮美、營養(yǎng)也比較全面。

  如果孩子不喜歡吃炒菜、燉菜等做熟的蔬菜,父母可以讓孩子適當吃一些生的青菜,例如:黃瓜、西紅柿、水蘿卜等,這些菜有的可以生吃,有的可以做成涼拌菜吃。

  除此之外,父母可以盡量變些花樣,比如做帶餡食品時加入一些蔬菜,使孩子慢慢適應。

  “蔬菜也好吃啊,你為什么不吃呢?”

  “雞蛋多好吃啊,你為什么不吃呢?”

  父母永遠不要想著強迫孩子吃什么東西,因為實踐證明,這種方法是最沒有效果的!

  “蔬菜里面有肉沒有的營養(yǎng),如果不吃蔬菜,會影響寶寶的身體,會生病,還要打針吃藥噢!”

  “孩子,吃東西不僅講口味,最主要的還要看營養(yǎng),偏食會造成營養(yǎng)不良,不但會影響你個子的長高,而且也會讓你變笨的!”

  這種回答比較適當。如果舉出孩子切身的例子來說明,例如:“如果不吃蔬菜就會生病,不能去幼兒園,就不能和小朋友玩了。”也許會更具有效果。父母平時應向孩子多講解吃蔬菜的好處,不要隨口批評某個蔬菜不好吃。因為對于尚未具備獨立判斷能力的孩子來說,父母的話常常成為他們判斷某種蔬菜吃與不吃的依據(jù)。

  “寶寶要是不吃蔬菜就不能像藍貓(孩子經??吹膭赢嬈械娜宋铮┠敲绰斆髁?,那爸爸媽媽就不喜歡你了??!”

  借助孩子比較熟悉的動畫片中的人物進行教育,也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哦!

  “寶寶,你嘗一下這個菜,媽媽做得可好吃啦!不信你嘗嘗看!”

  在吃飯前,父母可以先吃一點,而且得表現(xiàn)出“味道好極了”的樣子,讓孩子眼饞,甚至有時父母可以采用“連哄帶騙”的方式,但是不能要求孩子一次吃得太多,否則會造成孩子對吃蔬菜的反感。父母可以在生活中逐步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
為什么爸爸可以不吃胡蘿卜?2006-05-23 上午 08:53
  當爸爸吃炒青菜或喝蔬菜濃湯時,經常都不吃胡蘿卜,而把胡蘿卜剩出來。

  4歲的莉莉看到這種情形,就問道:“媽媽,你為什么讓我吃胡蘿卜,卻不讓爸爸吃呢?”

  為什么媽媽可以不吃菠菜?

 
 
 
  為什么你們都不吃的東西,卻讓我吃呢?

  孩子的模仿性很強,其飲食習慣與父母早期的教育以及父母自身的表現(xiàn)有很大的關系。要想自己的孩子不偏食、挑食,父母首先應該發(fā)揮好模范作用。即使父母一方或者雙方有挑食、偏食的現(xiàn)象,也應及時克服;如實在克服不了,可以采取適當?shù)姆椒?,不要讓孩子發(fā)現(xiàn)父母有偏食的現(xiàn)象,例如前面提到的事例中,媽媽在盛飯菜的時候,可以在爸爸的碗里少放或者不放胡蘿卜。

  而且在吃飯的時候,除了應保持輕松、愉快的情緒和氛圍之外,父母不要挑剔飯菜,也不要說孩子愛吃什么,不愛吃什么,以免給孩子造成負強化。

  總之,家長要以身作則,帶頭嚴格要求自己,對孩子的全面發(fā)育和健康成長是非常有益的。

  “其實挑食、偏食都是不好的習慣,但是你爸爸就是改不掉!”

  這種充分在孩子面前暴露了父母缺點的回答方式,只會讓父母失去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孩子會認為爸爸竟然都有壞習慣,那他們自己的不良習慣也是可以原諒的。

  “媽媽花了那么多工夫做的飯菜,你必須多吃一些!否則以后媽媽就不給你做好吃的啦!”

  吃飯的時候,父母不要一味勸孩子多吃,更不要在飯桌上訓斥孩子,或用強制、粗暴的手段來威逼孩子吃東西,否則會影響孩子的情緒,降低食欲,而且容易導致孩子產生對立情緒或恐懼心理,后果往往適得其反,影響孩子的健康。父母可以在吃飯時,適當給予孩子鼓勵和表揚,或有意識地與孩子比賽,或運用“激將法”,使孩子產生興趣,克服偏食、挑食的習慣。

  “爸爸覺得胡蘿卜不好吃,所以就不想吃??!”

  生活中,父母要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自己不偏食、挑食,更不要講什么好吃、什么不好吃等之類的話,對各種食物應表現(xiàn)出十分喜歡吃的情感,在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下,讓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你看,因為爸爸討厭吃胡蘿卜,所以才會長胡子。你如果也不吃胡蘿卜的話,也會像爸爸一樣長胡子的!”

  到底這樣的回答是否有效呢?也許由于孩子非常害怕像爸爸那樣長胡子,連爸爸剩下來的胡蘿卜都吃完了。但是這種具有教訓和強制性的回答,并不是很好的回答方式。而且,“不吃胡蘿卜會長胡子”本身就是錯誤的說法,當孩子到朋友家玩的時候,看到朋友的爸爸也長胡子,會說:“叔叔也是討厭吃胡蘿卜,才會長胡子嗎?”等孩子長大明白真相后,很可能會對父母產生不信任感。

  “胡蘿卜中含有豐富的營養(yǎng),吃了之后,能使你的身體更強壯,能使寶寶快快的長大??!你看,爸爸媽媽就是因為小時候吃了很多的胡蘿卜才長得那么健壯的啊!”

  很多孩子都盼望著自己快快長大,長得像爸爸媽媽一樣高大,所以一旦媽媽告訴他吃什么東西能讓他長得更快的話,他也就有了動力。

  “爸爸昨天在外面吃了太多的胡蘿卜,所以今天不想吃了。來,媽媽陪寶寶一起吃好嗎?”

  父母挑食偏食的習慣,常常會影響到孩子,因此父母要盡早克服不好的飲食習慣,帶頭吃多樣化的食品,幫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媽媽為什么收了我的早餐?2006-05-23 上午 08:54
  一天,媽媽對5歲的蒙蒙說:“寶貝,我們早上的時間非常緊張,你必須要按時起床,按時吃早飯。只有這樣爸爸媽媽才能準時上班,而你呢,也才能準時到幼兒園。如果你不按時起床的話,媽媽會認為是你放棄了你的早餐,你已經是一個小男子漢了,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媽媽說完后的幾天,蒙蒙都表現(xiàn)得比較優(yōu)秀。但是今天蒙蒙起床太晚,超過了規(guī)定的時 
 
 
間。當他來到餐桌前時,發(fā)現(xiàn)餐桌上已空空如也,媽媽早已把他的早餐收走了。蒙蒙看著媽媽非常委屈地說:“媽媽,我餓了,你為什么收了我的早餐呢?”

  雖然,早餐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應該讓孩子知道,規(guī)矩就是規(guī)矩,雙方約定好的,是必須遵守的。高效能的父母,必定是講原則的父母。

  父母必須懂得,影響孩子最成功的手段就是掌握那些對孩子來說很重要的東西。絮叨的討論和空洞的威脅只能對孩子產生很小的作用,甚至一點作用也沒有。這個結論已在無數(shù)家庭中得到驗證。在那些家庭中孩子會把一個家長推到忍耐極限的邊緣,而在另一個家長面前卻像甜蜜的小天使。

  “蒙蒙餓了,那媽媽再給你準備一份?!?

  既然定了規(guī)矩,那雙方都應該遵守。如果父母這次遷就了孩子,那孩子以后就會對已約定的規(guī)則產生懷疑,甚至他會以為以后定的規(guī)矩也是可以不遵守的。

  “對不起,蒙蒙,我們有約在先,媽媽不能隨意破壞它,我想你也不想破壞它。你餓了卻吃不到早餐,這只能怪你自己不遵守約定。”

  所謂講原則就是一旦立了規(guī)矩,就必須執(zhí)行。鑒于孩子容易忘記預先的約定,也沒有成熟到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欲望,父母需要不時地提醒以幫助孩子記住。但是,提醒只是提醒,一旦孩子破壞了規(guī)矩就要按照規(guī)矩來辦事。必須讓孩子懂得他的一舉一動能產生不同的后果,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就會知道無論什么事都不能馬虎,從而形成什么事都認真的習慣,也就不需要父母的催促和監(jiān)督了。

  謹記:當你平和地要求孩子服從卻被孩子置之不理時,你要用行動,而不是空洞的威脅,去獲得期望的行為。
為什么要把飯吃干凈呢?2006-05-23 上午 08:54
  飯桌上,侖侖看著滿桌子好吃的飯菜,一轉眼工夫,他的小碗里已經是滿滿的一碗了。剛吃了一半,侖侖就將碗往媽媽面前一推。

  媽媽知道侖侖又吃不完了,看著他嚴厲地說道:“侖侖,飯要吃干凈?!?

  侖侖撅著小嘴說:“為什么要把飯吃干凈呢?”

 
 
 
  我不想吃了,可不可以扔掉?

  節(jié)約是一個人良好的生活習慣、高尚的道德品質、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的綜合體現(xiàn)。節(jié)約是對勞動的尊重,是對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應盡的責任,也是為子孫后代謀福利。

  但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以見到浪費糧食的現(xiàn)象。浪費是一種可恥的行為,只要存有節(jié)約的意識,其實做起來很簡單:吃飯時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飯菜;在餐館用餐點菜時要適量;吃不完的飯菜打包帶回家等。

  作為父母,要從小培養(yǎng)孩子節(jié)約的好習慣。

  首先,父母自身要勤儉節(jié)約,做好孩子的榜樣。其次,指導孩子如何用零花錢。家長給孩子零花錢要有計劃,要限制數(shù)額,不要有求必應。應根據(jù)孩子年齡大小、實際用途和支配能力,定時定量給予。第三,要經常給孩子講勤儉持家的故事和道理。第四,要讓孩子從小養(yǎng)成節(jié)約的好習慣: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學習上時刻教育孩子節(jié)約。第五,要讓孩子學會利用廢舊物品。

  節(jié)約要在現(xiàn)實的生活中從點點滴滴做起。

  “如果不吃干凈,眼睛會看不見,就看不見爸爸媽媽了?!?

  這位母親自小就被如此教導,但是這種回答方式是具有強迫性和強制性的?,F(xiàn)代是科學時代,切勿用這種恐嚇方式。如果和孩子講道理,孩子是能夠接受的。

  “你自己盛的飯必須吃完?!?

  父母的強硬態(tài)度可能會使孩子暫時屈服,但是不可能杜絕類似事情的發(fā)生。只有讓孩子真正懂得人們獲得勞動成果的不易,他才會嚴格要求自己節(jié)約起來。

  “寶寶,我們吃的米飯是農民伯伯辛勤播種、種植秧苗,經過除草、施肥、收割而得來的。農民伯伯拼命的工作所收獲的稻米,是不可以浪費的。此外,世界上有些地方的人沒有米飯吃,甚至因此而死去。由此可知,對人類而言,米是多么重要的食物。我們要把多余的米,拿來救濟那些窮苦的人?!?

  從小教育孩子節(jié)約的美德,養(yǎng)成節(jié)約的習慣,讓孩子懂得一粒米、一滴水、一度電都來之不易,都是人們辛勤勞動換來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啟蒙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的行為以及心理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和作用,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偏食、挑食是不好的飲食習慣,對孩子的身心發(fā)育都是不利的。年幼的孩子正處在身體發(fā)育的關鍵時期,各種食物中所含的營養(yǎng)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孩子偏重于一種或少量幾種食物,是不能獲得全面而又均衡的營養(yǎng)的。造成孩子偏食、挑食的原因有很多,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父母的教育方式以及父母對孩子的影響。當孩子任性、不想吃或只想吃某種食物的時候,很多家長往往會出于過分疼愛而遷就他們,如此一來,孩子便找到了“救命稻草”,經常以哭鬧、絕食等方法選擇自己喜歡的食物,這是導致偏食、挑食的一個方面。另外,3~6歲的孩子將父母視為權威,在任何事情上都會觀察以及模仿父母的語言和行為,因此,日常生活中父母對飲食的態(tài)度以及不經意的言談,都會給孩子造成極大的影響。

  所以,父母應以身作則,發(fā)揮好榜樣作用,要使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父母首先要嚴格要求自己,避免在孩子面前偏食、挑食,成為孩子模仿的良好榜樣。
為什么要我先睡呢?2006-05-23 上午 08:55
  已經晚上九點半了,但是4歲的容容看起來精神還是那么好,樂此不疲在客廳里玩著她的一堆小玩具,特別是對于媽媽今天剛從商場買的那個布娃娃,一直拿在手里舍不得放下。

  “容容,趕快去睡覺?!闭诳措娨暤膵寢寣υ谝慌缘娜萑菝畹馈?

  “媽媽,為什么你還不睡呢?”容容非常不滿地問媽媽。

 
 
 
  為什么媽媽可以睡那么晚呢?

  媽媽,我可不可以不睡覺,再玩會兒呢?

  即使大人睡得晚,早上也能夠早起嗎?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會逐漸發(fā)現(xiàn)自己和爸爸媽媽的權利有所不同,很多事情大人可以做,自己卻不能做;大人做了好像順理成章,自己做了就是不合規(guī)矩。這樣的“不公平”會讓孩子產生很多疑惑。雖然由于在家庭中父母與孩子所處的地位不同,享受的權利也不同,權利上處于強勢的父母往往支配著權利上處于弱勢的孩子。但是當孩子提出疑問時,父母要耐心地給孩子解釋說明,而在解釋說明的同時,也要檢討一下自己的行為:自己的一些行為是不是太過分?是不是給孩子造成了一些不好的影響?

  “媽媽是大人,所以就可以啊?!?

  這種過于簡單的回答不但沒有解答孩子心中的疑問,而且還會讓孩子產生大人有“特權”、父母對自己不公平的心理。

  “大人與小孩不同,大人的肚子里有個時鐘,它會幫媽媽安排時間。”

  這種說法對4歲的孩子來說很難理解,這時,父母倒不如向他說明“大人的身體已經成長發(fā)育健全了,比孩子有更強的自制和約束能力”。

  “大人的身體條件和小孩子的不一樣,大人需要的睡眠時間比較少;而小孩子呢,正處于身體成長和發(fā)育階段,需要充足的睡眠才能保證身體生長的需要。其實,媽媽也不看到很晚,寶寶睡了之后媽媽一會兒也就睡了?!?

  跟孩子講解大人與孩子之間身體的差異,從而讓孩子理解大人與孩子之間存在行為標準的差異。

  “寶寶明天還要到幼兒園,如果晚上不早點睡覺的話,就沒有精力聽老師講課,也沒有精力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戲了?!?

  告訴孩子不按時睡覺的后果以及嚴重性,而且平時父母也要培養(yǎng)孩子早睡早起的良好習慣。

  “媽媽現(xiàn)在關掉電視,和寶寶一起睡,好不好?”

  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只給予口頭上的回答,有時候孩子在心理上是無法接受的。這時,父母最好還是關掉電視,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容易入睡的好氣氛。在孩子養(yǎng)成早睡的習慣以前,每個家庭成員都要早早就寢。
為什么讓我一個人睡小房間?2006-05-23 上午 08:55
  小馳已經3歲了,但是總愛粘著媽媽睡,不愿意一個人睡在媽媽給他布置的那個漂亮的小房間里。

  現(xiàn)在每天晚上哄小馳到他自己的小房間睡覺成了一家人最大的工程。眼看著又到了睡覺的時間,但是小馳待在媽媽的房間里不愿意回去。

 
 
 
  “小馳寶寶,該睡覺覺了。”媽媽溫柔地說。

  小馳看著媽媽,說:“媽媽,我今天可不可以跟你睡?。繛槭裁纯偸亲屛乙粋€人睡小房間呢?”

  我可不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睡呀?

  為什么爸爸是大人,睡覺還讓媽媽陪著呢?

  孩子出生后,應盡可能地創(chuàng)造條件,讓孩子與父母分床而睡。分床睡有諸多好處,例如:可以很好地避免孩子被大人擠壓受傷;可保證孩子的睡眠不受父母的影響和干擾,得到充分的睡眠,有利于孩子身體健康;也能很好的避免夫婦間的房事給孩子看到后的尷尬以及對孩子產生的不良影響;最重要的一點是可以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自理能力和應變能力等等。

  起初,孩子可能會有些不習慣、不愿意,但父母要耐心說服,開始時可在旁邊多陪伴一些時候,待孩子睡熟了再離開,以后逐漸養(yǎng)成他獨自睡覺的習慣。

  “寶寶已經長大了,該自己睡了!”

  “爸爸媽媽是不是因為我長大了就不愛我啦?要不然為什么長大了就不讓我和爸爸媽媽一起睡呢?”……過于簡單的回答不但不能解決孩子心中的疑問,而且會使孩子心中的疑問更多。

  “寶寶想不想聽《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故事呢?來,寶寶躺在床上,媽媽給你講故事好不好?”

  剛開始分床時,孩子睡覺前,可坐在小床前給孩子講講故事、說說話,消除孩子睡前的孤單,也可以親親他的額頭,使他感到父母的愛,有安全感,然后再循序漸進地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精神。

  “到了寶寶這個年齡,就應該鍛煉自己的獨立能力。要想長大就要敢獨立,你想不想長大呢?”

  孩子當時多半會說想,但是過不了幾天,又會要求回到爸爸、媽媽的房間里來。到時候可以再告訴他:“爸爸、媽媽喜歡自己單獨睡的孩子?!钡还茉趺凑f,父母都應該堅持,讓孩子養(yǎng)成單獨睡的習慣,否則就會前功盡棄。

  “寶寶是不是害怕???其實啊,很多像你這么大的孩子都會害怕。不要害怕,媽媽就在你的隔壁,有什么事情你可以搖這個小鈴鐺,媽媽就會過來的!”

  如果孩子是因為恐懼而不愿意分床睡,父母要允許孩子將他的恐懼流露出來,并及時給予開導,使孩子懂得恐懼是會消失的。也可以給孩子安裝一些簡單的小設備,讓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

  調查表明,家庭的休息方式與幼兒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水平有很大的關系。睡眠是休息的重要內容,孩子睡眠的多少直接影響其今后的發(fā)育、智力和學習。

  不同年齡的寶寶,需要的睡眠時間分別如下:

  新生兒,睡眠總量應該在每天14~20小時,日間、夜間睡眠量相等;而嬰兒的夜間睡眠應該為9~12小時,日間小睡,每次長度為30分鐘至2小時。

  1~2周歲的寶寶,每天應睡12小時以上。

  2~4周歲的寶寶,每天應睡12小時。

  4~7周歲的寶寶,每天應睡11小時。

  7歲以后,孩子每天最好睡10小時左右。

  小孩的各個組織器官都比較嬌嫩,生理機能發(fā)育得不完善,卻又貪玩好動,精力容易消耗,容易產生疲勞,必須幫助孩子養(yǎng)成午睡的習慣。

  父母在寶寶0歲開始就應該培養(yǎng)寶寶良好的睡眠習慣。不但如此,父母還應幫助孩子養(yǎng)成午睡的習慣,因為午睡可以幫助孩子機體內部的機能獲得休整,對孩子的健康和學習都有很大好處。

  要想孩子睡得好,建議父母臨睡前不要讓孩子太興奮,從寶寶出生開始就可以訓練其分床睡,因為幼兒“獨自睡”不但對幼兒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而且有助于其獨立性的培養(yǎng)和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寶寶臨睡前,可以對其進行睡眠前按摩,縮短入睡時間和夜間清醒時間。寶寶半夜驚醒4~6次屬于正常現(xiàn)象,父母不要過于驚慌,不要孩子一哭就抱起來,應該培養(yǎng)他驚醒后自動重新入睡的良好習慣。
爬山那么累,為什么要爬山呢?2006-05-23 上午 08:55
  借著暑假的機會,小飛的爸爸媽媽準備帶著小飛去泰山,讓小飛在領略泰山的雄渾、粗獷、壯闊、博大之美,呼吸新鮮空氣的同時,再鍛煉一下身體。

  但小飛卻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反而問爸爸:“爬山那么累,為什么還要那么辛苦地爬呢?爬上山頂以后又要下山,下山以后又回到了家里,所以沒必要爬山呀!”

 
 
 
  早晨為什么要跑步呢?

  在學校,為什么每天都要做早操呢?

  為什么要參加體育鍛煉?

  面對孩子這樣頭頭是道的說辭,有的父母真不知該如何回答才好。一旦孩子問到這種問題時,父母不要沉默,可以告訴孩子為了健康需要鍛煉身體的重要性。讓他們明白沒有強健的身體,賽跑時也跑不贏,走路時也沒有力氣,身體強健的孩子才不會生病。

  現(xiàn)在,運動非常盛行,但是自己喜歡運動的孩子卻非常少,他們不知道運動就是要通過流汗來鍛煉身體,他們認為運動這么令人疲倦,實在是望而卻步。所以父母平常就要培養(yǎng)孩子對運動的興趣。

  其實與其向孩子強行灌輸運動的理由,倒不如在他們實際上山、下海時,讓他們體驗到清新的空氣和美麗的景色,以及出汗以后,那種爽快的感覺和滿足感,除非親身體驗,否則是無法體會的。不過,由于是第一次讓他體驗運動的樂趣,剛開始時,不要讓他太疲倦。只要沒有太過痛苦的體驗,那么,他就會有想要再度嘗試的意愿。

  “別的小朋友都運動,你為什么不運動??!你怎么那么懶??!”

  對孩子大聲的訓斥以及責罵也許能解決一時的問題,但那永遠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父母不要以為有些事情是理所當然的,就恥笑孩子的傻問題,那樣會嚴重傷害孩子的自尊。

  “媽媽讓你爬山是為你好,你怎么就不能理解呢!”

  有時孩子確實難以理解父母對他的關心和愛護,特別是父母對孩子進行的一些吃苦和挫折實戰(zhàn)教育,有的孩子更是難以理解父母的苦心,甚至懷疑父母讓自己受這樣那樣的苦和累是不是父母不愛自己了。孩子畢竟是孩子,如果什么事情都能理解的話,那孩子就不叫孩子了,面對孩子的不理解,父母應溫和地教育,切不可用粗暴的言語和表情面對年幼的孩子。

  “運動雖然有時很累,但是運動可以促進身體的整體健康,有了健康的身體,你才可以做你想做的其他事情??!”

  父母在告訴孩子身體健康的重要性的同時,可以舉一些反面的例子對孩子進行具體化的教育,讓孩子更深刻地理解運動的重要性。

  “寶寶,你想想你上次生病的時候,要吃藥、打針,還不能像其他小朋友那樣快樂的玩耍,是不是特別難受呢?你知道你為什么會生病嗎?就是因為你平時不鍛煉身體的原因,如果你繼續(xù)這樣懶惰下去的話,那你以后還會經常生病的?!?

  父母可以用孩子切身的痛苦經驗告訴孩子鍛煉身體的重要性,這樣他會有更加深刻的體會,也會更加理解鍛煉身體的重要性。
為什么媽媽還用尿不濕呢?(2)2006-05-23 上午 08:37
  在這里,本應作為孩子性教育的啟蒙者的家長卻因為種種的原因退居到了幕后。他們也許沒有性教育的經驗,甚至自己就是“性盲”,當孩子問及性知識方面的問題時,羞于言表,總是說些模棱兩可、似是而非的話;即使通過教育或者自主學習有了一些正確性知識的家長,也因為此問題的敏感性不敢和孩子展開關于性知識的對話。

  部分家長認為,對孩子進行性教育是破壞孩子的純潔性,會在無意中起到教唆作用。其 
 
 
實,如果能在學齡前和小學期間讓孩子懂得一些正確的性知識,養(yǎng)成正確的性道德,會使孩子在日后的歲月中不至于對此覺得過分神秘,再遇到一些性問題時也能自然而有序地來接受這種變化了。

  每個合格的老師在登臺之前,都要克服自己的尷尬和不安,而作為兒童最初和最重要的老師的家長,更應該克服關于性教育的尷尬和不安,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勇敢地與孩子溝通,對孩子進行引導。這是父母的責任。
為什么強強有小雞雞我沒有?2006-05-23 上午 08:38
  周末,張阿姨帶著兒子強強到茵茵家玩。強強撒尿時,媽媽急忙從床底下拿出了茵茵的小便盆,接著“小雞”尿出的弧線。

  過了一會兒,茵茵悄悄地問媽媽:“為什么強強有小雞雞我沒有呢?”

  媽媽吃了一驚,不知如何回答。

 
 
 
  張阿姨是一家醫(yī)院的大夫。她看了看茵茵的媽媽,微微地會心一笑,替她解圍說:“因為你是女孩呀!”

  “阿姨,為什么女孩就沒有小雞雞呢?”茵茵接著問。

  媽媽的臉上有些尷尬,張阿姨急忙示意媽媽不要阻止茵茵的提問,說:“因為女孩和男孩不一樣啊!”

  茵茵沒有得到確切的回答,睜著兩只水汪汪的眼睛,幼稚的臉蛋上寫滿了期盼,問:“女孩和男孩為什么不一樣呢?”

  “茵茵的這個問題,阿姨也說不清楚!”張阿姨鼓勵著說:“茵茵以后好好學習,長大了,弄清了這個問題告訴阿姨好不好呀?”

  茵茵高興地說:“我知道了一定告訴阿姨?!?

  我長大以后,會不會和爸爸一樣有小鳥呢?

  為什么男孩有小雞雞女孩卻沒有呢?

  為什么女孩沒有小鳥呢?

  孩子從兩歲開始,對自己的身體開始發(fā)生興趣、產生認知,3歲以后,逐步對異性身體(性器官以及第二性征)產生好奇。3~5歲的兒童已經不自覺地對性問題進行自我探究了。男孩子自然認為每一個人都應該有和他一樣的性器官;女孩子則會思考,為什么自己身上沒有別的小朋友有的東西?這是幼兒成長的一個必然的、也十分必要的過程,通過對身體發(fā)育的了解,孩子逐步理解了性別差異,做到對自身性別的認同。當他們向大人請教時,家長要注意對其進行正確的性教育,否則就會形成一些認識上的誤區(qū)。

  “他的那個東西沒有用,等媽媽有空給他們剪了?!?

  這種戲謔式的回答借貶低對方來抬升自己性別的位置,不僅錯誤而且極易造成危險的后果。孩子對于父母都是遵從甚至崇拜的,有的時候他們可能會借“聽話”來獲得父母的認可甚至只是注意。他們缺乏安全的知識,有的時候,也許真的會釀成不可想象的后果!

  “爸爸和我還有你奶奶都想要個男孩,可惜你卻出生了!”

  在城市中,這種重男輕女的思想也許不那么流行了,但是如果一不小心說出來,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的不良影響。女孩聽到這話之后會感到自己是不被重視的、多余的,或是出現(xiàn)對自己性別的自卑感,覺得自己比男性少了幾樣東西,部分女孩會形成“陰莖嫉妒”心理,對其日后的生活產生不良影響。

  “男孩有小雞雞,女孩也有小麻雀??!”

  這是一種消極、保守的回答,只是強加式地描述了現(xiàn)象,但是并沒有作出回答,這可能導致孩子更強烈的好奇心,激發(fā)她的冒險心理。

  “所有的女孩都沒有小雞雞,因為男孩子與女孩子生殖構造本來就不一樣?。∨⒆右驗閷硪⒆?,所以需要子宮和陰道,不需要小雞雞,這些是男孩子沒有的。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爸爸媽媽都一樣愛你們。”

  在告訴了孩子男女性別特征的差異,培養(yǎng)了孩子明確的性取向之后,再讓孩子樹立起男女平等的觀念,不失為一種回答的好方法。

  “孩子,這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女人,就是媽媽和你這樣的;一種是男人,就是鄰居小明弟弟和你爸爸那樣的;男人和女人有好多不同,例如男人有胡子,有喉結,但是女人有較大的乳房;女孩子有陰道,男孩子有陰莖,這也是一種不同?!?

  這種回答,顯然比上述“男孩有小雞雞,女孩也有小麻雀?。 备鼮榫唧w和準確,也能較好地滿足孩子的好奇感。
為什么女孩子不能站著尿尿呢?2006-05-23 上午 08:38
  夏天的一個晚上,媽媽給玲玲洗澡,玲玲聽到洗澡水嘩嘩的流動聲,總是條件反射似地先蹲著小便一次,而今天她卻非常特別地站著小便。

  于是媽媽問:“寶寶今天怎么站著小便呢?”

  玲玲說:“幼兒園的男生都是站著尿的,為什么女生不能站著尿尿呢?”

 
 
 
  為什么我不能像爸爸那樣站著尿尿呢?

  為什么小明能站著尿尿,我不能呢?

  為什么我是從小雞雞里尿尿,而女孩子是從屁股里尿尿呢?

  通常孩子在兩三歲的時候就會對“性”產生好奇心,他們想了解為什么男孩子長著“小雞雞”,為什么媽媽有奶而爸爸沒有等許多有關“性”差別的問題。如果大人對他們采取隱瞞或回避的態(tài)度,孩子心中會產生“性是不可以知道的”觀念,并對“性”產生不正當?shù)暮闷嫘摹?

  那么父母怎樣面對孩子提出的問題呢?首先需要肯定的是,父母不能回避這個問題,應該給予他明確的答案。家長的態(tài)度如果十分曖昧,吞吞吐吐地顧左右而言他,會讓孩子的好奇感更強,產生不可捉摸的想法,從而越發(fā)對“性”感興趣,只不過從“地上”轉移到“地下”,而這是更為危險的。

  “因為性器官不同的緣故?!?

  這種回答過于簡單,孩子不易理解和接受。

  “你又不是男孩子,怎么能夠那樣撒尿呢?可不能這樣!”

  其實不同性別的不同小便方式,是人類長期進化的自然選擇結果,而不是人們從頭開始的硬性規(guī)定。孩子盡可以去嘗試她們的小便游戲,當女孩子看到尿濕的褲子或地板時,當她們感到這樣做的確很不方便時,她們自然會放棄這種游戲行為,遵從人類正確的選擇!

  “你是個女孩子,以后長大會成為女人,像媽媽一樣。爸爸是男人――長大的男孩子。男孩子和男人都有‘雞雞’,而他們的尿――真正的名稱是‘小便’――從他們的陰莖出來。我們女人和女孩子有陰道和另外一個被叫做尿道口的小開口,我們的尿從那個小開口出來,因為它是在兩腿之間,所以我們蹲著或坐在便池上小便?!?

  這種回答方法很明確地給孩子講述了男女在排泄器官上的不同,讓孩子能夠以一種科學的認識來看待這些“奇怪的不同”。

  “男孩撒尿就像茶壺一樣,他們有個茶壺嘴兒,所以站著小便也不會尿濕褲子,女孩子就沒有,男孩女孩不一樣呢,對吧?”

  這種貼近現(xiàn)實生活的“茶壺”比喻很貼切,孩子比較容易理解和記憶。

  “你能觀察到男孩和女孩的差別,這說明你很細心。你知道男孩和女孩是不同的,男孩有陰莖,可以把尿撒得很遠,這樣褲子就不會濕,女孩沒有陰莖,尿直接從尿道里流出來,所以必須蹲下。現(xiàn)在你明白了,就不會再站著撒尿了,對不對?”

  這種從二者的器官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排泄方式的道理,很有說服力。如果能讓女孩親自嘗試著做一次,就更容易讓孩子明白了。
為什么男孩子不能穿裙子?2006-05-23 上午 08:39
  軍軍的爸爸媽媽工作非常忙,經常出差,很少有時間和軍軍在一起。軍軍從小就住在外婆家,和表姐表妹們一起生活。外婆說女孩好養(yǎng)活,就讓軍軍穿起表姐的衣服,還留起了長發(fā),梳成辮子,活脫脫一個可愛的小女孩。

  軍軍6歲時,被爸爸媽媽接回了家里。爸爸媽媽重新打扮軍軍時,發(fā)現(xiàn)了一個問題:軍軍只喜歡女孩的衣服和玩具,對于男孩的衣服和玩具沒有一絲興趣;而學校里,軍軍只喜歡找 
 
 
女同學玩,神態(tài)、聲音也越來越像女孩子。

  一天放學后,軍軍一下子撲到了正在門口接他回家的媽媽的懷里,哇的一聲哭了起來,并且非常委屈地說:“為什么他們總是嘲笑我?為什么女孩子可以穿裙子,我就不行呢?”

  為什么只有女孩子才可以穿裙子?

  媽媽我也想穿裙子,行嗎?

  爸爸怎么不穿高跟鞋?

  父母從小就應該給孩子樹立正確的性別差異意識。最初的時候,可以簡單地告訴他們男女生殖器官的不同,讓他們對男女差別有個初步認識。然后通過服飾、游戲、行為、語言等方面,給他們強烈的性別暗示和明確的性別區(qū)分。例如可以在他們能夠進行語言交流后,通過“看圖識男女”的方式,讓寶寶自己區(qū)分男女的不同,強化性別意識。

  “寶寶,咱們不理他們,寶寶穿裙子的樣子最漂亮了!”

  有的父母會因為自己對孩子角色(性別)的期待,或者因為風俗使然,而對孩子進行異性的打扮,男孩打扮成女孩,女孩打扮成男孩。這其實很容易混淆他們的性別意識,讓他們對自己的性別無法完成認同,甚至會對日后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

  “男孩子穿裙子是很丟人的!”

  “男孩子就應該穿男孩子的衣服嘛!”

  父母的這種想當然的回答方式,孩子當然無法滿意。他們不能從父母這里得到對自己性別的確認,也不能了解社會對個體的性別期待,自然無法在性別認知方面順利成長。

  “寶寶,現(xiàn)在讓我們給這位健壯的拳擊高手穿上裙子看看是什么樣子!”

  孩子有游戲的天性,如果讓孩子在嘻嘻哈哈中得到教育,無疑是一種寓教于樂的好方法。在這種角色混淆的游戲中,孩子以自己對周圍人或是電視中的觀察,也會覺得自己的這些穿戴十分可笑,繼而放棄一些錯誤的觀念或要求。

  “寶寶,如果爸爸穿著媽媽的裙子上班、到大商場,肯定會把大家嚇壞的!”

  性別是生理的,也是社會的,男和女的差異不僅體現(xiàn)在身體上,更多的體現(xiàn)在社會認知和表現(xiàn)中。正是因為社會對于男和女的期待不同,所以,男才成男,女才成女。父母也必須把這一點告訴孩子,讓他(她)知道,男孩子應該是什么樣子,女孩子應該是什么樣子。這樣,孩子對于性別的認識才更深遠,也更全面。

  不論我們說得多清楚,都很難一下子讓孩子認識到性別的不同。性別的不同對他們來說,是一項重大而神秘的事情。一旦他們發(fā)現(xiàn)了這個基本差異時,就會感到好奇或是害怕,胡亂加以詮釋,比如有的孩子會認為所有的人都應該有陰莖。

  其實,這正是我們對孩子進行性別教育的好機會。弗洛伊德認為,女孩會因為自己沒有陰莖而感到焦慮。但這是文化熏陶的結果,而不是天生的。在重男輕女的社會中,男性的生殖器也會在無形中成為一種驕傲的象征。所以在對孩子進行性教育的過程中,一定要讓孩子知道無論有沒有陰莖,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他都是可愛的,父母永遠會為他感到驕傲。
他們抱在一起做什么?2006-05-23 上午 08:39
  每天吃完晚飯后,五歲的樂樂都要讓媽媽帶他到離家很近的青年宮廣場轉轉,因為一到晚上那里的人特別多,男的女的、老的少的,跳舞的、練太極的、散步的,非常熱鬧,而且那里還有他非常愛玩的蕩秋千、滑滑梯,蹺蹺板等。

  今天也不例外,吃完飯樂樂和媽媽就直奔了廣場。玩了一會兒蹺蹺板之后,樂樂突然像發(fā)現(xiàn)了什么新大陸似的,非常好奇地問媽媽:“媽媽,你看那兩個人在做什么?”

 
 
 
  隨著樂樂手指的方向,媽媽看到一對年輕人正摟在一起親熱。

  “他們在那說話呢!”媽媽想了想,只能這樣回答。

  “那他們怎么抱在一起說話呢!”樂樂繼續(xù)問道。

  “因為他們在說悄悄話啊,就像有時候你對媽媽說悄悄話不想讓爸爸聽見一樣,他們也不想讓別人聽見!”媽媽給樂樂解釋道。

  樂樂若有所思地哦了一聲,繼續(xù)玩他的蹺蹺板去了。

  叔叔阿姨在干什么?

  爸爸和媽媽親過嘴嗎?

  現(xiàn)代社會是一個縮小了的社會,因此,孩子在人與人的交往、電視、電影、網絡等大眾媒介中看到許多父母不想讓孩子看到的東西,甚至動畫片里都會有男女接吻擁抱的鏡頭。有些父母在電視上出現(xiàn)男女親熱的畫面時,會急忙蒙上孩子的眼睛或者是急忙調換頻道,但這樣做會讓孩子更加感到好奇或誤認為這種做法是罪惡的。更重要的是面對“防不勝防”的現(xiàn)實,您不可能永遠“蒙”下去。

  “堵”不如“疏”,對孩子放棄“蒙”、“堵”的想法,而對其進行適當?shù)慕逃鸵龑?,無疑是優(yōu)秀父母應有的舉動。

  “那是大人的事情,小孩子不要管?!?

  往往事物受到的壓力越大,反抗力就越強,對待孩子的一些敏感問題,有時候只能采取順水推舟的方式,稍微改變航向,引開他的注意力就行。如果一味的敷衍孩子,反而會增強他的好奇心。

  “小孩子家,瞎看什么,看什么不好,非看這個?”

  這樣怪孩子其實是不公平的。孩子走在路上東張西望,本來也是對外部世界的一種了解和學習??吹绞裁床皇呛⒆拥腻e,孩子有問題要問更不是錯。家長應付不了,倒把孩子當成替罪羊,雖然擺脫了自己的困境,卻會給孩子帶來傷害。

  “兩個非常相愛的人才可以接吻和擁抱,他們用這樣的方式表達親熱。不過,這可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做的,你明白嗎?”

  “爸爸和媽媽也親過嘴,那是爸爸和媽媽表達相互喜歡的一種方式,但是這種方式只能大人使用?!?

  如果電視里出現(xiàn)性愛鏡頭,就會令父母更加尷尬。如果孩子問您“叔叔阿姨在做什么”、“他們在打架嗎”,為了不讓孩子形成錯誤的印象,建議您可以按照上述方式實話實說,但不必過于具體。
這氣球(避孕套)是買給我玩兒的嗎?2006-05-23 上午 08:40
  兵兵在爸爸媽媽的房間里找前幾天他剛玩兒過的玩具,但是找了半天也沒有找到。最后竟然在床頭柜里翻出一個紙盒子,打開一看里面有一串連在一起的小塑料袋。

  兵兵好奇地打量著那些小袋子,問正在客廳看電視的媽媽:“媽媽,這里怎么有那么多袋子???里面裝的是什么呀?”

 
 
 
  突然兵兵發(fā)現(xiàn)盒子上畫著一個氣球的模樣,而一摸小袋子,里面竟然是光光滑滑的,不禁感嘆道:“真的是氣球呀!”于是拿著盒子非常高興地跑進客廳,說:“媽媽,你怎么有這么多氣球啊!是買給我玩的嗎?”

  爸爸媽媽那么大了怎么還玩氣球呢?

  大人也玩氣球嗎?

  避孕套、避孕藥以及一些娛樂工具、敏感光盤等父母應該將其置于孩子難以找到的地方,以避免他們過早地接觸這些東西。而一旦不小心被孩子發(fā)現(xiàn)這些東西,父母也不應該過分慌張,可以簡單解釋一下它的作用,告訴他們這是為了健康才使用的,而且是成年人才能使用的東西。

  “你怎么亂翻媽媽的東西?不像話!”

  斥責只能讓孩子更加好奇,他們會在你不在的時候偷偷地翻看。

  “孩子,這種氣球只能爸爸玩?!?

  這種回答仍是對孩子進行搪塞,并沒有解釋那是成人用品。孩子仍會想:為什么只有爸爸才能玩?

  “寶寶,翻看爸爸媽媽的東西是不對的。因為爸爸媽媽也有自己的空間。你翻看的那些東西是大人才可以用的,它可以防止媽媽懷孕再生小寶寶;你現(xiàn)在用不著,所以,爸爸媽媽把它藏了起來,你可以把它放在原來的位置。”

  這一回答在讓孩子明白這些東西的作用的同時,也讓他明白尊重別人(縱使是最親密的父母)隱私的道理,是一語雙關的回答。

  “寶寶,那些是成人用品,只有爸爸媽媽才能使用,是爸爸用來防止媽媽懷孕和生病的。”

  這一回答告訴了孩子那些東西是什么,又讓孩子樹立了成人用品只有父母才可以使用的概念。如果孩子年齡較大,父母也可以趁機向孩子介紹一些簡單、正確的避孕和性健康常識。
爸爸媽媽為什么在床上打架?2006-05-23 上午 08:42
  早上,品品被鬧鐘吵醒,他很懂事地自己洗臉、刷牙,但是爸爸還沒起來送他,爸爸真懶!品品想著便去了爸爸媽媽的房間。他用手一推,門就輕輕地開了,這時,他看到了爸爸、媽媽正在親熱……

  品品生氣地沖了進去,大聲地對爸爸說:“爸爸你為什么欺負媽媽?”

 
 
 
  爸爸媽媽在干什么?

  爸爸為什么欺負媽媽?

  面對孩子的這個問題絕對不要矢口否認,因為這是他親眼目睹的事實,簡單的搪塞或否認,只會引起孩子更大的好奇心。

  父母的反應不可太過激烈,否則,會讓孩子聯(lián)想這是一件不好的事,小一點的孩子或許會以為爸爸在欺負媽媽。這時,你可以考慮怎樣措辭,要適度讓孩子了解一個事實,即父母之間存在著特殊的關系和行為,同時必須讓孩子明白這幾點:

  首先,這是爸爸媽媽相愛的結果,他們這樣會幸福。

  第二,這是做了爸爸媽媽之后才會有的事情,小孩子太小,不能這么做。

  第三,看起來媽媽好像受欺負了,其實媽媽感到很高興,因為爸爸愛她。

  可由和孩子較親近的一方告訴孩子,消除他的恐懼和疑慮。并且要使孩子在生活中樂見父母適度親熱行為,如擁抱、接吻、牽手等。但此后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特殊行為的時間和方式,避免尷尬場面的出現(xiàn),不給孩子留下不好的印象。教育孩子尊重父母的隱私時間和空間,在父母休息時盡量不要干擾他們,養(yǎng)成進房前敲門的良好習慣。

  “誰讓你進來的!滾!”

  這種場景使父母尷尬、難堪,有些家長通常會在尷尬發(fā)生后惱羞成怒,責罵孩子,即使回答了孩子也往往十分粗暴。而這時孩子的問題其實還是存在著,并沒有得到解答。

  “你媽媽不聽話,爸爸教訓她!”

  “爸爸在幫媽媽做人工呼吸呢!”

  父母有時會顧左右而言他,企圖對孩子掩飾以避免自己的尷尬。但是孩子并沒有消除自己的猜想,他們仍認為爸爸在欺負媽媽,對于父母的親情也許會受到影響。

  “好孩子,這是爸爸媽媽相愛的表現(xiàn),沒什么奇怪的?!?

  父母的親昵行為被孩子偶然看到,父母一定很尷尬和驚慌,但是,孩子不是成年人,他們并不了解你們在做什么。因此,應該大大方方地告訴孩子,這是爸爸媽媽相親相愛的表現(xiàn)。但是務必向他們說明,這是有了愛情或是家庭才能做的事情,小孩子不能模仿。

  “這是做愛,是爸爸媽媽相互表達愛的一種方式,爸爸愛媽媽才會這樣的,媽媽喜歡爸爸這樣的愛撫!這不會傷到媽媽,你不必擔心。但是,你不能不敲門就進爸爸媽媽的房間,這是不對的。”

  這種說法向孩子解釋了自己的行為,又消除了孩子的擔心,同時對于孩子的行為也作了一個評價,能讓孩子在了解到事實的同時,對自己的錯誤行為也有了認知。

  專家認為,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看見父母親熱時的心態(tài)是不同的:

  3~4歲的孩子感到莫名其妙,不知所措,但是并非特別關心;

  5~6歲的孩子覺得好奇,想探究,有的還會假裝熟睡,窺視父母,有些孩子會在與玩伴的游戲中效仿;

  7~8歲的孩子常將這種行為視為父親欺負母親;

  10~12歲左右的孩子,往往把父母的某些動作和影視中某些鏡頭聯(lián)系起來,認為父母是“流氓”;

  13~15歲的孩子進入了青春期,他們看到父母的性行為后,往往在與異性的交往中模仿,對性進行探究和嘗試。

  對此,父母應該注意自己性愛的環(huán)境,力圖讓孩子看到的機會減到最小。如果不小心被孩子撞見,不能驚恐失措,更不能粗蠻訓斥孩子,而應該表明這三點:

  1、這是父母之間互相表達愛意的行為,是做愛,不是爸爸欺負媽媽;

  2、這是成人之間的行為,孩子不能模仿;

  3、父母也有自己的空間,孩子也需要尊重父母的隱私,進房間的時候應該敲門。
為什么不可以光屁股?2006-05-23 上午 08:43
  最近,佩佩上廁所的時候總是離得大老遠就早早地褪下褲子,一路光著小屁股跑進衛(wèi)生間。而有時候佩佩還喜歡突然脫掉自己的小褲子,光著小屁股在客廳里扭來扭去。

  于是在一次洗澡的時候,媽媽指著佩佩的身上說:“寶寶,每個人身上都有非常神秘的地方,而那個地方是不能隨便讓別人看的,得好好地藏起來?!?

 
 
 
  “那為什么這里是神秘的地方,不能讓別人看呢?”佩佩不解地問。

  為什么非要穿衣服???

  我為什么不能露“小弟弟”?

  性在孩子眼里是很純潔的,他們腦子里沒有那么多的禁忌,但是,作為家庭性教育者,父母就必須擔負起這個教育的義務。

  “告訴你不能讓別人看,你就不要讓別人看!”

  這些粗暴的強制性教育只能讓孩子產生抵觸情緒甚至逆反心理,對于性倫理的形成沒有什么益處。

  “其實也沒有什么特別的,每個人都有,只是大家都覺得不該讓別人看到這里,大家都這樣做,于是就形成了習慣?!?

  倫理本是大家都遵守的一種習慣,因此,從“大家都這樣”入手,讓孩子比較自覺的形成一種性的禁忌習慣,不失為一種較好的方式。
我為什么不能摸自己的小雞雞?2006-05-23 上午 08:43
  強強4歲半了。一天晚上,強強非常興奮地跑到媽媽面前,說:“媽媽,你看,我一摸小雞雞,小雞雞還會撅起來呢!”一邊說著一邊給媽媽示范,同時嘴里還說著:“而且這樣一摸還很舒服呢!”

  看著強強的舉動,媽媽非常震驚和擔心,這么小的孩子就懂得這個嗎?這……

 
 
 
  我為什么不能摸小弟弟的“雞雞”?

  為什么不能摸下面?

  3~6歲的孩子對認識自己或者異性的身體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父母不要大驚小怪。事實上,讓孩子們產生強烈的探索欲望的生殖器官,在孩子的心中,只不過是他們身體的一部分而已。

  對于這個問題,教育專家凱洛?卡賽博士認為:父母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持極度的冷靜,而最不該有的反應,就是大驚小怪。因為父母的過激反應,將會使孩子的心中產生一種嚴重的罪惡感,他們會以為愉悅自己身體的行為是骯臟、可恥的,是非常不應該的,在這種心理作用下,孩子要么壓抑自己,要么產生逆反心理。這些結果都不是我們作為父母想要的,不是嗎?

  最理想的做法是,父母應以積極的心態(tài)來接受孩子撫摸自己身體器官來尋找快感的事實,以理解和寬容的態(tài)度對待孩子的行為,并給予孩子正確的指導,因為父母正確的反應對孩子的性觀念的形成和性發(fā)育都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而且這樣也能避免一些錯誤的性誤區(qū)。父母應該理解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必經階段,不僅如此,父母甚至還可以通過鼓勵孩子對自己身體的探索,來幫助他們了解一些發(fā)育知識,但是在這個過程中要把握一定的度。

  “你怎么那么流氓??!”

  “你害不害羞??!以后不許再摸啦!”

  性以及性器官的罪惡化和妖孽化是一種錯誤了幾千年的愚昧觀念,而今天,作為父母的我們如果還這樣回答孩子的話,就只能說明我們的無知和悲哀了!

  “不許這樣!再這樣我就揍你!”

  “以后不許再摸了,再摸我就打你!”

  父母對于孩子的無意識撫摸生殖器官的行為給予過分的關注,甚至用恐嚇、打罵的方式來對待孩子的行為,會使孩子對這種行為產生罪惡感以及更多的神秘感,有時不但不會制止孩子的行為,反而會強化這種行為,從而損害孩子性心理的健康發(fā)展。

  “臟!不要摸這個地方!”

  聽到父母這樣回答的孩子心里會產生什么樣的觀念呢?“這里是臟的、是見不得人的、是不能摸的!凡與生殖器官有關的活動都是要抑制的,否則便會受到懲罰”,在這種錯誤觀念的引導下,有害的“性心理”便慢慢形成了。有的孩子對于這種從小形成的“性抑制”表現(xiàn)得很強烈,并且很頑固,甚至對將來的性生活造成了很大的障礙――有的女孩出現(xiàn)性冷淡、無性高潮;而有的男孩則出現(xiàn)陽痿等性機能障礙,最后成為一種嚴重的肉體和精神上的疾病。

  “孩子,這個地方很脆弱,容易受到傷害,而且在你摸的過程中手上的細菌就會偷偷地跑進去,會對身體不好,下次不要這樣了,好嗎?”

  其實大多時候孩子撫摸自己的生殖器并非是有意識的。有時候他們只是想探究一下自己的身體或者是覺得好玩。因此,看到孩子“手淫”時,父母不要臉色大變,盡量用平和親切的語言告訴孩子“這個游戲沒有意思,你不喜歡”。如果孩子不順從你的阻攔,還可以通過恰當?shù)囊龑Щ蛘呤怯猛婢?、講故事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在以后的生活中逐步教育孩子,讓他們認識到那樣是不健康、不文明的行為。另外,從衛(wèi)生角度上考慮,父母也應避免孩子摩擦生殖器官的行為,讓孩子從小養(yǎng)成每天清洗生殖器、保持清潔的好習慣,避免由于不衛(wèi)生產生瘙癢,養(yǎng)成抓撓生殖器的壞習慣。

  “所有的男孩子都有小雞雞,就像人的手和腳一樣,是人身體上的正常器官,沒有什么特殊的。你摸小雞雞的時候會覺得舒服,這很正常?。∫驗槲覀儞崦约旱纳眢w的時候都會感到舒服的,就像我們看到好吃的東西嘴里就會流口水一樣,是正常反應。但是,即使那樣舒服我們也不能總去玩它,就像我們不能總是站在可口的食品面前流口水一樣,養(yǎng)成了習慣就不好了?!?

  父母應預防孩子從小養(yǎng)成撫摸生殖器官的行為,而當孩子出現(xiàn)“手淫”的行為時要及時給予科學、正確的指導和糾正。上述媽媽用打比方的方法給孩子進行講解,孩子不但容易理解,也容易接受和改正。
爸爸和媽媽為什么結婚呢?(1)2006-05-23 上午 08:46
  星期日,媽媽帶著樂樂去參加同事的婚禮。

  當新郎和新娘手挽手踏上鮮紅的地毯時,所有的人都熱情地為一對新人祝福。

  樂樂看著如此熱鬧的場面,忍不住問媽媽:“叔叔和阿姨為什么要結婚呀?”

 
 
 
  媽媽不假思索脫口而出:“想和自己最喜歡、最親近的人永遠生活在一起呀?!?

  樂樂聽了,偎到媽媽的懷里,說:“媽媽,我也想和你永遠生活在一起,我也和你結婚好嗎?”

  “那怎么能行呢?媽媽已經和爸爸結婚了?!?

  “那在學校里,我和小偉最好了,那我和小偉結婚,可以嗎?”

  我能和媽媽結婚嗎?

  我想永遠和爸爸生活在一起,我能和爸爸結婚嗎?

  我能和小偉結婚嗎?

  我能和我最好的小伙伴笑笑結婚嗎?

  面對整天與自己生活在一起,與自己最親密的爸爸媽媽,大多數(shù)的孩子都會問這個問題,面對孩子的提問,父母不要采取取笑、嘲諷或者不置可否的態(tài)度,而應將問題逐一解剖梳理后,再把正確的答案完整地灌輸給孩子。這個過程也是孩子接受知識的一個良好機會。如果不分青紅皂白就一棒子將孩子的問題打死,受傷害的不僅僅是孩子的自尊心,而且孩子的求知欲也會從此衰減,甚至喪失。

  作為家長,應鼓勵孩子大膽提問,歡迎他們的探索行為。而對于孩子的一些錯誤提問或者想法,也恰好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最佳切入點。對于孩子關心的問題及時給予回答,而對于孩子的錯誤觀念,父母要及時給予指導和糾正,以便于孩子在增長知識的同時,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爸爸媽媽想結婚所以就結了??!”

  父母的這種回答給孩子一種“結婚是件很隨便的事”的感覺,容易影響、導致孩子將來長大后,對戀愛以及婚姻抱有隨便玩玩、不重視的思想及舉動。

  “你想跟爸爸結婚,那不是亂倫嗎!”

  在孩子幼小的心中,并沒有倫理的概念!父母的訓斥只會增加孩子的罪惡感,而面對孩子的問題以及想與爸爸媽媽永遠生活在一起的渴望,父母只需告訴孩子近親不能結婚的道理,對于孩子對父母的愛給予肯定即可。

  “想和媽媽永遠生活在一起,那你就一輩子守著媽媽吧!”

  如果你想縱容或者放大孩子的戀母情結或者戀父情結,這無疑是一種很好的回答方式!如果你不希望孩子成為一個有心理偏差的人,給孩子正確的倫理認知是最好的選擇。

  “胡鬧,你這么小整天想什么呢?”

  孩子喜歡一個小朋友并沒有什么錯,他們只是在探索與別人交往的方法,并不理解“戀愛”、“結婚”等這些詞的真正含義。父母這樣將孩子的探求行為強行終止,那他們什么時候才能正確理解戀愛、結婚的實質呢?

  “你這不是小流氓嗎!”

  父母的過激反應非常容易對孩子的心理發(fā)展產生消極影響。看到父母的反應后,孩子會認為性是罪惡的,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干擾他們日后建立愛情和親密關系的能力。

  “爸爸和媽媽本來是兩個相互不認識的人,后來有一天爸爸和媽媽相識了,媽媽很喜歡爸爸,爸爸也很喜歡媽媽,于是我們便開始談戀愛了。經過長時間的培養(yǎng)感情,爸爸和媽媽都很愛對方,并且我們相互關心、相互幫助、相互體諒,我們在一起有說不完的話,最后誰也不愿意離開誰,就想永遠生活在一起,于是爸爸媽媽便結婚了。結婚啊,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不能抱著玩玩的想法,一定要找一個彼此相愛的人結婚,那樣才會幸福。你看爸爸媽媽現(xiàn)在不是很幸福嗎?因為我們倆一直很相愛,并且一直相互關心,相互體諒?!?

  父母這樣回答孩子其實就是在情感上給孩子以正確的引導,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婚姻價值觀,讓他們從小對戀愛、婚姻的幸福以及作出那些行為應負的責任有一定的認識。這些看似不經意的回答,對孩子長大后正確處理自己的情感問題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寶寶,媽媽現(xiàn)在告訴你:人是不能和自己的親人結婚的,包括與自己有血緣關系的長輩、爸爸媽媽、兄弟姐妹、表兄弟以及表姐妹,那樣的婚姻叫做‘近親結婚’,從倫理道德上講是不允許的。不但如此,近親結婚生出的孩子也容易得一些遺傳疾病?!?

  借助一些機會或者在適當?shù)臅r候給孩子講一些倫理觀念以及約束社會人際關系的行為規(guī)范,使孩子從小建立正確的倫理道德觀念,不要等發(fā)現(xiàn)問題的時候再后悔莫及!

  “爸爸和媽媽因為很相愛,所以結了婚,然后就生下你。爸爸是很愛你,但這和愛媽媽是不一樣的。等你長大以后,也可以和自己喜歡的人結婚啊。”
爸爸和媽媽為什么結婚呢?(2)2006-05-23 上午 08:47
  告訴孩子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和父母之間的愛是不一樣的,不是隨便兩個人相愛就可以結婚的。

  “你和小明很好,但是并不表示就要和他結婚啊。只有兩個彼此相愛的人才能結婚,就像爸爸和媽媽一樣。而且相愛需要經過長時間的考驗,需要彼此付出很多的努力,在雙方都有能力結婚的時候才能結婚。而現(xiàn)在的你呢,還沒有真正了解什么是‘愛’,而且也沒有能 
 
 
力結婚。等你長大了,知道什么是‘愛’了,你會碰到一個你喜歡的人,和他戀愛、結婚的?!?

  給孩子講解愛和喜歡是兩種不同程度的親密關系,還可以給孩子講述爸爸媽媽談戀愛以及結婚的經過,用父母具體真切的事例使孩子心中模糊的認知變得清晰、形象,并告訴孩子對待自己喜歡的小朋友應采用的正確的方法,例如:幫小朋友學習、送小朋友玩具等等。

  “你是男孩,只能和女孩子結婚。將來你會和一個你最喜歡的女孩子結婚,當然,她也得最喜歡你才行哦?!?

  從小教育孩子,使之形成正確的婚姻觀,將有利于孩子將來正確的戀愛和婚姻的形成。

  性教育其實包含兩個方面和層次的問題,一是性知識,這很容易了解;二是性規(guī)則,也可以稱為性道德、性倫理。性知識的培養(yǎng)許多父母都注意到了,性道德培養(yǎng)許多父母卻沒有那么注意,其實,這一被忽略的部分更為重要。

  許多父母也許會感嘆于當前的年輕人性觀念的開放,也會對出現(xiàn)的種種的性問題表示不滿和鄙夷,但正是上一代人對于性的教育沒有做到位,才出現(xiàn)了下一代的諸多問題。

  對于這一問題,父母必須明確地告訴孩子一些觀點,例如性是建立在愛情與尊重的基礎上的,是重要的事情,需要認真對待,等等。
眼睛是用來做什么的呢?2006-05-23 上午 08:49
  3歲的小雯比較內向,很怕生。有一天,她家來了很多的木工,幫忙裝修房間??吹竭@些木工,小雯非常害羞。因此,盡可能不露面,躲了起來??墒牵瑹o論如何,一天之中也要和這些工人見到數(shù)次。這時,小雯想,最終的解決方法就是和工人碰面時,站著不動,把眼睛閉起來。這時,工人就會不見了。媽媽不理解她的想法,就問道:

  “像你這么做,工人叔叔還是會看到你呀!”

 
 
 
  小雯回答道:“可是,我閉上眼睛,叔叔就不在了呀!”

  媽媽于是向小雯解釋:“雯雯,眼睛閉上以后工人叔叔還是站在你的眼前,只是你看不到了而已?!?

  “那眼睛是用來做什么的呢?”小雯有些疑惑了。

  人為什么要長嘴巴呢?

  鼻子都有什么用呢?

  也許,會有好多媽媽認為,這么做似乎太過孩子氣,以自己的感覺為主,認為感覺不到的就等于沒有。但是在筆者看來,四五歲的孩子對自身的想法都是正常的,甚至都是值得鼓勵的。

  其實在孩子問問題的同時,父母也可以反問孩子問題,讓他們有機會思考。這時,你會很意外地發(fā)現(xiàn)以前從未曾發(fā)覺過的孩子的另外一面。

  反問孩子的時候,可以引導孩子想到正確的答案。有時候,孩子會有很多非同一般的想法,令人感到佩服。

  “我不是給你講了嗎?眼睛是用來看東西的,你怎么老是不明白呢!”

  在與孩子進行交流的過程中最忌態(tài)度粗暴。有的時候,孩子不明白只是因為他們與成年人的思維方式不同,或者說還不成熟,因此父母務必耐心。

  “你這是唯心主義,眼睛閉上東西還在,他是一直存在的,不是說你一閉上眼睛就消失了?!?

  父母與孩子之間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是施愛者與受愛者,而不是辯論者,因此,父母不能與孩子“理論”――他還是個孩子,只有未知的世界和一些體驗,并沒有多少的理論知識。

  “眼睛是用來看東西的。閉上眼睛就看不到了,但是東西還在。不過你還可以想想,眼睛還能用來做什么???”

  父母可以通過和孩子做游戲的方式,告訴孩子眼睛的用途。父母讓孩子通過親身體驗感知到了眼睛的作用,糾正了孩子的錯誤認識,同時,父母還對孩子的發(fā)散性思維進行了鼓勵,讓孩子舉一反三,了解到生活中的種種現(xiàn)象。
我的血管為什么是紫色的?2006-05-23 上午 08:49
  3歲的宇宇洗完澡后,看到自己手臂上的血管,一邊指給媽媽看一邊問:“媽媽,你快看,為什么這是紫色的呢?”

  我的頭發(fā)為什么是黑色的?

  我的嘴唇為什么是紅色的?

 
 
 
  三四歲的孩子眼里到處充滿著好奇。他們面前的世界和自身都給了他們無限的遐想空間,這時候他們最容易提出一些關于自身的問題,而能提出問題的這一時期也正是他們的思維發(fā)展最快的時候。所以,父母要給予耐心回答,不會回答的,也要注意與孩子交流的方式。

  “這個嘛,是血管,也就是我們的血流經的通道,就像下水道里面的水一樣?!?

  其實,對于3歲的小孩子而言,要向他說明下水道中的水,以及它們之間的關聯(lián),孩子是不太容易了解的。比喻本來是向孩子解釋問題的一種好方法,但是要注意比喻必須是通俗易懂的。這種比喻沒有注意到孩子的年齡與相應的認知力,他們或者不理解,或者繼續(xù)進行追問。

  “本來就是紫色的啊,你問這么多干什么?”

  這種簡單式的回答是最易打消孩子積極性的回答,這樣的話,孩子的問題會越來越少,最終阻礙孩子的身心成長。

  “我們的身體里有很多的血。這些血把各種營養(yǎng)還有氧氣運送到需要的地方去,同時呢,把身體的一些垃圾運走,那些帶著垃圾的血液顏色當然不好看了,呈現(xiàn)暗紅色,透過表皮來看,就是紫色。你真不錯,還能注意到這個問題呢!”

  這種回答方式就比較好,一方面科學地解釋了這個問題,另一方面又夸獎了孩子,對孩子提出的問題進行了肯定。孩子在父母的這些鼓勵下,會擁有更大的求知欲,從而獲得較大的發(fā)展空間。
為什么奶奶的牙可以拿下來?2006-05-23 上午 08:50
  4歲的藍藍下午跟爸爸媽媽到奶奶家吃飯,吃完飯后藍藍看到奶奶把牙拿了下來,感覺很驚奇,于是回家后偷偷地問媽媽:“媽媽,為什么奶奶的牙可以拿下來呢?”

  為什么叔叔有一顆閃閃發(fā)光的牙?

  為什么爺爺?shù)念^發(fā)可以摘下來?

 
 
 
  孩子的眼睛是清澈的,他們常常能注意到大人無法發(fā)現(xiàn)的一些問題,然后向父母“發(fā)難”。其實,這些時刻往往是親子溝通和培養(yǎng)孩子身心發(fā)展的好機會。上面的問題就很好,父母可以趁此機會,讓孩子注意對牙齒的保養(yǎng)。

  還有,小孩子看到大人把假牙拿下來時,會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最好是不要嚇著他們,而是耐心地給予回答。

  “奶奶小時候貪吃,也不刷牙,所以年齡大了之后牙齒壞了,不能吃東西,只好用假牙?!?

  這種回答乍一看挺符合道理,但是實際上,這樣回答的父母卻忘了使用假牙的是自己的長輩,這種口吻容易讓孩子覺得父母也不尊重長輩,實在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孩子的心靈是純凈的、每天成長的,所以,父母務必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在孩子的心里種下不良觀點和不良習慣的種子。

  “那是假牙。人年紀大了以后,身體和牙齒比較容易壞。所以就用假的牙齒,來咀嚼東西。但是假牙和真牙比起來,非常不舒服,也不如真牙結實耐用。不信,你去問問奶奶是不是這樣!所以,小時候,不要吃太多甜食。睡前、飯后要好好地刷牙、漱口,如此一來,就不需要這么早就使用假牙。從小就注意保養(yǎng)牙齒,那么即使到奶奶的年紀時,也不需要使用假牙。一旦出現(xiàn)蛀牙,就很麻煩了。最好盡快地接受治療?!?

  這種回答首先給了孩子一種答復,然后進行分析(此間還調動了孩子的積極性),最后給出建議,是一種回答孩子較好的方式。

  父母需要記住,每次回答都是一個教育孩子的機會,一個促進親子溝通的機會,這樣的回答方式和口吻,有益于父母更好地表達。
人為什么只有一個嘴巴呢?2006-05-23 上午 08:50
  吃飯的時候,爸爸看到多多心不在焉地吃米飯,不禁對他說:“快點,你看爸爸媽媽都吃完了。大家都等著你呢!”

  多多這時仰起了小腦袋問:“人為什么只有一個嘴巴呢?”

  為什么人只有兩只手呢?

 
 
 
  為什么人長了兩只耳朵呢?

  對于孩子所提的這類問題,決不可以一笑置之。

  首先,父母要有贊許孩子想法的態(tài)度。父母的這種態(tài)度能夠讓孩子的創(chuàng)造性得以發(fā)展,更能增加他的智慧,激發(fā)他的好奇心。

  另外要考慮到的是孩子提出問題的背景。有很多孩子吃飯慢是因為心不在焉,或者想事情,或者在看電視。這樣父母就必須借此機會糾正一下孩子的吃飯習慣了。

  此外父母還可以利用這一機會向孩子解釋吃飯速度以及專心與否對于成長的重要性。例如,父母可以對孩子闡釋吃飯不要那么快,要細嚼慢咽以及必須專心等等。

  “如果有兩張嘴,那就成了妖怪了?!?

  這種回答會讓孩子覺得沮喪。其實孩子想得到確認的回答是“如果多長幾個嘴,就可以很快把飯吃完了……”對于4歲的孩子而言,因為吃飯?zhí)ちR,有這樣的想法是很自然的。

  “爸爸催多多吃快點也是不對的。吃飯必須細嚼慢咽,但是不能同時看書,也不能看電視,因為這樣,吃的飯就不能很好地吸收,多多也不能很快地長大了!”

  孩子有其自身的心理發(fā)展特征,有的時候必須考慮孩子發(fā)問的出發(f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