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學活動教案反思《有趣的光斑》
中班科學活動教案反思《有趣的光斑》
1、中班科學活動教案反思《有趣的光斑》
設計意圖:
孩子們在戶外游戲時發(fā)現飄落的花瓣浮在水面上,隨著水波飄蕩,孩子們便產生了疑問“為什么花瓣會浮在水面而樹枝沉在水底呢?”為了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引發(fā)幼兒的探究興趣,設計本節(jié)活動讓幼兒在操作中探索沉浮的秘密,并對沉與浮的現象的觀察做出簡單的分析、判斷和推理,豐富孩子們的經驗,培養(yǎng)對科學探究的興趣。
活動目標:
1.感知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學會使用簡單符號記錄結果,表示物體的沉浮。
2.初步探索使物體沉下去的方法,體驗探索游戲的樂趣。
3.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fā)幼兒樂于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在實驗活動中,探索物體的沉浮,嘗試用簡單的符號記錄上浮和下沉。
活動難點:探索改變物體沉浮的方法
活動準備:
石頭、塑料瓶蓋、金屬螺絲、木質積木、海綿紙、樹葉、玻璃球;臉盆、記錄單、彩筆。
活動過程:
一、初步感知,認識沉與浮
1.創(chuàng)設情境,認識實驗材料,激發(fā)幼兒探究欲望。
來了許多的物品寶寶,我們認識一下它們:石頭、塑料瓶蓋、金屬螺絲、木質積木、海綿紙、樹葉、玻璃球,它們要到水里玩,玩一個“沉浮”游戲。
2.猜測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講解沉浮符號
結合材料,讓幼兒猜測物體的沉浮。認識記錄沉浮的符號“↓”和“↑”。
二、探究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并記錄結果
1.幼兒分組進行試驗,鼓勵幼兒嘗試多種材料實驗,觀察不同材質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狀態(tài)并記錄結果。
(規(guī)則要求:小朋友們卷起袖子,要輕輕的把材料放入水中,實驗結束后用毛巾擦手。)
2.分享探究結果
實驗的結果和剛才猜測的是否一樣?剛才在實驗中發(fā)現了哪些東西沉下去,哪些會浮起來?
小結:在操作中,我們發(fā)現樹葉、海綿紙、塑料瓶蓋、木質積木浮在水面,玻璃球、金屬螺絲、石頭會沉到水底。
三、引導幼兒嘗試改變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狀態(tài)
1.探究:怎樣使浮在水面的東西沉下去
幼兒操作嘗試:現在浮在水面上的物品寶寶,它們想到水底去看一看,讓我們來幫幫它們,想辦法讓它們沉下去
鼓勵幼兒嘗試使用輔助材料
2.幼兒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方法。
小結:把比較輕的物品用捆綁、壓、裝袋等方法變重,它們就能沉下去。由此我們知道加大物品重量能讓浮在水面的物體沉下去。
四、沉與浮在我們的生產和生活的應用
救生圈、救生衣的應用以及在輪船、潛水艇上的應用等。<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網.>
教師總結:沉浮現象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密不可分,它廣泛應用于工業(yè)、農業(yè)、國防等領域,能為人類做許多事情。
五、活動延伸
小朋友回家后可以和家人一起玩沉浮的游戲,想辦法讓沉下去的東西浮上來,讓浮上來的東西沉下去。
活動反思:
將科學現象與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為幼兒提供足夠的材料,使每個幼兒都有探究的條件和可能。讓每位幼兒都能動手操作。通過操作和探索,讓幼兒去感知、去探索,對幼兒有意識地加以啟發(fā)與引導,以學習者的身份展示自己的發(fā)現,借助這種隱性示范,激發(fā)幼兒積極探索,從而發(fā)現水的秘密,萌發(fā)幼兒探索科學的興趣。盡可能地滿足幼兒在已知的生活經驗中提煉解決的方法,并進行驗證,從而達到教育教學的有效性。幼兒之間相互交流、大大的提高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幫助幼兒培養(yǎng)對科學探索的興趣以及科學素養(yǎng)。
2、中班科學公開課教案《有趣的葉子》含反思
活動目標:
1、發(fā)現并比較不同葉子的差別,有重點地說出葉子的特征。
2、能按不同條件給葉子分類,了解幾種特殊的葉子,感受葉子的多樣性和奇特性。
3、培養(yǎng)細致的觀察力和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讓幼兒學會初步的記錄方法。
活動準備:
1、幼兒事先采集的葉子
2、PPT課件(不同的葉子實物和圖片)
3、分類盒、紙、筆
4、實物投影儀
活動過程:
1、分享交流采集葉子的成果。
(幼兒的桌上陳列有采集來的各種葉子實物)
教師:大家來相互說一說,你采集到了什么葉子,它是什么樣的?
2、比較不同葉子的差別,有重點地說出葉子的特征。
(1)教師:這些葉子一樣嗎?有什么不同?
教師引導幼兒觀察說出葉子的不同之處,并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示比較有關葉子。
教師小結:葉子有各種各樣的,顏色、形狀、大小、葉脈、邊緣都不一樣。
(2)教師:葉子有共同的特征嗎?
教師小結:每片葉子都有葉肉、葉脈和葉柄。
3、給葉子分類(實物)
(1)教師:你會給葉子分類嗎,看看誰和誰一家?為什么要這樣分,給他們做個標記。
幼兒在分類盒中將葉子分類,并制作分類標記。
(2)請幼兒講述分類情況。
4、了解幾種特殊的葉子(PPT)
(1)了解可以吃的葉子。
教師:葉子可以吃嗎?你吃過什么樣的葉子?
教師(出示一些蔬菜):你吃過這些菜的葉子嗎?你還吃過哪些菜的葉子?
(2)了解有特殊本領的葉子。
教師(出示盆栽含羞草、豬籠草和毛氈苔、合歡的圖片):你認識這是什么植物嗎?他們的葉子可有著特殊的本領。
教師演示、介紹這四種植物葉子的特殊本領。
5、總結談話
教師:你看了那么多有趣的葉子,覺得大自然奇妙嗎?大自然中是個神奇的大寶庫,有許許多多的奧秘,等著我們去探索發(fā)現。
活動延伸:
孩子收集不同的樹葉,使孩子積累有關葉子的經驗。
活動反思:
在活動中幼兒的積極性較高,充分發(fā)揮了幼兒的主觀能動性,活動過程過度自然,各環(huán)節(jié)有序進行,基本完成目標要求,小朋友們也都很開心,但美中不足的是幼兒園里的樹木種類不是很多,如果能多收集一些特殊的葉子讓幼兒觀察、從而認識更多不同的樹葉應該會更好。
活動中能抓住幼兒的興趣點,從幼兒的興趣出發(fā),能做到有的放矢,讓幼兒成為學習的主人,讓老師作為引導者和傾聽者的身份,真正做到玩中學、學中玩,會對教學效率的提高有和那幫助。教育不斷在更新發(fā)展,也正是因為一次次的總結經驗,我們才能在其中得到培養(yǎng),慢慢成長。
3、中班科學領域教案《有趣的紙》含反思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有趣的紙
活動目標:
1、通過自由探索活動了解紙的特性,感知不同的紙有不同的用處。
2、培養(yǎng)幼兒探索的興趣和愛惜紙張,變廢為寶,尊敬勞動人民的情感。
3、能用較清楚的語言講述自己的觀察和發(fā)現。
4、活動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和幫助別人的快樂。
活動準備:
師生共同收集各類紙,剪刀、筆、水等。
活動過程:
(一)各種各樣的紙
1、看一看、摸一摸。我們身邊都有哪些不同的紙?(引導幼兒用眼睛觀察顏色的不同并用手觸摸感覺光滑與粗糙。)
2、折一折、吹一吹。(引導幼兒發(fā)現紙的硬軟及厚薄不同)
3、]撕一撕,比一比。(引導幼兒觀察哪種容易撕破及撕紙過程中紙的變化。)
4、說一說,你還見過哪些紙?
(二)水中的紙娃娃(分組活動)
1、通過自由探索,看一看,比一比,什么紙會吸水?什么紙不會吸水?為幼兒準備各種各樣的紙張,讓幼兒將各種各樣的紙張放入水中試一試,看看哪些紙濕了,哪些紙不會濕。教師有意識的引導幼兒分類,并作記錄。
2、比一比:教師為幼兒準備同樣大小的各種紙張,讓幼兒將紙分別放入水中,比一比什么紙吸水快,吸水強?
3、比一比:鼓勵幼兒將紙折成各種各樣的船,放入水中,看哪艘船在水中停留的時間最長?
(三)交流討論,分享同伴的經驗。
引導幼兒交流探索的過程與結果,探索紙的用處,交流幼兒已有的經驗。
(四)情景感知體驗理解。
觀看錄象,向幼兒介紹紙的發(fā)明者,造紙的過程,激發(fā)幼兒對科學的興趣和對科學家的崇敬之情。
說一說:我們應該怎樣愛惜紙張?
(五)好玩的紙制體育玩具。
教師提供多種紙制玩具,有紙棒、紙球、報紙等,讓幼兒自由選擇玩具,進行探索創(chuàng)新,教師鼓勵幼兒想出不同的玩法。
教師引導幼兒合作玩。
教學反思:
幼兒對事物的認識具有形象性、具體性的特點,喜歡直接參與嘗試,對操作體驗型的活動尤為感興趣。本次科學活動正符合了孩子們好動手、喜探究的心理特點。活動的目的是培養(yǎng)幼兒動手操作、主動活動的興趣和創(chuàng)造意識。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層次性、開放性,幼兒可以嘗試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動探索,體驗成功的快樂。
4、中班科學活動教案《有趣的鏡子》含反思
活動目標:
1、積極參與活動,在活動中了解平面鏡的特性,并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發(fā)現。
2、有初步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及操作能力。
3、對鏡子感興趣,有探究的欲望。
4、嘗試用線條記錄實驗結果,并能用恰當的詞匯進行描述。
5、使小朋友們感到快樂、好玩,在不知不覺中應經學習了知識。
活動準備:
平面鏡、動物玩具、音樂
各種透鏡、面鏡
活動過程:
一、照鏡子,了解鏡子的特性
1、小朋友,今天我們來玩一個照鏡子的游戲。
2、請你找好朋友玩一玩照鏡子的游戲。
3、小結交流:你發(fā)現了什么秘密?
二、鏡子反光實驗
1、幼兒分組探索
2、小結
三、游戲:小動物照鏡子
1、第一次操作,發(fā)現動物數量的變化
2、第二次操作,發(fā)現如何變化
3、第三次操作,把兩面鏡子豎直面對面放,進行探索。
四、拓展經驗
1、平面鏡真奇妙,我們發(fā)現了好多平面鏡的秘密,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各種各樣奇妙的鏡子,你知道有哪些?
2、這些鏡子也藏著許多秘密,我們在分區(qū)活動的時候再玩一玩,發(fā)現它們的秘密。
活動延伸:
1、區(qū)活動時,繼續(xù)探索平面鏡的其他特性。
2、在區(qū)域中引導幼兒探索發(fā)現其他鏡子的特性。
教學反思:
本課主要研究鏡子,由學生的探究學習為主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我主要處于引導者的位置對探究活動有計劃的進行組織。
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fā)展和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思考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團結協作,大膽實踐,勇于創(chuàng)新的良好習慣。
5、中班科學活動教案《有趣的影子》含反思
【幼兒情況分析】
影子是幼兒所熟悉的,他們在游戲中奔跑著、尋找著、追逐著,在找找玩玩中,對影子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幼兒喜歡在教室里選擇教師提供的自制影子游戲材料,玩手影游戲。因此,抓住幼兒的興趣點,選擇了影子的內容。引導幼兒通過觀察和比較,探索影子的特征,體驗和同伴一起玩科學游戲的快樂。
【教學目標】
1. 感知影子與光的關系,發(fā)現影子的特征。
2.樂于對影子進行觀察比較,體驗發(fā)現相同與不同的快樂。
3.發(fā)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
4.能積極地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fā)現,激發(fā)進一步探索事物變化的愿望。
重點:感知影子與光的關系。
難點:了解影子特征。
【教學準備】
1.經驗準備:玩過找影子游戲
2.物質準備:粉筆
【教學過程】
一、觀看手影PPT,激發(fā)幼兒對影子的興趣。
1.提問:你們玩過手影游戲嗎?會做什么?
2.出示影子ppt,提問:這是什么?怎么看出來的?
3.出示手做影子的ppt,提問:它們是用什么做出來的?
4.你在哪里見過影子?
二、戶外玩"影子"游戲,感知影子的特征。
1.游戲"找影子",感知影子和光的關系。
?、?幼兒探索并講述自己的發(fā)現。
重點觀察:哪里有影子,哪里沒有影子⑵ 師生小結:有光的地方就有影子。
2.游戲"看影子",引導幼兒進一步探索影子的特征。
?、?幼兒在陽光下觀察自己的影子是什么樣的。
?、?提問① 你站在陽光下,看看影子形狀、顏色是什么樣子?
② 你站在陽光下不斷變換動作,看看影子的形狀、顏色有什么變化?
?、?師生小結:影子是黑色的,它的的形狀會變;影子是跟著我們一起變的。
?、?比較自己和影子的不同。
① 提問:自己和影子有什么不同?
?、?師生小結:影子是黑色的,它只是一個輪廓,有好多東西在影子上看不到。
?、?通過幼兒之間合作畫影子,進一步感知影子的特征,體驗合作探究的樂趣。
?、?幼兒互相合作,擺自己喜歡的造型畫影子。
?、?小結:有光的地方就有影子,影子只是一個物體的輪廓,但影子很有趣,會變、會動。影子是我們的好朋友。
3.游戲"捉影子"。體驗玩影子游戲的快樂。
三、集體分享,觀察影子的不同造型,體驗創(chuàng)造影子的快樂。
1.出示戶外畫影子的照片,提問:
⑴"猜一猜這是誰的影子?你是怎么知道的?"⑵ 你喜歡那個影子,一起來做一做。
2.師生小結:影子是我們的好朋友。在有光的時候出現。
五、活動延伸找影子:
找一找,還有什么地方、什么東西有影子。
活動反思:
影子是幼兒生活中常見的科學現象,幼兒也喜歡玩有關影子的游戲。活動中我不斷的以問題游戲的情節(jié)貫穿,引導幼兒在游戲中自我發(fā)現,通過自己的探索、比較、觀察發(fā)現影子的特征,感受科學探索游戲的快樂,養(yǎng)成喜歡探究的好習慣。
活動亮點有三方面:
1.符合幼兒的思維特點,通過感知體驗觀察手影的造型,激發(fā)幼兒對影子的興趣。
通過觀看圖片中不同的手影造型,使幼兒感受到手可以做很多的影子,喜歡自己嘗試做手影游戲。(教案.出自:快思老.師教案網.)這個環(huán)節(jié)的目的是讓幼兒能夠在自身操作的過程中發(fā)現手的變化可以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影子造型,從而啟發(fā)幼兒思考身體還有那些部分可以制造影子造型。
2.符合幼兒的學習特點,通過在戶外游戲中探索,感知影子的特征。
游戲"找影子",感知影子和光的關系。在戶外游戲過程中我采用的是游戲情節(jié)、問題貫穿的方法。先請幼兒隨發(fā)現操場上有沒有影子?同時提出對比性很強的問題:找一找哪里有影子?那里沒有影子?在幼兒隨意找的時候通過問題引導的方法,使幼兒邊玩邊感知發(fā)現了影子與光的關系,幼兒能夠清楚的表達出來。有光的地方有影子,沒有光的地方沒有影子。
游戲"看影子",引導幼兒進一步探索影子的特征。在這個小步驟中我分別運用了兩個對比鮮明的方法,引導幼兒發(fā)現影子和自己的關系。先玩"木頭人"游戲,靜止不動觀察影子的形狀和變化?在玩動一動的游戲觀察影子的變化。一動一靜幼兒在感知和游戲中發(fā)現了自己的影子是和自己一起動。又通過觀察影子與自己的不同,引導幼兒發(fā)現了影子只是一個輪廓。
游戲"畫影子",在發(fā)現了影子的特征后,我和孩子一起玩畫影子的游戲。每一名幼兒都分別扮演了畫師和模特的角色,幼兒在畫影子的過程中發(fā)現了繪畫影子很有趣,但是需要2個人的配合,畫影子的小朋友知道沿著影子的輪廓畫,才能很好的畫出影子的造型。在孩子繪畫的過程中我用相機記錄的繪畫的過程。并制作成多媒體內容,請幼兒回班后觀察。
游戲"踩影子",體驗玩影子游戲的快樂。以一個游戲結束了我們在戶外的游戲,帶著問題又回到了教室里。
3. 集體分享,同伴學習,幼兒共同觀察畫出的影子的不同造型,體驗創(chuàng)造影子的快樂。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引導幼兒玩"影子找主人"的游戲,通過觀察繪畫出的影子。幼兒喜歡學一學影子的動作,在發(fā)現影子時,幼兒自己提出了一個問題:怎么影子上的胳膊有一個長有一個短?發(fā)現這個問題提出后,我鼓勵幼兒這種探究精神,留下一個問題,請幼兒自己再去探索。
整個活動基本達到了教學目標,孩子在游戲中自己觀察和對比、發(fā)現了影子的特征。繪畫影子的環(huán)節(jié)是活動的高潮,幼兒很喜歡這個環(huán)節(jié)?;顒与m然結束了,但是活動留下的問題和幼兒喜歡探究的興趣沒有減,激勵幼兒不斷的探索科學現象。
教學反思:
要上好科學活動,就要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也要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究的對象,更要讓幼兒自我探究、自我發(fā)現、自我提高。
6、中班科學優(yōu)秀教案《有趣的轉動》含反思
目標
?、碧剿鳌l(fā)現各種轉動的現象,了解日常生活中轉動的運用。
?、卜e極參與探索,體驗轉動帶來的快樂。
?、衬芸陀^地表達自己的探究過程和結果。
?、丛诨顒又?,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準備
?、变浺魴C、磁帶、記號圓點。
?、膊僮鞑牧希嚎曜?、球、傘、風車、鐘表、卷筆刀、蓋子、轉動玩具、筐子等。
⒊直升飛機、自行車、方向盤、地球儀、水車、摩天輪、旋轉木馬等物圖片展板一塊。
過程
1.身體轉起來。
(1)教師做手腕轉動,幫助幼兒了解轉動的現象。
(2)試一試、找一找,發(fā)現身體其他部位的轉動。
(3)交流身體轉動的部位,教師根據幼兒所說在自己相應部位貼上圓點標記。
(4)聽音樂做各種不同的轉動動作,感受身體各部位的轉動:讓我們來聽口令一起做做轉動操吧(邊指圓點標記邊運動:脖子轉一轉、手臂轉一轉、小手轉一轉、指頭轉一轉、屁股轉一轉、膝蓋轉一轉、小腳轉一轉、整個身體轉一轉)。
2.物體轉起來。
(1)介紹物品,引導幼兒操作、探索。
我們的身體轉動起來了,你能使桌子上的這些物品轉動起來嗎?找一樣物品試一試,把你的好方法記住待會兒告訴大家。
(2)幼兒操作、探索,教師適時介入觀察、引導。
(3)集中交流:你拿到的是什么物體?你是怎么讓它轉動起來?有沒有不同的方法?
(4)剛才大家用轉、搖、滾、吹的方法使這些物品轉了起來。
3.轉起來的有趣現象。
(1)在物體轉動時,你能發(fā)現什么秘密,它有什么變化?請你再去試一試。
(2)在玩的過程中,共同探討和發(fā)現轉動時的有趣現象,教師巡回指導。
(3)集中:你發(fā)現了什么秘密?你看到它有什么變化?你感覺到了什么?
你發(fā)現了什么有趣的現象?
(4)物體轉動時會有風、會帶動邊上的物體、會往前進,卷筆刀轉動可以用來削鉛筆,時鐘轉動開關時間會變化。
4.生活中的轉動。
(1)你知道我們生活中哪些東西也會轉動?
(2)結合圖片了解生活中的轉動現象。
(3)遷移幼兒經驗:老師請你回去后再找一找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也會轉動?再來告訴大家。
延伸活動:制作陀螺
與幼兒商討制作陀螺的方法,引導幼兒做一做、玩一玩。
教學反思
新《綱要》強調:“科學教育應密切結合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因此,我以幼兒的科學教學為切入點,嘗試了通過生活化的幼兒科學教育。在活動設計和組織實施中,我也遵循了綱要中的多種原則。在本活動中,我以談話導入,調動了幼兒已有的經驗,激發(fā)了幼兒活動的興趣。通過提供多種幼兒身邊熟悉的操作材料進行操作、觀察、猜想、思考中體驗、獲取有關轉動的知識經驗。在交流中,我采取了自由交流、小組交流、集體交流的形式,讓幼兒去探索發(fā)現。但在交流時,我對幼兒的問題太單一,只是問問孩子是怎么把物體轉起來的,忽視了物體轉動時的有趣現象,沒有作很仔細的觀察。
7、中班科學優(yōu)質教案《有趣的磁鐵》含反思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初步了解磁鐵的基本特性。
2、了解磁鐵在生活中的用途。
3、培養(yǎng)幼兒的探索興趣。
4、在交流活動中能注意傾聽并尊重同伴的講話。
活動準備:
木塊、塑料玩具、釘子、夾子、瓶蓋、曲別針、磁鐵、紙板、沙子
活動過程:
1、引題(情境導入)
師:小朋友,今天老師要帶你們去一個很好玩的地方,但是去那個地方玩我們小朋友都要帶上一樣東西才能進去,我們看看我們要帶什么東西進去?(教師出示磁鐵)
幼:磁鐵
師:現在小朋友們可以拿著磁鐵進去玩了?你們看看會發(fā)生什么事?
幼:好
師:小朋友看看為什么磁鐵吸不住這個東西啊?
幼:因為它是木頭的
師:小朋友們真聰明,那你們看看磁鐵為什么又不能吸住這個東西呢?
幼:因為它是塑料的
師:小朋友,你們玩好了嗎?現在時間到了,你們去找個位子坐下來,老師請小朋友說一說剛才磁鐵都吸了什么東西啊?
幼:有釘子,有夾子,有瓶蓋,有曲別針
師:哇!磁鐵的本領可真大啊!磁鐵吸了這么多東西?那你們看看磁鐵吸得東西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啊?
幼:他們都是鐵做的
教師小結:原來磁鐵可以吸住鐵的東西做它的朋友
2、幼兒動手操作,發(fā)現磁鐵隔物吸鐵的特性
師:現在老師再請你們來玩一個游戲,現在每個小朋友一個人拿一個紙板,把磁鐵上面的東西拿下來放在紙板里,你們再玩玩看會發(fā)生什么事?
幼:好
師:小朋友,你們說說看為什么這些東西在紙板上動起來啊?
幼:因為紙板下面有磁鐵
師:真聰明!老師告訴你們磁鐵還有一個秘密就是它還可以隔著物體吸鐵,但是這些物體不能太厚(教師可拿一本厚書操作一下)
3、創(chuàng)設情境,讓幼兒了解磁鐵在生活中用途
師:剛才老師不小心把很多的別針掉進了這些沙子里,你們能不能幫助老師想想怎么能讓它們出來呢!
幼:把他們撿起來
師:但是這樣太麻煩了,你們有沒有更好地辦法啊?
師:剛才我們剛剛學過了一個磁鐵的特點,磁鐵可以吸住鐵的東西,別針也是用鐵做的,那我們來試試看能不能用磁鐵把別針吸出來!
幼:可以
師:啊!原來真的可以啊!
師:小朋友,原來磁鐵在我們生活中給了我們這么多的方便啊!
活動結束
師:剛才我們知道了磁鐵有這么多的本領,現在小朋友和老師一起去教室找一找磁鐵還能吸住哪些東西好不好?
幼:好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自始自終都圍繞著老師創(chuàng)設的環(huán)境進行,剛開始老師讓幼兒了解“發(fā)現”一詞,循序漸進,讓幼兒有一個過渡的過程,這個活動基于幼兒在以往的活動中已有發(fā)現磁鐵的經驗,啟發(fā)幼兒回憶有何發(fā)現。
8、中班科學活動教案《有趣的哈氣》含反思
生成背景:
最近天氣較冷,由于室內外溫差較大,玻璃上有了哈氣。今天晚餐后,魯曉涵、李婉娜幾個小朋友來到窗前看外面的景象,看到旁邊的王晶正在專心的在玻璃上印小手印,他倆看后也印了起來,其他小朋友看到后也都爭先恐后的在玻璃上畫著、寫著、涂著興奮極了,在圖畫過程中,孩子開始討論:這些氣是從哪里來的?為什么可以在上面畫畫?抓住孩子的興趣及探索需求有趣的哈氣這一探索活動開始了。
生成過程:
1、了解幼兒對哈氣的已有經驗:
老師:為什么玻璃上能畫畫。幼兒興奮地討論著。
嘉文:玻璃上有哈氣。子蕭:玻璃上有一層霧可以在霧上畫畫。王月恒:還有水珠留下來呢。
(大多數孩子的已有經驗就是哈氣,但是哈氣是什么,是怎樣產生的?孩子不了解。我給孩子提出任務:尋找有關哈氣產生原因,引導幼兒進行大膽的探索,并能主動相互交流。)
2、試驗、探索:
幼兒通過協商后共同分為三組進行試驗,他們各自到自己感興趣的組搜集有關材料。
第一組的幼兒找來鏡子、玻璃、和一杯水,把玻璃蓋在杯子上,過了一會兒玻璃沒有一點變化,孩子們紛紛議論沒有產生哈氣的原因。王子蕭說:哈氣是熱氣遇到冷空氣才產生的,我們用熱水試一試。孩子們從保溫桶里接了溫水,又從暖瓶里接了開水,分別把鏡子、玻璃、放在兩別水上。不一會兒工夫鏡子、玻璃上發(fā)上了變化,嘉文急忙說:“你們快看,溫水的鏡子上有哈氣,熱水的玻璃上開始有哈氣,一會兒就有水珠流下來了?!捌渌∨笥岩卜謩e交流自己的發(fā)現,并把實驗結果用圖畫的形式表征下來。
第二組的幼兒來到三樓平臺現場實驗哈氣產生的原因,幼兒大力的呼著氣,發(fā)現呼出的氣體是白的,然后到玻璃櫥窗前呼著氣,玻璃上頓時就形成了一層哈氣,子蕭說:“老師我們知道哈氣,但在太陽下呼出的氣為什么是白的呢?”我也裝出驚奇的樣子說:“是呀,這個問題太難了,怎樣才能知道它的答案呢?”孩子們紛紛說出自己的答案的方法:問爸爸、查書、上網,孩子們興高采烈的投入到答案的搜集中。
第三組的幼兒在上午活動區(qū)活動時,他們用力往玻璃上哈著氣,玻璃上有一層薄霧,不一會兒就被太陽曬干,到了晚飯后玻璃上已經有水珠流下來,這一組幼兒通過早、晚玻璃上哈氣的比較找到了答案。他們發(fā)現每當冷空氣遇到熱空氣就會形成小水珠,就是小朋友看到的玻璃上的哈氣。
第四組的幼兒有的看光盤、有的從自己帶的書籍中查找有關哈氣的資料并互相交流著。
3、交流、分享:
幼兒把實驗的過程、結果進行表征、互相交流。在表征后幼兒利用繪畫的形式把實驗經過結果記錄下來,這樣做不僅提高幼兒的表征能力,而且提高了對知識的鞏固及口語表達能力。第一組幼兒的答案是溫差越大,哈氣就越明顯;第二幼兒通過看錄像,他們了解到呼出的氣是無色的,就是我們看到的白色氣體;第三組幼兒詳細展示了他們的實驗前后的表征圖,把上午、下午哈氣的不同時間的不同變化,進行了比較,使其他幼兒看了一目了然,使哈氣這一抽象的自然現象,經過幼兒的實驗、探索,明白了它產生原因,使這一的形成問題在探索中得到解決。
體會與反思
這次生成活動,使教師觀察到位,活動內容來源于幼兒,幼兒在活動中有自由探索、交流的氣氛,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在活動中能抓住教育契機,進行適時的引導。抓住了幼兒的興趣點、矛盾點,鼓勵幼兒自己通過各種途徑尋找答案。通過生成活動,孩子們學到了知識,而且還學會了學習的方法,運用多種途徑,通過實驗、觀看錄像等形式來尋找答案,體現了《綱要》的指導思想讓幼兒在活動中主動學習、主動探索、主動建構的精神。
9、中班科學活動教案《有趣的指紋》含反思
活動目的:
1.培養(yǎng)幼兒探索自身的興趣。
2.培養(yǎng)幼兒細致的觀察能力。
3.引導幼兒知道每個人的指紋是各不相同。
4.在交流活動中能注意傾聽并尊重同伴的講話。
5.通過實際操作,培養(yǎng)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1.紅色印泥若干盒:白紙,抹布若干。
2.放大鏡每人一個。
活動過程:
一導入:
給幼兒講一個關于用指紋破案的故事,引起幼兒觀察指紋的興趣。
二展開
(一)印指紋
讓幼兒用手指蘸印泥將指紋印在紙上,請幼兒說說自己的發(fā)現。
(二)觀察指紋
1.引導幼兒用放大鏡觀察自己的指紋和紙上的指紋印,說說自己的指紋是什么樣的,它像什么。
2.引導幼兒互相觀察指紋印,說說每個人的指紋有什么不同。
三、了解指紋的作用
1.出示老師們的兩種較為典型的指紋印,引導幼兒觀察它們的差異,找一找自己指紋的特征。告訴幼兒;每個人的指紋是各不相同的,而且指紋永遠不會變,因此可以用來辨認人。
2.演示用蘸有印泥的手指一一觸摸玻璃杯、筆、電話等物,請幼兒說說有什么發(fā)現。當我們的手指和物體接觸時,將會留下指紋。這一點對哪方面有幫助?(警察叔叔能夠利用罪犯留下的指紋作為證據抓住罪犯。)
3.還有什么用處?老師出示圖片——有關指紋的科技產品為幼兒講解,開闊幼兒眼界。
4.還有什么東西像指紋一樣有一些紋理?
四、進行指紋印畫
1.引導幼兒指紋印畫。
2.引導幼兒相欣頎賞指紋印畫、活動結束。
教學反思:
孩子們漸漸長大,他們越來越渴望探索他們身體的奧秘,在平時的活動中許多孩子無意發(fā)現他們手指上的線條,他們驚喜地告訴我:“老師你看我手指上有一條條的線?!钡珜τ谶@個問題卻只停留在發(fā)現的階段,如何將孩子的興趣點提升出來,引導他們更進一步的探索?這對孩子認識自我,發(fā)現自我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因此,我設計了次活動。
10、中班科學活動教案《有趣的木棒》含反思
活動目標
1.嘗試用固定數量的木棒拼搭造型,感知形體與空間的關系。
2.喜歡拼搭游戲,能創(chuàng)造性地拼搭出不同造型的物體。
3.愿意與同伴合作探究,體驗空間造型變化的樂趣。
4.積極參與探索活動,萌發(fā)求知欲,體驗成功快樂。
5.能用較清楚的語言講述自己的觀察和發(fā)現。
活動準備
1.PPT課件(含音樂背景)。
2.每人8根小木棒、1塊操作板。
活動過程
一、情境導入
1.播放PPT,在背景音樂聲中引出情境。
師:小白兔和小黑兔是一對好朋友,他倆總喜歡一塊兒出去玩。有一天,他倆一起來到一片大森林里,走著走著,遠遠地看見前面有一些東西。是什么呢?它們很好奇。
師:(音樂驟停)它們走過去一看。哦,原來是小木棒!
2.繼續(xù)播放PPT,引導幼兒觀察用木棒擺放的圖形。
師:嗯,小黑兔也有好主意,它想到了用小木棒來搭東西。我們來看看,它搭出了什么?(小黑兔搭出了一朵漂亮的花。)
師:小黑兔用幾根小木棒搭出了這朵花呢?它是怎么搭的?
師:小白兔想搭一個和小黑兔不一樣的東西。我們來看看,它搭出了什么?
師:它用小木棒搭了一間漂亮的小房子。它是不是也用了8根小木棒?它是怎么擺放小木棒的呢?(有橫放的,也有豎放的。)
師:小木棒好神奇呀!小黑兔、小白兔都用了8根,卻搭出了不一樣的圖形。你們想動手試一試嗎?也能用8根小木棒搭出和兔子不一樣的圖形嗎?
師:這里有片草地(指綠色地墊),上面放著操作板。等會兒,你可以找一塊操作板,從籮筐里數出8根木棒,在自己的操作板上搭一搭。當音樂停時,保留你的圖形,趕快回到座位上。聽清楚了嗎?
二、自主探索
1.自由拼搭。
幼兒每人取8根小木棒自主探索,在操作板上拼搭各種圖形。教師巡視,鼓勵幼兒搭出各種各樣的圖形。
2.展示圖形。
(1)共同欣賞幾個有代表性的幼兒作品。
師:你們真厲害,搭出了各種各樣的圖形。我們一起來看看,這是誰的作品?請你來介紹一下,你搭了什么?是怎么搭的?(請兩至三個幼兒介紹。)
師:同樣用8根小木棒,小朋友們卻搭出了不一樣的圖形。真是神奇的小木棒!
(2)欣賞立體作品,并與之前的作品進行比較。
師:瞧,這個作品很特別。請你們仔細看看這個作品和其他作品有什么不同。(這個作品是站著的,其他是躺著的。)
師:這是誰搭的?請問你搭的是什么?是怎樣搭的?
師(小結):小木棒不僅可以躺著搭,也可以站著搭。
3.總結和提升拼搭技能。
師:老師也帶來了一些作品,我們一起來看一看是用什么方法搭的。
師(播放PPT):這些作品都是用小木棒搭的,但方法各種各樣。有的讓木棒平躺著搭造型,如:一根接著一根延長或搭出曲線,或從中間向四周發(fā)射出去,或頭和尾相接圍成圈。也有的把木棒立起來搭造型,如:兩根木棒立起來,上面再平鋪一根木棒架空,就像一個門洞;或將木棒從洞中穿越;或者將木棒聯接、轉向、交叉……
三、學習新的空間造型方法
1.感知和探索。
師:看了這些方法,你有沒有新的想法?
師:現在,請你們再來試一試,用看到的這些方法搭出與眾不同的造型。注意:立體造型要搭得穩(wěn),別讓它倒下來。當音樂停時,要小心地保留作品,然后回到座位。
(每個幼兒拿8根小木棒,在操作板上自主探索,拼搭各種造型。)
2.交流和提升。
師:大家都完成了?,F在請兩個小朋友來介紹一下自己的作品。
師:×××,你搭的是什么?是怎么搭的?用到了什么方法?
師:哦,你搭了一座小橋,橋下還有小船。你把四根木棒立起來,上面再平放一根,兩邊各斜著放一根,還有一根放在了橋下面。你用的方法真多。
師:還有誰來介紹一下自己的作品?
師:×××,你搭的是什么?是怎么搭的?用到了什么方法?
師:你搭的是一棟高樓。兩根木棒分開立起來,上面平鋪一根后,再在上面壘一層,還有兩根平鋪在樓房兩邊的地上。你用到了很多方法,搭出了很棒的作品。
師:還有誰搭的也是樓房?和他搭的一樣嗎?你是怎么搭的?用到了什么方法?
師(小結):把小木棒立起來向上搭建,可以運用壘高、架空、穿越、蓋頂、聯接、轉向、交叉等方法搭建出這么多有趣的造型,太有趣了。(邊說邊指出有相應技能的幼兒作品。)
四、合作創(chuàng)意拼搭
1.產生挑戰(zhàn)自我的愿望。
師:×××把8根木棒都用上,搭出了這個高樓。有什么辦法能讓高樓搭得更高呢?
師:是的,兩個人一起玩,把木棒合起來,數量就多了。你們愿意挑戰(zhàn)嗎?
師:看看在規(guī)定的時間里,兩個好朋友合作能不能搭出更多的不一樣的圖形來。(www.www.banzhuren.cn)請聽好要求:兩個好朋友把木棒都放在這個籮筐里,然后一起到后面的桌子上找一塊白色小廣場(大些的操作板),商量好要搭什么,再一起動手搭。作品完成后就舉手,我來給你們和你們的作品拍合影。
師:注意,當音樂停時,要小心保留你們的作品,輕輕回到座位上。
2.嘗試合作搭建。
兩個幼兒一組,共用16根小木棒進行大膽想象、搭建(如圖五)。
五、欣賞造型作品
師:老師把你們和你們的作品都拍下來放在了電視機里,我們一起來欣賞吧。
師:這是誰和誰的作品?搭的是什么?他們用到了什么方法?(分享多幅作品。)
師:你最喜歡哪一件作品?為什么?
師:這兩個小朋友把小木棒合起來就有了更多的木棒,就可以運用更多的方法搭出更多、更復雜的造型。
師(小結):這8根小木棒太神奇了,變出了各種各樣的造型。以后,你們可以和三個、四個好朋友一起搭。也可以一個人用10根、20根小木棒來搭,看看能不能發(fā)現新的方法,能不能搭出更有趣的圖形來。
師:你們來數一數,有幾根小木棒?
師:有8根細細長長的小木棒,小木棒可以做什么呢?(幼兒猜測。)
教學反思:
幼兒的興趣非常濃,能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但在幼兒討論的這個階段,我應該創(chuàng)設情景,讓幼兒體驗。我會多看看多學學,讓以后的教學活動能夠更好。
11、中班科學領域教案《有趣的溶解》含反思
活動目標:
1.感知物質在水中的溶解現象,嘗試用不同的方法加快溶解的速度。
2.仔細觀察,積極動手探索,學習簡單記錄實驗結果。
3.愿意參加科學活動,并能用簡單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發(fā)現。
4.培養(yǎng)探索自然的興趣。
5.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準備:
1.白砂糖糖塊透明玻璃杯攪拌棒冷熱水小錘子點心盤等
2.記錄表筆
活動過程:
一、導入激趣,初步感知溶解的現象。
1.直接出示砂糖,并認識砂糖。
師:(出示砂糖)孩子們,認識這個是什么嗎?(砂糖)說說它是什么樣子的.(白白的、細細的、小小的……)
2.調動幼兒的生活經驗,以游戲的形式感知溶解的現象。
師:這些砂糖要和我們來捉迷藏,請你們幫砂糖找個地方藏藏好,老師為你們每人準備了一份砂糖,瞧這里就是玩捉迷藏的地方,藏的時候把糖要倒出來。記住地方只能藏一次哦!
3.幼兒自由選擇地方藏糖。
師:好,每人拿一份砂糖輕輕地去藏吧,看誰藏的我找不到。(幼兒藏糖)
4.帶領幼兒一起找糖。
師:小朋友好了嗎,把蓋子放到旁邊的空簍子上,我們一起來找著吧。
還有誰的糖我沒有找到呢?(藏到了水里)(帶領幼兒一起回座位坐下)師:哪里有啊,我怎么看不見呢?(原來砂糖溶解到了水里了)
5.示范操作。
師:你們藏得真好,我也想來做做這個實驗,看看是不是你們說的那樣。
二、實驗觀察,了解不同的物質溶解的速度有快慢之分。
1.猜測砂糖與塊糖的溶解速度是不是一樣的。
師:哇,這個游戲真好玩,瞧,還有誰也想來玩呢?(方糖)方糖是什么樣子的(白白的,正方形的,是一塊一塊的)它也想藏到水里去,它要和砂糖來比一比誰溶解的比較快?你們說說看砂糖和塊糖,哪個會溶得快一點呢,為什么?
2.幼兒實驗操作并觀察記錄。
師:究竟會是誰溶解得快呢,就來比一比吧,我們兩人一組,一人拿方糖一人拿砂糖,我數123同時放入杯中,仔細觀察糖在水里會發(fā)生什么變化,瞧我這里還有一張記錄表,(拿出記錄表)知道這是代表什么嗎?哪個先溶解就在哪個下面打鉤。準備好了嗎?123放!(幼兒操作,仔細觀察并記錄)
3.小結。
(1)請小朋友說說觀察到的現象:你看到糖在水里有了什么變化?再拿出記錄表說說誰溶得快(砂糖)
(2)小結:砂糖的顆粒小,溶解的快,方糖顆粒大,溶解的慢。
三、動手探索,嘗試用不同的方法加快溶解的速度。
1.發(fā)揮想象并回答可以怎樣加快溶解的速度師:瞧!砂糖早就溶解完了,方糖還有呢,可是方糖想玩這個捉迷藏的游戲就必須讓自己溶解的快一些,怎樣就能讓塊糖溶得快點了呢?誰愿意來幫它想想。(幼兒回答)(攪拌、搗碎、加熱)
2.嘗試操作并記錄
(1)師:你們說的這些方法管不管用呢,我們把方糖放到水里用你們想到的方法來試一試,和我的方糖糖比一比是不是的確比我的快,準備好后我說“123開始”一起放。
(2)幼兒選擇方法并做準備師:工具都拿好了嗎?123開始!
(3)和老師同時把糖放入水中觀察實驗結果。
(4)師:你們的方法真好,真的比我的快。
3.了解加熱可以加快溶解的速度。
(1)師:瞧我這里還有兩塊方糖,不用你們剛才用的方法,同時把它們放到兩杯水中,猜猜它們溶解的速度會一樣嗎?
(2)仔細觀察兩個杯子中的變化。
(3)師:為什么同樣的方糖在水里溶解的速度不一樣呢,你們知道有什么秘密嗎?我們摸一摸這兩個杯子。
(4)小結:原來水的溫度高了,溶解的速度也會變快呢。
四、小結,品嘗糖水
1.師:孩子們,今天我們用了幾種方法讓溶解的速度變快的呢!
是的,我們用了攪拌、搗碎、加熱三種方法使溶解的速度變快了,糖溶到了水里,水會變成什么味道呢?我們一起來嘗嘗吧!
2.師:除了今天這三種方法,還有什么方法可以加快溶解的速度呢,回家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想一想、試一試。
教學反思:
這節(jié)課中,我覺得我的活動提問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問的效果也很好??梢哉f在大家的討論下,提問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兒不僅會說了,而且還更會問了。這樣的自由探索活動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也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熱情。孩子們在輕松、愉快地氛圍中,發(fā)揮了他們在活動中的主動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發(fā)展。
12、中班科學領域教案《有趣的滾動》含反思
【活動目標】
1、對滾動的物體發(fā)生興趣,發(fā)現滾動物體的形狀特征。
2、探索滾動軌跡與物體形狀之間的關系。
3、發(fā)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4、培養(yǎng)幼兒對科學現象進行探索的興趣。
【活動準備】
方形積木若干和球、木棍等各種圓的物體。
【活動過程】
(一)幼兒自由操作材料,發(fā)現滾動物體的形狀特征。
1、出示一圓形物體,操作滾動。
小朋友,這是什么?它怎么樣了?還有哪些東西會滾動呢?(幼兒自由發(fā)言)
2、幼兒自由選擇物體,進行實驗操作。
3、教師幼兒共同總結實驗結果。
〈1〉你玩的是什么?你是怎么玩的?為什么它們會滾動呢?
〈2〉引導幼兒講述自己在玩中的新發(fā)現、新問題。
小朋友,在玩的時候,你還發(fā)現了什么問題?(啟發(fā)式提問:它們滾得一樣嗎?有什么不同?)
(二)幼兒再次自由造作材料,探索圓形物體滾動軌跡的不同。
為什么有的物體滾一下不動了,有的能滾很遠。有的可以到處滾,
有的卻朝一個方向滾。為什么有的滾得很直,有的會拐彎。
(三)幼兒再次操作材料,探索滾動軌跡與物體形狀之間的關系。
1、幼兒自由選擇材料進行實驗操作。
2、幼兒表達自己的想法:為什么物體滾動的軌跡不同。
3、教師操作兩種不同的形狀的物體,驗證幼兒猜想。
4、師幼共同交流實驗結果:物體的滾動與它們的形狀有關系,茶葉筒可以滾直是因為兩頭是一樣粗的,一次性紙杯滾不直是因為兩頭粗細不一樣。
(四)幼兒滾動自己身體
小朋友,我們的身體也會滾動,大家一起試一試。
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源于幼兒的生活,生于幼兒的興趣,設置游戲情境,以幼兒自主探索為主線,教師適時指導、提升為輔線,充分激發(fā)了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欲望,培養(yǎng)了幼兒尊重科學、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和精神,提高了幼兒自我建構知識與經驗的能力,真正做到了在做中學、玩中學,達到了本次活動的教育目標。
13、中班科學領域教案《有趣的指紋》含反思
【活動目標】
1善于觀察,發(fā)現指紋的秘密。
2積極思考,能夠根據日常經驗,對指紋的作用大膽發(fā)表建議。
3發(fā)展合作探究與用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的能力。
4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重點】
了解指紋的不同,以及指紋于每個人的意義。
【活動難點】
培養(yǎng)善于觀察,樂與探索的精神。
【活動準備】
教學視頻、印泥、白紙若干。
【活動過程】
一、播放視頻,導入指紋的作用
師:咦……他們在干什么呢?(視頻中有人用指紋打卡,開門,畫畫等)
幼:他們是在開門,那個是“指紋鎖”,用拇指在門上那個發(fā)光的地方按一下,門就開了……
師:那兩個人是在干嘛呢?他們看起來很開心,為什么在紙上按了自己的手印?
幼:他們是在商量事情,然后都同意了,就按了手印,我在電視上看過,我爸爸說,兩個人同意就會按手印!
教師總結:指紋的作用很多,可以用來開門,簽字畫押,打卡,還可以畫畫等。
二、指紋有不同,是我們每個人身份的象征
師:剛剛我們知道了指紋有這么多的作用,可是為什么我們的手指可以當鑰匙開門,可以像名字一樣代表我們每一個人呢?接下來請小朋友們仔細觀察我們的大拇指,看看有什么不一樣?
教師總結:我們的手指上那些有的像螺旋,有的像花紋的就是我們的指紋,每個人的指紋都是不一樣的,有的長,有的短,有的大,有的小,花紋也各不一樣。它就像我們的名字一樣代表著我們每一個人。
三、指紋作畫,加強認識
這一環(huán)節(jié)讓幼兒用指紋作畫,對自己的指紋進一步認識,也開發(fā)其想象力,大膽創(chuàng)新。
教學反思:
孩子們漸漸長大,他們越來越渴望探索他們身體的奧秘,在平時的活動中許多孩子無意發(fā)現他們手指上的線條,他們驚喜地告訴我:“老師你看我手指上有一條條的線。”但對于這個問題卻只停留在發(fā)現的階段,如何將孩子的興趣點提升出來,引導他們更進一步的探索?這對孩子認識自我,發(fā)現自我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因此,我設計了次活動。
14、中班科學教案活動《有趣的轉動》含反思
活動目標:
1、在操作、探索活動中,發(fā)現轉動的很多有趣現象。
2、積累有關轉動的經驗,了解轉動是運動的一種方式。
3、為自己和同伴的成功而高興,在活動中獲得成功的喜悅。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玩具汽車、塑料玩具、牙簽、圓紙片、風車、線圈、棍子、卷筆刀、各種瓶蓋、鐘表、紙杯、雨傘等
2、錄音機、DVD、電視、電腦
3、榨汁機、瓶水
活動過程:
(一)、我首先設計情節(jié)來引出轉動并揭示課題:
1、老師想喝水了,誰能幫我把瓶蓋打開?剛才你是怎樣把蓋子打開的?(引出“動”,再引出“轉動”。)
2、教師再次演示幾樣能轉動的物體,(傘、鐘)讓幼兒找找他們的共同點,讓幼兒找的同時引出“轉動”。
(二)、讓幼兒參觀“轉轉轉”展覽會,(準備:傘、鐘、自行車、紙杯、風車、硬紙片、牙簽等),幼兒通過操作、探索,直接感性地獲得經驗。但是在操作前我提了幾個要求,讓幼兒帶著問題去操作,培養(yǎng)幼兒邊操作邊思考問題的習慣。我設計的題問是: (1)哪些東西能夠轉動? (2)它們又是怎樣轉動的?
1、幼兒分組探索、操作時,教師適時介入,觀察引導。
2、等幼兒操作完后進行交流,請部分幼兒上來說說你是怎么玩的,把幼兒的玩法呈現出來,初步讓幼兒了解轉動原理。
3、最后教師進行小結:這些物體的轉動都是圍著一個轉動軸作圓周運動。(但考慮到中班幼兒對轉動軸不是很理解,于是我再次演示傘的轉動,讓幼兒找找轉動軸在哪里,以加深印象。)
(三)、提問:
1、生活中有哪些東西運用了轉動?引導幼兒說出電風扇、鐘、自行車、門等。然后我制作了課件,讓幼兒從圖片中更直觀地得到啟發(fā)。
2、轉動給人們帶來了哪些好處?
(四)、運用轉動的原理,享受現代科技帶給我們的好處。我出示榨汁機,并進行演示,讓幼兒品嘗果汁。
活動反思:
新《綱要》強調:“科學教育應密切結合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币虼?,我以幼兒的科學教學為切入點,嘗試了通過生活化的幼兒科學教育。在活動設計和組織實施中,我也遵循了綱要中的多種原則。在本活動中,我以談話導入,調動了幼兒已有的經驗,激發(fā)了幼兒活動的興趣。通過提供多種幼兒身邊熟悉的操作材料進行操作、觀察、猜想、思考中體驗、獲取有關轉動的知識經驗。在交流中,我采取了自由交流、小組交流、集體交流的形式,讓幼兒去探索發(fā)現。但在交流時,我對幼兒的問題太單一,只是問問孩子是怎么把物體轉起來的,忽視了物體轉動時的有趣現象,沒有作很仔細的觀察。
15、中班科學優(yōu)秀教案《有趣的葉脈》含反思
活動目標:
1、對探究葉脈感興趣。
2、培養(yǎng)觀察能力。
活動準備:
1、放大鏡若干、每人一個橡皮泥、葉子標本若干。
2、葉脈標志6個;書本標志6個(上面畫有不同的葉脈標志)。
3、事先檢查幼兒園西側花園及附近小花園的安全性。
活動過程:
一、問題引入:小朋友,你認為葉脈象什么呢?"教案來自:屈;老師教;案網."所有葉子的葉脈長得一樣嗎?
小朋友認真地觀察,記錄所發(fā)現的葉脈。提醒幼兒注意保護葉子。并用橡皮泥拓印下來。
二、自由探索:葉脈真有趣。
教師引導幼兒看一看、摸一摸葉脈;比較葉脈的粗細和紋路圖案。并啟發(fā)幼兒可以用托印的方式真實地記錄下來并進行分類,也可用放大鏡觀察。
三、集中交流:不同的葉脈。
1、引導幼兒觀察自己所拓印的葉脈,說一說它們的花紋分別像什么?可以分成幾種?
2、個別幼兒展示自己的記錄結果,師利用葉脈標志介紹該類葉脈的名稱。
四、游戲:小樹葉找朋友。
幼兒自選一片葉子標本,觀察它的葉脈類型,進行分類游戲。
師:今天,風阿姨要跟葉子標本做游戲,風起時,小樹葉就隨風飄舞,風停時,小樹葉就趕緊躲到它的書本里。
在游戲過程中,引導幼兒模仿落葉飄的動作,并擴充對葉脈種類的認識。
五、自然結束:幼兒隨著風阿姨飄到活動室做新的游戲。
活動反思:
活動中能抓住幼兒的興趣點,從幼兒的興趣出發(fā),能做到有的放矢,讓幼兒成為學習的主人,讓老師作為引導者和傾聽者的身份,真正做到玩中學、學中玩,會對教學效率的提高有和那幫助。教育不斷在更新發(fā)展,也正是因為一次次的總結經驗,我們才能在其中得到培養(yǎng),慢慢成長。
16、中班科學活動教案《身邊的科學》5個子活動含反思
活動背景:
隨著時代的前進,現代科技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便利。小朋友在生活中會發(fā)現許多科學。為什么沙發(fā)有彈性?為什么輪子都是圓形?如果用方形或三角形做輪子會怎樣?為什么有光的地方就會有影子呢?為什么影子有的時候長,有的時候短?當我們仔細觀察和思考的時候,會發(fā)現我們身邊有許多秘密,等著我們去發(fā)現、去探索、去了解。
在“我們身邊的科學”這個課程活動中,我們希望通過以生活中常見的科學為話題,從生活中幼兒常接觸和感興趣的事物入手,可以激發(fā)幼兒探索的欲望,培養(yǎng)幼兒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活動目標:
1.對生活中的科學現象感興趣,能積極地參與探索活動,會用語言大膽表述自己的發(fā)現。
2.通過嘗試、感知和操作,積累一定的學習體驗,形成有關概念。
3.感受成功的快樂,增強自信心,培養(yǎng)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
4.發(fā)展合作探究與用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的能力。
5.培養(yǎng)探索自然的興趣。
區(qū)角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
1.益智區(qū):
1)幼兒比較并記錄自己的發(fā)現,看看什么更有彈性。
2)幼兒嘗試、比較讓玩具動起來的不同方法并記錄。
2.閱讀區(qū):
教師提供小汽車、樹、花圖片,讓幼兒有表情地講《藍汽車》的故事。
3.表演區(qū):
利用小動物的頭飾,等東西,根據顧客需要的物品,玩小猴賣“”的游戲。
4.生活區(qū):
提供大小不同的刷子,豆類、米、沙子等;咖啡色或黑色卡紙、白色繪畫紙、黃色繪畫紙、瓶蓋子、筆、糨糊、剪刀。
5.美工區(qū):
教師提供大大小小的牌形硬卡紙。
6.建構區(qū):
利用大、中型積木和拼插片等材料搭建汽車等各式玩具,建一個開心科技園。
活動網絡圖:
最喜歡的玩具玩具動起來彈性我的好幫手輪子
會變的圖形玩水游戲小猴賣“”顏色變變變好玩的泥奇妙的刷子通信工具
活動過程實錄:
子活動一:最喜歡的玩具
活動目標:
1、了解周圍人喜歡的玩具(包括大人小時侯喜歡玩什么),感知玩具的多樣性。
2、活動中能積極大方地與人交往。
3、讓幼兒對自制玩具產生濃厚的興趣。
幼兒言行:
韋敏:“我的玩具叫‘奧特曼遙控賽車’,它跑的速度可快了,在玩的時候要注意遙控器一定要對著汽車前的天線,這樣它可以傳送電波,汽車就能啟動了?!?/p>
郭家君:我的玩具是只會說話的小貓,你說什么,它就會說什么,不信你試試!
討論:你們知道大人小時侯玩什么玩具嗎?
華正:我爸爸小時侯用木頭做一把手槍,用木頭銷成一個陀螺。大人小時侯玩的玩具都是自己做的。
張瑋樂:大人小時侯會玩好多民間游戲,我媽媽說:捉迷藏、扔沙包。
教師回應:
小朋友對大人小時侯玩的玩具特感興趣,他們一個勁地問我小時侯玩過哪些玩具,當知道老師玩的玩具也是通過自己動手做的,如:毽子、沙包、牛皮筋等,小朋友說:回去我也用一些材料做玩具,這就是本節(jié)課所要達到的目的——讓幼兒學會利用廢舊物品制作玩具,使自己玩有所樂。
子活動二:小猴賣“”
1、理解故事內容,能根據故事中各種動物的語言分析出它們所要的圓圈各表示什么。
2、對物體的形狀感興趣。
教師指導策略:
老師以游戲的形式讓幼兒了解各種小動物各自所需要的物品,讓幼兒在游戲中知道故事情節(jié),并能自己改編故事內容。
討論:小猴看到“”后,為什么就知道它們所要的物品呢?
幼兒言行:
陸家鋮:因為小猴問它們要什么,小鴨說它要學游泳,所以小猴給它一個游泳圈;小貓說要照著洗臉,小猴就給它一面鏡子……
馬一冰:因為小猴聽它們說的話就知道它們想要的東西了。
討論:除了用圓圈來表示自己所要買的東西,你們知道還可以用其他圖形來表示自己所要買的東西嗎?(如:)
教師回應:
讓幼兒在區(qū)角中根據圖形的不同來改編故事內容,同時讓幼兒在表演中知道每個圖形的用途,知道它們也是不可缺少的,鼓勵幼兒在生活中尋找各種圖形給我們生活帶來的方便。
子活動三:輪子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感知輪子的特性和用途,。
2、了解周圍世界中有各種輪子,對輪子在生活中的應用感興趣。
活動記錄:
事先我制作了一張調查記錄表“我看到的輪子”,要求幼兒用圖示記錄在表上,同時讓他們尋找一些有關輪子的玩具,并與家長商量輪子的特性和用途,了解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輪子。
討論:為什么輪子都是圓的?
徐健威:如果輪子不是圓的,就會出交通事故。
仇蘇陽:只有圓的輪子才可以滾。
教師指導策略:
幼兒雖然能說出輪子的特性和用途,但是他們不知道輪子可以省力,于是我們開展了游戲活動——運物,用兩種不同的方式讓幼兒嘗試、比較,理解輪子不僅可以省力,還可以省時。
子活動四:奇妙的刷子
活動目標:
1、積極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刷子,了解刷子的不同用途。
2、對生活中的小工具產生興趣,體驗工具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
幼兒言行:
小朋友拿了各自帶來的刷子進行嘗試活動??矗盒旖⊥蜕圹衬昧碎L柄刷到衛(wèi)生間去打掃衛(wèi)生,周宸看見了也去幫忙;華正拿了衣服刷在“洗衣服”;馬一冰拿著鞋刷在像模像樣地刷皮鞋;這時,傳來小朋友哈哈大笑地聲音,我跑過去一看,原來蔣逸文小朋友用睫毛刷在化妝呢,只見她兩只眼睛黑糊糊的,象只“熊貓”似的,可是她非常開心;有的小朋友拿著自己帶來的刷子和同伴交流,不懂的他們也能問老師這些刷子的使用方法。
教師指導策略:
讓幼兒在嘗試過程中,知道了刷子的不同用途,掌握了各種刷子的使用方法,同時也體驗到刷子給我們帶來的便利。
子活動五:通信工具
活動目標:
1、了解通信工具的外型結構和用途,知道通信給人們的生活、學習、工作帶來了很大的方便。
2、讓幼兒正確使用通信工具,并有禮貌地與人交往。
設計思路:
現在的科學技術發(fā)展迅猛,而通信工具也越來越多,小朋友的家里有電話、有手機、有電腦、有可視電話……可是幼兒對這么多的通信工具的用途并不了解。針對幼兒關注的話題,我們預設了本次活動,激發(fā)幼兒對科學產生濃厚的興趣,讓幼兒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
教師反思:
帶著這一系列的問題,我們與小朋友一起去收集資料,并進行討論了解通信工具的種類、用途,知道電話有固定和移動兩種;小靈通和手機的不同;可視電話和電話的不同;對講機與手機的不同等等。在整個活動中小朋友的積極性很高,小朋友的接觸面比較廣,而且信息也比較靈通,象周宸知道還可以用傳真機來發(fā)送照片、信;華正知道可以上網運用語音與爸爸講話。通過本次活動小朋友對通信工具比較感興趣,因為他們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利用自己身邊的通信工具進行了一系列的活動,所以他們能積極投入到此活動中去,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教學反思:
在日常生活中,小朋友會問:老師,為什么輪子都是圓的?老師,為什么有月亮時就有星星,而沒有月亮的時候,天上就沒有星星?針對孩子們的提問,我們查找了一些資料,告訴他們。我們讓孩子找一些有關彈性的物體﹑電話的種類﹑刷子的種類等等。
王涵小朋友和媽媽一起收集了彈性物體:輪子﹑沙發(fā)﹑海綿﹑氨綸﹑球類﹑牛皮筋……
劉翼小朋友和媽媽收集了電話的種類:公用電話﹑移動電話﹑無繩電話﹑母子電話﹑小靈通﹑手機﹑遙控電話﹑衛(wèi)星電話﹑對講機﹑網通電話﹑網絡電話﹑可視電話﹑傳真機……
各種各樣的刷子是由小朋友自己帶來的,他們互相介紹自己的刷子,并能講出刷子的用途以及給人類帶來的方便,小朋友一邊嘗試,一邊交流,在活動中得到鍛煉,了解我們周圍的科學,知道我們的工具是通過科學家和工人用他們的智慧來建造的,同時要求小朋友從小就要學科學﹑愛科學﹑講科學,并知道科學會給人類帶來方便,使我們的生活更加絢麗多彩。
17、中班科學活動教案《鋪路真有趣》含反思
活動目標:
1、體驗數學活動帶來的樂趣。
2、鞏固已認識的圖形: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圓形。初步感知半圓形和圓形的轉換關系。
3、能運用一一對應的方法進行鋪路。
4、培養(yǎng)探索自然的興趣。
5、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PPT,音樂,圖形卡片,為鋪完路的小房子。
經驗準備:對各種常見圖形有初步的認識。
活動過程:
一、導入由小鴨子的新房子,鞏固已學的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圓形等。
二、鋪路
1、情景展現:小鴨子在回家的路上摔跤引出路不平。
師:請小朋友們幫助它把路鋪好。
2、鋪小路
(1)、先引導幼兒觀察小路中土坑的形狀。
師:土坑有哪些形狀?請你把與土坑形狀相同的石頭填進去,然后檢查是否填平,要大小正好。
(2)、指導幼兒操作,用圖形一一對應地填好。
(3)、還有坑沒填好,但是沒有與它形狀相同的圖形怎么辦?
引導幼兒觀察旁邊的半圓形石頭:鼓勵幼兒嘗試拼一拼,教師用大小不一的拼一拼,讓幼兒觀察比較。
歸納并小結:兩個大小一樣的半圓形可以拼成一個圓形。
(4)、喊小鴨子回家引出鋪路任務。
交代用一一對應的方法鋪路幼兒人手一張要鋪路的圖,強調在鋪路的時候應邊對邊、角對角鋪平。
幼兒完成后點評、展示。
三、活動結束:
將我們鋪好的小路圖送到教室的科學活動區(qū)展示,大家一起去欣賞吧!
四、活動延伸
請幼兒回家找找有哪些東西的形狀是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圓形等。
教學反思:
這節(jié)課中,我覺得我的活動提問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問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說在大家的討論下,提問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兒不僅會說了,而且還更會問了。這樣的自由探索活動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也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熱情。孩子們在輕松、愉快地氛圍中,發(fā)揮了他們在活動中的主動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發(fā)展。
18、中班科學活動教案反思《有趣的沉浮》
設計意圖:
孩子們在戶外游戲時發(fā)現飄落的花瓣浮在水面上,隨著水波飄蕩,孩子們便產生了疑問“為什么花瓣會浮在水面而樹枝沉在水底呢?”為了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引發(fā)幼兒的探究興趣,設計本節(jié)活動讓幼兒在操作中探索沉浮的秘密,并對沉與浮的現象的觀察做出簡單的分析、判斷和推理,豐富孩子們的經驗,培養(yǎng)對科學探究的興趣。
活動目標:
1.感知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學會使用簡單符號記錄結果,表示物體的沉浮。
2.初步探索使物體沉下去的方法,體驗探索游戲的樂趣。
3.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fā)幼兒樂于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在實驗活動中,探索物體的沉浮,嘗試用簡單的符號記錄上浮和下沉。
活動難點:探索改變物體沉浮的方法
活動準備:
石頭、塑料瓶蓋、金屬螺絲、木質積木、海綿紙、樹葉、玻璃球;臉盆、記錄單、彩筆。
活動過程:
一、初步感知,認識沉與浮
1.創(chuàng)設情境,認識實驗材料,激發(fā)幼兒探究欲望。
來了許多的物品寶寶,我們認識一下它們:石頭、塑料瓶蓋、金屬螺絲、木質積木、海綿紙、樹葉、玻璃球,它們要到水里玩,玩一個“沉浮”游戲。
2.猜測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講解沉浮符號
結合材料,讓幼兒猜測物體的沉浮。認識記錄沉浮的符號“↓”和“↑”。
二、探究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并記錄結果
1.幼兒分組進行試驗,鼓勵幼兒嘗試多種材料實驗,觀察不同材質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狀態(tài)并記錄結果。
(規(guī)則要求:小朋友們卷起袖子,要輕輕的把材料放入水中,實驗結束后用毛巾擦手。)
2.分享探究結果
實驗的結果和剛才猜測的是否一樣?剛才在實驗中發(fā)現了哪些東西沉下去,哪些會浮起來?
小結:在操作中,我們發(fā)現樹葉、海綿紙、塑料瓶蓋、木質積木浮在水面,玻璃球、金屬螺絲、石頭會沉到水底。
三、引導幼兒嘗試改變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狀態(tài)
1.探究:怎樣使浮在水面的東西沉下去
幼兒操作嘗試:現在浮在水面上的物品寶寶,它們想到水底去看一看,讓我們來幫幫它們,想辦法讓它們沉下去
鼓勵幼兒嘗試使用輔助材料
2.幼兒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方法。
小結:把比較輕的物品用捆綁、壓、裝袋等方法變重,它們就能沉下去。由此我們知道加大物品重量能讓浮在水面的物體沉下去。
四、沉與浮在我們的生產和生活的應用
救生圈、救生衣的應用以及在輪船、潛水艇上的應用等。<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網.>
教師總結:沉浮現象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密不可分,它廣泛應用于工業(yè)、農業(yè)、國防等領域,能為人類做許多事情。
五、活動延伸
小朋友回家后可以和家人一起玩沉浮的游戲,想辦法讓沉下去的東西浮上來,讓浮上來的東西沉下去。
活動反思:
將科學現象與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為幼兒提供足夠的材料,使每個幼兒都有探究的條件和可能。讓每位幼兒都能動手操作。通過操作和探索,讓幼兒去感知、去探索,對幼兒有意識地加以啟發(fā)與引導,以學習者的身份展示自己的發(fā)現,借助這種隱性示范,激發(fā)幼兒積極探索,從而發(fā)現水的秘密,萌發(fā)幼兒探索科學的興趣。盡可能地滿足幼兒在已知的生活經驗中提煉解決的方法,并進行驗證,從而達到教育教學的有效性。幼兒之間相互交流、大大的提高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幫助幼兒培養(yǎng)對科學探索的興趣以及科學素養(yǎng)。
19、中班科學活動教案反思《怎樣使它站得穩(wěn)》
活動目標:
1.啟發(fā)幼兒的動腦筋的能力,能發(fā)現物體“站不穩(wěn)”的原因。
2.幼兒能嘗試在操作中找出讓物體“站得穩(wěn)”的方法。
3.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探索精神。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fā)幼兒樂于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準備:
毛巾、卡紙等站不穩(wěn)的物品,積木、紙盒、橡皮泥等站得穩(wěn)的輔助材料。
活動過程:
1.以情景引入課題,引起幼兒對問題思考的興趣。
師:今天寶寶商店請小朋友去幫忙整理各種物品,要求我們想辦法使所有的物品都能穩(wěn)穩(wěn)當當地“站”在貨架上。
2.引導幼兒觀察發(fā)現物品“站”不穩(wěn)的原因。
引導幼兒觀察發(fā)現物品“站”不起來或“站”不穩(wěn),[.來源快思老師教案網]并找出原因。如:布木偶因材料太軟而站不起來。
3.指導幼兒探索使物體站得穩(wěn)的方法。
(1)幼兒自由結伴,自選材料進行探索。
(2)互相介紹和演示探索結果。
(3)師生共同歸納物體“站”得穩(wěn)的方法:
?、?增大接觸面的方法:如筷子用橡皮筋扎一頭,另一頭撐成三 角形。
?、?加重的方法:如把站不穩(wěn)的空瓶子加水。
活動反思:
活動中可以看出孩子的積極投入、享受探究的過程,并樂于分享自己的探究結果。整個活動實現了“玩中學、”“做中學”以幼兒自由發(fā)現、自主探索為活動核心,基本做到孩子在前,教師在后;嘗試在前,指導在后;操作在前,結論在后。
20、中班科學公開課教案《有趣的蝌蚪》含反思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有趣的蝌蚪
活動目標:
1、能通過仔細觀察,獲取有關蝌蚪的一些趣事,并大方地講述出來。
2、對能說說自己看到的有關蝌蚪的一些趣事。
3、激發(fā)幼兒樂于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4、能大膽進行實踐活動,并用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見。
活動準備:
電腦一臺,放大鏡、觀察記錄本、蝌蚪若干
設計思路:
中班幼兒隨著年齡的增長,對周圍環(huán)境都非常感興趣,他們總是不停地看、聽、摸、動。尤其是對生活周圍的小動物,有著強烈地吸引力。四月,春天來了,小蝌蚪成了幼兒的新朋友,但到底小蝌蚪長得是怎么樣的,它是怎么樣奇跡般地變成了小青蛙的?游來游去在干什么?孩子很想弄個明白,通過“有趣的蝌蚪”這個活動,使孩子們的好奇心得到了滿足。在觀察、思考、討論小蝌蚪的過程中,加深了對小蝌蚪的認識,也增進了對小動物的喜愛之情,觀察、講述等多方面能力也有所提高。
在這個活動中,教師結合《綱要》精神,更加注重調動幼兒自己學習的能力,注重幼兒對蝌蚪觀察、了解的過程,重視孩子自己提出一些問題,通過觀察、思考、討論,再來解決問題。同時,積極接納幼兒的觀點,運用激發(fā)、引導、鼓勵的方法,使幼兒的思維更活躍,學習積極性更高。
多媒體教學聲形并茂,生動形象,色彩鮮明,在此活動中通過運用能直觀形象生動地將蝌蚪變成青蛙的全過程展示出來,將抽象變?yōu)樯鷦?,將靜態(tài)變?yōu)閯討B(tài),使幼兒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從而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
活動過程:
一、激發(fā)興趣,引出主題1、老師:春天來了,池塘里又多了誰?(小蝌蚪)你們認識小蝌蚪嗎?它長著什么樣?幼兒可能答:小蝌蚪長著一個黑黑的大腦袋,后面拖一條長長的尾巴。
二、通過觀察、記錄,認識蝌蚪
1、教師問:你們想不想仔細地看一看小蝌蚪?提供每人一只放大鏡,一本記錄本,讓幼兒先觀察小蝌蚪的不同動態(tài),再把他們的樣子畫下來。評析:鼓勵幼兒專注地觀察,找出小蝌蚪幾種不同的動作,用自己的方式記錄下來。
2、組織幼兒充分交流自己的觀察結果,可介紹自己的記錄方式和記錄結果。
三、設置疑問,了解生長過程
1、老師:你們知道小蝌蚪長大了變成了誰?幼兒可能答:有的變成了青蛙,有的變成了蛤蟆。
2、老師追問:你們知道蝌蚪是怎么變成青蛙的?評析:這里讓幼兒大膽設想,創(chuàng)造性地表述小蝌蚪的成長過程。
3、播放青蛙生長過程資料??赐旰笞層變涸賮碚f說小蝌蚪----青蛙的過程。老師重點問:小蝌蚪在變成青蛙前腿是怎么變的?尾巴又有什么變化呢?幼兒可能答:先長后腿,再長前腿,尾巴越縮越短,腿越長越長,還有腳趾呢。
四、動手操作,再現奇妙的生長過程
集體制作蝌蚪—青蛙的生長圖評析:通過動作制作再次加深對蝌蚪生長過程中幾個重要環(huán)節(jié)的印象。
五、延伸活動:欣賞故事《小蝌蚪找媽媽》,在語言活動中可安排讓幼兒續(xù)編故事。
教學反思:
在整個活動中利用幼兒的好奇心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并且達到了預期目標,效果非常好,甚至超過了預期效果。整個活動既讓幼兒體驗了實驗成功時的快樂、增強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護環(huán)境的必要性,同時也培養(yǎng)了幼兒的觀察力及動手操作的能力,這個活動在中班開展是非常有意義和有必要的。
21、中班語言活動教案反思《蜜蜂與馬蜂》
活動目標:
1.欣賞故事,理解故事內容。
2.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明白與人合作才能解決問題。
3.通過語言表達和動作相結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能仔細傾聽故事,理解主要的故事情節(jié)。
5.領會故事蘊含的寓意和哲理。
活動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欣賞故事,理解故事內容。
活動難點: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明白與人合作才能解決問題。
活動準備:
繪本、PPT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1.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們帶來了一個精彩的故事,我們一起來聽一聽吧!
2.簡單介紹關于蜜蜂與馬蜂的知識。
二、欣賞故事
1.出示繪本PPT,讓幼兒欣賞。
2.講述故事,理解故事內容。
三、幼兒討論,分享自己的想法
1.教師:馬蜂和蜜蜂本來是天敵,它們是怎樣合作互相幫助的?<.本文來源:快思教案.網>你從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2.幼兒之間相互分享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和感悟。
四、師幼共同講故事
五、活動延伸
在爸爸媽媽的幫助下,了解更多關于蜜蜂和馬蜂的知識,懂得保護自己。
活動反思:
活動中,孩子們在表達時不會自覺地用完整的語言回答問題,但分組討論時,孩子們的情緒已經開始激動了,在還沒聽清楚我交代的要求就開始討論,我有些操之過急,就急切的轉換到下一個環(huán)節(jié),這也是我沒有考慮周全,不能只看到那些能力強的孩子,而要顧全大局。
22、中班科學游戲教案及反思《光斑》
【活動設計】
一次,我隨手將一面鏡子放在窗前的桌上,從窗外透過的陽光照在鏡子上,在天花板上形成了一個光斑,這引起了孩子的興趣,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為了讓孩子們對光的反射現象有個初步了解,同時順應孩子的興趣,挖掘幼兒興趣點中的教育價值,于是組織了一次探索光斑的活動。
【活動目標】
1、積極主動地探索光斑的形成,初步了解光的反射現象,能將反光的物體歸類并概括,知道亮度強的,照人明顯的物體,其光斑的亮度也強。
2、能用語言表述自己的探索過程和發(fā)現,體驗探索的樂趣。
3、在探索中發(fā)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4、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培養(yǎng)幼兒對科學現象進行探索的興趣。
【活動準備】
1、每人一面平面鏡
2、準備若干可以反光的和不可以反光的物品擺放在活動室周圍,如:不銹鋼拉鏈、調羹、茶杯、臉盆、光盤、手表等其他各種表面光亮的金屬或玻璃物品。
3、本活動應在晴朗的天氣下進行,室內有戶外射進來的陽光。
4、區(qū)域中提供:各種電筒和臺燈。
【活動過程】
(一)幼兒自由探索——光斑是怎么來的?
1、師:小朋友!你的桌上有什么?(鏡子),那今天我們就用鏡子到外面去做一做游戲,看一看,你能發(fā)現什么?
2、幼兒拿鏡子到外面自由探索。
3、組織幼兒交流:
師:你們用鏡子做游戲時,發(fā)現了什么?
幼1:我用鏡子一照,發(fā)現了亮亮的東西跑到墻上去了。
師:是嗎?哪些小朋友發(fā)現了這個現象?(幼兒全部舉手)
師:那這個亮亮的東西是什么?(光斑)
幼2:我還發(fā)現我晃動鏡子,光斑也會動。
師:那光斑是怎么樣形成的呢?
幼3:鏡子將光照到墻上去了……
師:說得有道理,鏡子將光反射在墻壁上就會產生光斑。那是不是在外面的任何地方都會形成光斑呢?
幼4:不是的,我剛才在走廊上就沒有發(fā)現。
師:這是為什么呢?
幼4:因為走廓上沒有陽光。
師:觀察真仔細!
(二)引導探索——哪些東西能形成光斑?
1、引發(fā)幼兒回憶、講述已有經驗。
師:請你們想一想,除了鏡子,還有沒有什么東西也可以象鏡子一樣在太陽光下一照就形成光斑呢?
幼1:我發(fā)現光碟可以的……
幼2:我看見我家爸爸的表可以的……
幼3:我送點心盆時,發(fā)現點心盆也可以……
2、幼兒尋找可以反光的物體。
A:師:小朋友!你們看,我們周圍有許多東西,你們去玩一玩,看一看哪些東西也能形成光斑?
B:幼兒探索,教師觀察和指導。
3、組織幼兒交流
師:你們找到了哪些?
幼:有自行車鈴、光盤、茶杯……
師:為什么這些東西能夠在太陽光下一照就會在墻上形成光斑呢?他們有什么秘密呢?
幼:它們都是亮亮的,都能照見人的……
(三)幼兒再次探索——這些光斑有什么不同?
1、師:小朋友!你們再去玩一玩鏡子和剛才小朋友找出來的東西,你們還會發(fā)現什么呢?
2、幼兒再次去探索,教師引導。
3、組織幼兒交流
師:你們發(fā)現了什么?
幼1:我發(fā)現鏡子的光斑很亮……
幼2:我發(fā)現光碟上的字也跑到墻上去了……
幼3:我發(fā)現小小的東西照出的光斑也小……
幼4:我發(fā)現茶杯、臉盆的光斑是一圈一圈的……
(四)延伸探索——還有哪些光源也能使鏡子形成光斑?
1、師:小朋友!你們看這是什么?
幼:手電筒
師:那手電筒照在鏡子上是不是也會有光斑呢?(幼兒猜測)
師:這里有手電筒和臺燈,你們去試一試吧!
2、幼兒探索和交流。
活動反思:
材料是激發(fā)和維持幼兒探索興趣的最好誘因。因此,我在活動中為幼兒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材料,并以活動的材料為載體,使孩子在與材料的不斷互動中層層深入探索。在探索中,他們獲得了滿足,體驗了探索的樂趣。同時在活動中我能夠有機滲透安全教育,當發(fā)現有個別幼兒故意將光反射到其他幼兒的臉上時,我能及時制止并有機進行安全教育。
活動評價: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教育家布魯納認為: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本次活動內容源于幼兒的興趣,因此幼兒在活動中探索的主動性、積極性很高。為了更好地引導幼兒探索,教師緊扣目標設計了四個不同層次的探索,步步深入,有機引導,并在活動中注意創(chuàng)設寬松的環(huán)境,鼓勵幼兒動手動腦、大膽表達探索的情況。
23、中班科學活動教案反思《水不見了》
活動目標:
1、讓幼兒通過動手操作發(fā)現生活中有些東西是容易吸水的。
2、激發(fā)幼兒的探究興趣,使幼兒樂于在活動中動手操作。
3、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養(yǎng)探索自然的興趣。
活動準備:
1、教師經驗準備:
了解生活中有哪些東西容易吸水,了解幼兒對物品吸水性的理解。
2、幼兒經驗準備:
感知水的流動性,在生活活動中引導幼兒認識一些操作材料,會用杯子往小瓶口的瓶子里灌水,盡量不灑出來。
3、材料的準備:
每位幼兒一個八寶粥的瓶子里面裝上毛巾(蓋子上開一個小口,能灌水但不能看見里面有毛巾)和一個杯子;每組一盆水;海綿、布、積木、餐巾紙、乒乓球等材料若干。
每人一張記錄卡,一支鉛筆。
活動過程:
一)以變魔術的形式,引起幼兒興趣。
老師今天要給你們變個魔術,你們想看嗎?(想)
1、出示一個一杯水和一個空八寶粥瓶子,將杯子里的水倒進瓶子,請幼兒猜猜水還能倒回杯子嗎?(結果是將水倒了回來)
2、出示另一個八寶粥瓶子,請幼兒看看兩個瓶子是不是一樣?(是一樣的),再將一杯水倒進另一個瓶子里,請幼兒猜猜這一次還能倒回來嗎?(能)結果水倒不出來了,老師把水變不見了?
3、請幼兒猜猜水到哪里去了?
二)請幼兒自己變魔術,找出水不見了的原因。
1、教師為每個小朋友都準備了一個八寶粥瓶子和一個杯子,請幼兒象老師一樣變魔術,(做實驗)看看水是不是也會不見。
2、幼兒實驗后發(fā)現水真的變不見了,請幼兒把瓶蓋子打開找出原因。(原來里面有一條毛巾。)
3、比一比原來放進去的毛巾和現在的毛巾有什么不同。(一條是干的,一條是濕的)得出結論:水被干毛巾吸掉了,所以就倒不出來了。
4、請幼兒想想,生活中除了毛巾以外還有哪些東西容易吸水,可以幫我們來變魔術。
三)為幼兒提供一些材料,請幼兒再次實驗,驗證哪些材料吸水,哪些材料不吸水。每位幼兒選擇材料進行實驗。
四)交流實驗結果,以圖表的形式表現出來。請幼兒說出自己是用什么材料變的魔術,水變不見了沒有?
水變不見了用√表示,水沒有變不見用×表示。
五)請幼兒說說這些容易吸水物品有什么作用。
布吸水可以抹桌子、拖地;紙吸水可以擦汗、擦鼻涕;毛巾吸水可以洗臉等等。
活動延伸
在活動區(qū)中為幼兒提供更多的材料,引導幼兒探索還有哪些東西容易吸水。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緊緊貫徹《綱要》精神,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幼兒的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新穎、有趣。幼兒從以往“教師示范,幼兒學樣”的舊教學模式中擺脫了出來,真正成為科學活動的主人。我為幼兒提供了多種材料,幼兒進行了兩次主動探索嘗試活動,認識了物體的吸水性,有的東西能把水吸掉。在活動中我沒有進行一手包辦,而是強調讓幼兒直接操作材料,去觀察、去發(fā)現、去思考,滿足了幼兒的好奇、探索、希望嘗試的欲望,充分調動了他們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培養(yǎng)了幼兒動手能力,發(fā)展了幼兒直觀思維能力?!?.快思.教案網!同時在活動中師生感情融洽,幼兒專注投入,為幼兒積極參與活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又由于我對每個幼兒的嘗試活動都給予肯定、鼓勵,使幼兒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在這一活動中,我得到很多啟示:
一、在日常生活中,老師要善于觀察,善于捕捉教育契機,從孩子感興趣的事情著手,設計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活動。
二、幼兒嘗試精神的潛能是存在的,在設計活動時,應考慮到幼兒創(chuàng)造思維的發(fā)展,這樣孩子們就能得到充分發(fā)揚創(chuàng)新精神,鍛煉實踐能力。
三、嘗試操作提高了幼兒的各種能力,既為幼兒間的互動提供了機會,又使幼兒的主動活動得到了充分體現,鍛煉了幼兒的語言能力,理解了溶解的含義,培養(yǎng)幼兒創(chuàng)造性思維。
24、中班科學優(yōu)秀教案《有趣的顏色》含反思
一、活動目標:
讓幼兒認識三原色,嘗試調配顏色,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二、活動準備:
紅、黃、藍三種顏料的溶液,塑料杯,油畫筆,水,各色調好的顏色。
三、活動過程:
教師事先用黃和藍,紅和黃,紅和藍各調配了四種顏色,然后裝在小玻璃瓶子里,擺好,引起幼兒的注意。當幼兒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這些小瓶子上的時候,教師要抓住機會,引導幼兒,調動起幼兒的求知的積極性,然后把幼兒的主動地位保持住,我看到所有的孩子都注意我擺在桌子上的小瓶,有的竊竊私語,有的伸長了脖子看著那些小瓶。于是,我就抓住這個機會問他們:“這些瓶子里的顏色,漂亮嗎?”"教.案來自:快思教案網"孩子們看著我,齊聲回答:“漂亮,真漂亮?”有的孩子問:“老師,這些瓶子怎么那么好看呀?”我說:“因為里面有好看的顏色呀?!薄澳敲蠢蠋?,這些顏色怎么來的呀?”我說:“你們看,”我拿起紅、黃、藍三個小瓶子,“剩下的顏色,所有老師桌子上的顏色都是用它們三個變出來的?!薄袄蠋煟窃趺醋冄?”我拿出一個塑料杯,“注意看,看老師怎樣變魔術呀!”我先往杯里倒了一些黃色,看了他們一眼,只見他們的眼睛一眨都不眨地盯著我,小嘴都張著,“看啊,看仔細了?!蔽夷闷鹚{色倒了一點兒,然后輕輕搖了搖塑料杯,“呀,變綠了,顏色變綠色了,老師真棒!”我笑著,拿起一個小瓶子,“看,這個瓶子里的綠色和杯子里的一樣嗎?”“一樣。”“那老師是怎么變的呢?”“先加黃色,加上藍色?!薄澳亲兂墒裁搭伾四?”“綠色?!蔽矣帜闷鹚{色,繼續(xù)往杯子里倒,“現在什么顏色?”“深綠色?!蔽依^續(xù)倒藍色,“那么現在又變成什么顏色了?”“有點藍,有點綠”,“那叫藍綠色”,我教了他們顏色的名字。然后我又用黃和紅,紅和藍調了橙黃、橙紅、紫紅,紫藍等顏色,幼兒觀察得特別仔細,回答得也很好,只是對調出的顏色名稱還不了解。
后來,我又請了幾個孩子嘗試調出他(她)自己喜歡的顏色,孩子很積極,爭著舉手,我就先請了三名幼兒上來調色,其他孩子幫助他們直到調出正確的顏色為止。
由于時間有限,這次活動不得不結束了,孩子們竟猶未盡。都不愿下課,于是我就把紅黃藍三種顏色放到觀察區(qū),準備了幾個干凈的塑料杯,告訴孩子們:“你們有時間,可以到觀察區(qū)隨便去調配色彩,但玩過要把桌子擦干凈,下課了?!焙⒆訉ξ艺f,“老師,這些顏色可真好玩呀!”
通過這次課,孩子認識到顏色之間的關系,知道了只要有了三元色,就可以調出好多種顏色,充分調動了幼兒探索的積極性,他們學會了觀察,仔細觀察。
教學反思:
本節(jié)活動讓幼兒深刻地感受到了色彩的美。讓幼兒在觀察、實驗中認識了幾種顏色,使用顏色,并在調色活動中充分地感受到顏色的豐富多變。色彩是直觀地,如果幼兒不能有意去感受,就會視而不見,因此本人讓幼兒在實驗活動中去體驗發(fā)現的樂趣,在調色活動中感受顏色的多變,大大地激發(fā)了幼兒對色彩的關注,同時讓幼兒觀察周圍的東西,讓幼兒對周圍的色彩產生了興趣,就能主動去認識各種顏色,在配色活動中,也讓幼兒對科學的現象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通過自己動手操作調色、配色,幼兒興趣濃,而且大大激發(fā)了他們探索的欲望。但是在給幼兒操作調色的活動時,我沒能充分地引導和組織幼兒探討活動中遇到的各種現象,使得幼兒的興趣停留在操作上,沒能達到進一步探索的愿望。
25、中班科學活動教案反思《精靈舞會》
活動目標:
1.了解塑料制品與纖維布通過摩擦后能產生有趣的靜電現象。
2.初步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知道如何有效預防靜電。
3.大膽猜測,善于發(fā)現,喜歡科學探索活動。
4.發(fā)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
5.激發(fā)幼兒樂于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準備:
1.ppt課件,巫師服
2.操作材料(塑料管,鉛筆,玻璃管,塑料球等)
3.音樂(舒緩安靜音樂和藍精靈音樂,哭泣音樂及格格巫出場音樂)
4.記錄單(幼兒記錄單,教師整體記錄單)勾線筆
活動過程:
1.導入: 音樂藍精靈——精靈跳舞
師:天氣真好,美麗的森林里,一群藍精靈正在歡快的跳著舞!(師開始配樂操作“在那山的那邊海的那邊。。?!?
師:小朋友們請你來猜一猜,是什么神奇的力量讓可愛的藍精靈在桌子上跳起舞了呢?
2.實驗過程:
幼:是手里的那個吸管。
師:可是老師手里只不過是個普通的吸管而已,為什么它就能夠讓精靈們跳舞呢?
幼:有膠水,吸鐵石。。。
師請幼兒猜一猜,摸一摸,看一看,試一試。
師:那你來,摸摸看(拿著試一試!)
師:小朋友們睜大眼睛,再仔細的看一看老師是怎么讓精靈們跳舞的。
師配樂第二次操作(突出摩擦的動作)
師:你們看到了什么?
幼:剛才老師在衣服上摩擦了!
師:哦那你來試一試,看看在你的衣服上充分摩擦后,這個吸管能不能夠變成神奇魔法棒!(請小朋友來試一試)
師:那除了在衣服上摩擦可以產生魔法,在我們身上的其它部位摩擦能不能讓小吸管同樣也產生魔法呢?
大家猜想?
師:你覺得在哪個部位摩擦可能會產生魔法?
師:低頭,椅子下老師為你們準備了吸管,大家快來試一試吧!試完以后請大家把吸管暫時放到這個盒子里,然后坐回到小椅子上,告訴老師你的發(fā)現,開始嘗試吧!
師:好,請把吸管送回家,坐回小椅子上,來告訴老師,剛才你們拿著吸管在哪里摩擦產生了魔法?(請小朋友上臺來拿著老師的吸管進行操作演示)
教師總結:原來啊,吸管和我們的衣服,褲子,頭發(fā)充分摩擦后,就會產生神奇的能量,它叫做靜電,有了靜電的吸管就可以變身為神奇魔法棒,來帶著藍精靈跳舞。
師:孩子們你們真的很善于發(fā)現,現在讓我們和藍精靈們一起跳舞吧。
打開音樂(格格巫出現的音樂)
格格巫:阿拉卡砸,哼哼,你們休想,我是不會讓你們開心的,哈哈哈哈。(拿走了魔法棒)
師:哦,天哪!孩子們沒了魔法棒精靈們就再也不能跳舞了,看藍精靈坐在地上傷心的哭了起來,這可怎么辦啊?
幼:我們來幫助他。。
師:怎么幫助呢?咱們開動腦筋想一想還有什么材料可以替代魔法棒吧?
幼:再找點吸管,梳子。。。
師:孩子們,你們真熱心,想法也很好,看!這里有一些纖維布和各類材料,小眼睛仔細觀察,如果纖維布和哪種材料摩擦后產生了靜電魔法,就請你拿著記錄單,在相應圖片的下方格子里打上對號,如果很遺憾,沒有靜電魔法產生,我們就在圖片下面的方框里打上差號。
師:好的,現在請大家拿好纖維布,到后面去找到可以替代魔法棒的材料吧,大家要充分摩擦,認真操作,一一記錄。
師:操作完成的小朋友,可以帶著你的記錄單回到座位上安靜的等候一會,最后操作完成的孩子請記得把材料送回到盤子家哦!
師:哇,從記錄單上我就能夠看出來,大家發(fā)現了很多可以替帶魔法棒的材料,我們一個一個來看一看。
師:首先牙刷,什么材質的呢?好,我們打的都是對號,說明它和纖維布摩擦后能產生靜電能量,是不是這樣呢,來試一試好吧。
師:嗯,經過試驗,我們發(fā)現塑料牙刷它真的可以替代魔法棒。
師依次驗證記錄單的結果,突出強調材料的材質并把最終實驗結果記錄在大記錄單上,
師總結:好,一起來看,經過纖維布摩擦后能夠產生靜電的這些材料有什么?
師: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什么做成的呢?
師:沒錯,所有的塑料制品和纖維布摩擦后都可以產生靜電!
師:你們還知道有什么東西是塑料制作而成的嗎?
幼:塑料玩具,塑料杯子,塑料盆。。。
師:說得真好!大家真的好厲害,幫著藍精靈找到了能替代魔法棒的材料,快把好消息告訴藍精靈吧。
幼:藍精靈你別哭,我們幫你找到了新的魔法棒。
藍精靈:哦,太好了,謝謝大家,你們愿意一起跳舞嗎?
幼:愿意!
師:好,那這次我們一定要拿好材料,千萬別被格格巫搶跑了。
音樂響起,拿著操作材料開始跳舞。
師:和精靈們跳了一會舞,也累了,把魔法棒送回家,我們坐回椅子上休息會吧,我們手中普通的材料經過摩擦之所以能夠變身為魔法棒是因為摩擦后會出現一種叫什么的能量啊?
幼:靜電的能量。
師:對,那生活中你遇到過靜電現象嗎?
幼兒討論。
師:播放PPT
師:遇到靜電,感覺怎么樣?
幼:疼,煩惱。
師:那我們用什么方法可以防止靜電呢?
師:在屋里的時候我們要盡量保持空氣濕潤,天氣干燥的時候要注意擦涂補水霜,(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網)接觸可能帶靜電的物品時我們還可以雙手先摸一下墻壁,這些都可以有效的幫我們預防靜電。
師: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不光塑料和纖維布摩擦會產生靜電,還有一些其他材質的物品相互摩擦后也會產生靜電哦。
3.結束
師:和藍精靈說再見吧,咱們再去外面找找看還有什么材料,在一起摩擦后會產生神奇的魔法,好嗎?
(音樂藍精靈)老師帶著幼兒離場。
活動反思:
1.設計活動時不光要自己反復說,更要注意去試課,提前預知可能發(fā)生的情況。
2.當幼兒記錄能力不強時,可以選擇小組記錄的方式。
3.為幼兒提供的材料不宜過多,具有代表性,易操作最重要。
本次科學活動孩子發(fā)現了神奇的靜電現象,對科學有了很濃厚的探索興趣,但由于教師提供的材料有誤,導致有些幼兒記錄單記錄失誤,下次一定要注意試課,才能真正知道你提供的材料,你的設計是否真的適合孩子。
26、中班科學活動教案反思《送小動物回家》
活動目標:
1、能用5以內的序數詞從不同方向描述物體的順序和位置。
2、感受“序數”在生活中的作用,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3、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重、難點:
1. 能用序數詞“第幾”表達物體排列的順序和位置,了解序數的含義。
2. 理解序數的方向性。
活動準備:
小動物圖片15個,帶有箭頭和數字標記的動物圖案15個;課件;頒獎臺3個;
自制平房和樓房積木3套;
活動過程:
一、創(chuàng)設小動物運動會的游戲情境。初步感知學習5以內的序數。
1. 小動物排隊入場,觀察有哪些動物?有幾個小動物?
2. 出示向右的箭頭,提問:從左邊開始數,小老鼠排在第幾位?排在第三位的是誰?小狗排在第幾位?
3. 引導幼兒觀察,主動思考,在討論中讓幼兒初步理解序數的方向性。
這個標志(向左的箭頭)告訴我們什么?<來.源快思教.案網>從右向左數小狗排在第幾位?為什么會這樣?
小結:方向不同,小動物所處的順序就不同。
4. 鞏固練習誰能完整的給大家介紹一下:小馬排在第幾位?
二、通過觀察和描述跑步比賽的結果,進一步理解序數的意義。
1. 出示跑道,數一數一共有幾條跑道?
2. 借助課件,提高孩子們的積極性。小朋友做裁判,比賽開始。誰跑了第一名?第二名是誰?小老鼠跑了第幾名?誰能告訴大家跑在第4和第5名的分別是誰?小雞跑了第幾名?
三、頒獎儀式,鞏固對序數的認識。
四、送小動物回房間
1. 通過觀察和比較,與小伙伴一起借助圖紙合作,完成搭建,為下一個環(huán)節(jié)做準備。
2. 按照標志的指示,送小動物回房間,從不同方向找到動物排列的位置。
五、通過參與“開火車”的游戲,進一步感受序數在生活中的運用。
活動反思:
在游戲“送小動物回家”的環(huán)節(jié),孩子們的興趣點立刻又回來了,他們有一顆熱愛小動物的心,大部分寶貝輕松地把小動物送回了家里??茖W活動是非常有意思的教學內容,不僅考驗著班級幼兒的能力發(fā)展水平,也對代課教師有著過高的要求。值得深入的鉆研與研磨。
27、中班科學詳案教案《有趣的沙漏》含反思
設計意圖:
幼兒在玩電腦的時候注意到了那個計時的小沙漏,于是大家關注起計時的問題來,開始研究哪些東西可以用來計時,古代和現代的計時工具有什么不同,等等。由于時間概念比較抽象,運用沙漏這種古老的計時工具是幫助幼兒感知速度的快慢,理解時間概念的較好途徑。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比較、觀察、判斷探究沙漏速度與漏口多少的關系。
2.交流和分享探究的過程和結果。
活動準備:
1.用飲料瓶制作的沙漏、飲料瓶若干、鉆有不同漏洞的飲料瓶蓋。
2.細沙、漏斗。
3.幼兒每人一份記錄表、筆。
活動過程:
1.觀察沙漏,引起興趣。
2.制作沙漏
(1)幼兒講述制作沙漏的方法,"文.章出自屈a老師教.案網"教師根據幼兒講述示范操作。
(2)教師介紹不同材料,請幼兒自主選擇材料制作不同的沙漏,并把實驗結果記錄在實驗表上。
(3)幼兒操作,教師觀察了解幼兒的實驗情況,并給予幫助或指導。
3.交流實驗結果
(1)幼兒互相交流實驗結果。
(2)集體分享實驗結果,并講述實驗經驗。
通過交流,幼兒獲得漏口少則沙漏漏得慢,漏口多則沙漏漏得快的知識經驗。
4.引發(fā)新問題
沙漏中沙子的多少是否會影響沙漏的速度?
活動反思:
在這活動中可以看出孩子的積極投入、享受探究的過程,并樂于分享自己的探究結果。整個活動實現了“玩中學、”“做中學”以幼兒自由發(fā)現、自主探索為活動核心,基本做到孩子在前,教師在后;嘗試在前,指導在后;操作在前,結論在后。
28、中班科學活動教案《有趣的乒乓球》含反思
活動目標:
1、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fā)現的樂趣。
2、知道癟的乒乓球受熱恢復原狀的辦法。
3、培養(yǎng)幼兒善于發(fā)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
4、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若干乒乓球、空玻璃杯、熱水、吹風機、筷子。
活動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
認真觀察實驗。
活動難點:
理解癟的乒乓球重新變圓的辦法。
活動過程:
一、導入:引出乒乓球。
1、小朋友們玩過哪些球或見過那些球啊?(舉手回答)
2、老師給大家到來了很有趣的球,認識的小朋友就大聲喊出它的名字吧!
3、那么它跟小朋友們認識的籃球比怎么樣啊?有什么不同和一樣的地方啊?(利用比較了解乒乓球的大小、輕重)
4、可以找小朋友掂掂拍拍籃球在拍拍乒乓球。
5、小朋友們比較的非常好,那么如果老師給你一個乒乓球你想怎么玩啊?(師范給大家看)
二、實驗。
1、小朋友們玩的很高興,可是老師這里有一癟的乒乓球在哭泣說:"我不小心被踩癟了,誰能幫助我呢?"
2、小朋友們快動腦筋想一想有什么好辦法讓它變回原來的樣子呢?(小朋友說出自己的想法)
3、小朋友們真棒,積極動腦筋想問題。
4、老師也想了一個辦法我們一起來看看能不能幫助它呢?
5、看看老師準備了什么?(幼兒說出準備的材料)
6、那這些有什么用呢?老師要做什么呢?(引發(fā)幼兒興趣)
7、接下來我們要做一個小實驗,仔細看哦!
8、老師這里有一個空玻璃杯,把癟的乒乓球放進杯子里然后倒入開水,想想開水倒進去后會發(fā)生什么呢?乒乓球會不會在水底不出來了呢?哇!原來乒乓球浮在了水面上(過一小會)老師現在要用筷子取出乒乓球,小朋友們想想老師為什么不直接用手去拿呢?(引導幼兒說出里面是熱水,直接用手很危險,倒入開水環(huán)節(jié)也會涉及安全問題)
9、咦,乒乓球癟的地方怎么不見了呢?哪里去了呢?(引導幼兒說出癟的地方鼓起來了)乒乓球又變得圓圓的了
10、小朋友們想想為什么倒入開水后,乒乓球就變回原來的樣子了呢?(小朋友們猜想)
小結:乒乓球的肚子里都是空氣,癟的時候空氣被擠得壓在了一起,用開水燙,里面的空氣感覺很熱,肚子里的空氣開始膨漲就是越來越大,癟的地方就撐起來了,所以乒乓球又圓了
11、小朋友你們學會這個辦法了嗎?
活動延伸:
會跳舞的乒乓球。
1、乒乓球變圓了很開心,它說:"謝謝小朋友,我要給你們跳支舞"
2、乒乓球會跳舞好神奇啊!小朋友們想看嗎?
3、拿出吹風機,吹風機把乒乓球吹起來并在空中跳舞
4、乒乓球跳的好看嗎?(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網)我們來給它鼓鼓掌
5、小朋友們把會跳舞的乒乓球告訴給爸爸媽媽讓他們和你一起分享好不好?
小結:小朋友們今天的課《有趣的乒乓球》你們開心嗎?那我們以后多做一些有趣的小實驗好不好?今天的課就到這里讓我們跟客人老師說再見吧!
活動反思:
受熱膨脹是生活中常見的科學現象,但是幼兒年齡較小,可能見過卻不明白其原理甚至說不出原理的名稱,所以本節(jié)課真正的目標是體驗發(fā)現的樂趣。
中班幼兒的思維發(fā)展特點仍然是具體形象的,所以不要求幼兒說出乒乓球恢復原來樣子的復雜科學的原理,只需要知道用什么辦法就可以了,因此只是用簡單形象的語言講解乒乓球遇到開水是怎樣變圓的,整個過程多以提問猜想為主然后進行驗證,既激發(fā)幼兒的興趣引發(fā)好奇心又培育想象力發(fā)展,既然設計的是一節(jié)小實驗,就順便讓幼兒觀察欣賞和乒乓球有關的有趣實驗,因此設計了會跳舞的乒乓球,只是讓幼兒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充滿好奇心,由于時間等問題不可能讓幼兒一一操作,所以在幼兒離園時可以告訴家長回家和幼兒一起嘗試。
至于乒乓球可以進行有趣的制作可以作為一節(jié)美工課單獨去設計,讓幼兒了解并動手操作,因此本節(jié)課沒有涉及,實驗時會有一些變量存在,可能過程會和預想的不同,這一點要有所準備。
29、中班科學活動教案《有趣的轉動》含反思
活動目標:
1、在操作活動中,讓幼兒獲得物體轉動的經驗。
2、指導幼兒嘗試觀察記錄的方法,養(yǎng)成細致觀察的習慣。
活動準備:
塑料小陀螺、紙花片、長方形小積木、風車、球形插塑每組一份、記錄表每人一份
活動過程:
一、引起幼兒興趣
老師這兒有五種不同的物體,你們想知道是什么嗎?
這小陀螺會怎樣?
這幾種物體都會轉動嗎?
二、幼兒預測結果
請幼兒把你自己認為轉或不轉的想法記錄在表的第一行格子里。
請幼兒介紹自己是怎樣記錄的?
三、幼兒操作,驗證自己的做法是否正確,并及時進行記錄。
要求幼兒動腦筋仔細觀察它們是怎樣轉動的?
四、討論記錄結果
請幼兒告訴大家玩的結果與開始認為的一樣嗎?;.教.案來自:快思老.師教.案網;你又是如何記錄的?
五、找一找生活中常見的轉動物體。
六、再次探索物體轉動的現象。
請幼兒再玩一次,仔細觀察它們轉動時有什么不同?
活動延伸:
制作風車,玩風車。
活動反思:
新《綱要》強調:“科學教育應密切結合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因此,我以幼兒的科學教學為切入點,嘗試了通過生活化的幼兒科學教育。在活動設計和組織實施中,我也遵循了綱要中的多種原則。在本活動中,我以談話導入,調動了幼兒已有的經驗,激發(fā)了幼兒活動的興趣。通過提供多種幼兒身邊熟悉的操作材料進行操作、觀察、猜想、思考中體驗、獲取有關轉動的知識經驗。在交流中,我采取了自由交流、小組交流、集體交流的形式,讓幼兒去探索發(fā)現。但在交流時,我對幼兒的問題太單一,只是問問孩子是怎么把物體轉起來的,忽視了物體轉動時的有趣現象,沒有作很仔細的觀察。
30、中班科學優(yōu)秀教案《有趣的飛盤》含反思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探索飛“飛盤”的不同方法,以及探索不同形狀的飛盤與距離遠近的關系。
2、培養(yǎng)幼兒勤于探索、樂于發(fā)現的科學精神,激發(fā)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重難點:
探索最佳飛飛盤的方法、不同形狀的飛盤與距離遠近的關系
活動準備:
三角形、圓形、長方形飛盤各8個、裝飾好的飛盤3個、黑板、活動場地安排
活動過程:
一、玩飛盤
1、 出示3種形狀的飛盤,鼓勵孩子自由玩
2、 小結玩的多種方法,引出方法――飛飛盤
二、探索飛的方法
1、 同種形狀兩兩結對飛飛盤,比一比誰飛的遠
2、 小結飛飛盤的多種方法
三、探索誰飛的遠
1、 3人一組(三角形、圓形、長方形)用科學的方法飛飛盤,比一比誰飛的最遠
2、 集中交流:哪個飛盤飛的最遠,為什么?
3、 小結:圓形飛盤在飛的時候轉的很快,空氣寶寶推它的力量就很小,飛的也就遠了。;.教.案來自:快思老.師教.案網;長方形、三角形飛盤在飛的時候轉的比較慢,空氣寶寶推它的力量就比較大,所以就飛的近了
四、活動延伸
看老師的飛盤漂亮嗎?請你們也給飛盤打扮一下,再來玩玩。
活動反思:
在活動中讓幼兒自主自由玩飛盤,探索飛盤的玩法的多樣性,然后進行交流,分享好的有趣的玩法,然后教師對幼兒的玩法進行梳理,并且提供場地讓幼兒進一步探索玩法?;顒又心茏プ∮變旱呐d趣點,從幼兒的興趣出發(fā),能做到有的放矢,讓幼兒成為學習的主人,讓老師作為引導者和傾聽者的身份,真正做到玩中學、學中玩,會對教學效率的提高有和那幫助。教育不斷在更新發(fā)展,也正是因為一次次的總結經驗,我們才能在其中得到培養(yǎng),慢慢成長。
31、中班科學優(yōu)秀教案反思《有趣的三腳架》
一、活動背景
"三腳架"在人們的生活中運用得非常廣泛,但是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關注得比較少,有時候就算見到了也不一定會注意它、探究它。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看到孩子們在玩彩棒的時候無意中把很多根彩棒直立著靠在一起竟沒有倒下,孩子們對此很驚奇,于是我就產生了設計科學活動"有趣的三腳架"的想法。試圖通過活動引導幼兒在游戲中發(fā)現科學,產生探究興趣,并能進一步關注生活中的科學現象,知道生活中處處有科學。
二、活動目標
1.用彩棒操作撐起橡皮泥,探究"三腳架"結構特點和穩(wěn)定的特性。
2.在制作"三腳架"的過程中發(fā)現并樂意解決問題。
3.養(yǎng)成敢想敢做、勤學、樂學的良好素質。
4.樂于探索、交流與分享。
活動重點
用彩棒操作撐起橡皮泥,探究"三腳架"結構特點和穩(wěn)定的特性
活動難點
在制作"三腳架"的過程中發(fā)現并樂意解決問題
三、活動準備
彩棒若干,橡皮泥若干(分成與幼兒人數相等的小團),關于三腳架的照片、多媒體設備,乒乓球(與幼兒人數相等),有關材料(筷子、游戲棒、吸管、牛皮筋、茅根等)
四、活動過程
(一)引入課題
T:"老師帶來了兩樣東西,是什么?"(揭示材料)
T:"這是彩棒和橡皮泥,今天我們要用這兩樣材料來玩一個好玩的游戲。" 【介紹操作材料引入課題,激發(fā)幼兒的操作興趣】
(二)探索將彩棒撐起橡皮泥,發(fā)現"三腳架"穩(wěn)定的特性
1.第一次嘗試,探索用彩棒撐起橡皮泥
T:"請大家用彩棒把橡皮泥撐起來,穩(wěn)穩(wěn)地放在桌上。大家來試試看。"(放音樂、幼兒操作)【簡練明確地提出操作要求】
T:"你們成功了嗎?誰來介紹一下?"(幼兒回答)
T:"你用了幾根彩棒?你是怎么把橡皮泥撐起來的?""彩棒撐起來的時候是不是都是并在一起的?.來源快思老師教案網;是怎么撐起來的?" 【教師指引幼兒具體、明確地說出彩棒如何撐起橡皮泥,讓幼兒初步獲得"三腳架"的結構經驗】
T:"請你在相應的數字下面打鉤記錄一下,表示用了*根小棒撐起了橡皮泥。" 【學習簡單記錄】
T:小結:"剛才小朋友有的用了4根彩棒、有的用了5根彩棒,他們都成功了,真棒!" 【操作-討論-小結,幼兒在豐富第一次探索經驗的同時,獲得成功體驗】
2.第二次嘗試,探索用最少的彩棒撐起橡皮泥
T:"大家愿不愿意接受挑戰(zhàn)?請大家用最少的彩棒把橡皮泥撐起來。"(幼兒再次操作)【循序漸進地提出第二次操作要求,關注提問的層次性】
T:"你們都成功了嗎?誰來介紹一下,你用了幾根彩棒?"
T:"你是怎么插的?上面是怎樣的?下面是怎樣的?"
T:"有沒有和上面數量不一樣的?""你用了幾根彩棒?"
T:"現在最少用幾根彩棒能把橡皮泥撐起來?兩根能撐起來嗎?為什么?有個小朋友她試了兩根彩棒撐起橡皮泥的,我們來問問她。""恩,原來兩根彩棒撐的時候不穩(wěn)。" "一根彩棒能撐起來嗎?"【第二次操作-討論-小結,幼兒獲得更多操作經驗,不同能力的幼兒在原有基礎上獲得認識的發(fā)展】
3.第三次嘗試,探究三腳架的結構特點和穩(wěn)定特性
T:"有的小朋友沒有試過三根彩棒撐起橡皮泥,現在請大家都一起來試一試,用三根彩棒把橡皮泥撐起來。"(幼兒再次操作)【通過操作努力讓所有幼兒都獲得三腳架的有關經驗】
T:"我們發(fā)現最少用三根彩棒能把橡皮泥穩(wěn)穩(wěn)地撐起來,象這樣圍繞一個中心點,把彩棒下面分分開,讓彩棒下面圍成一個三角形,這種架子就叫三腳架。"
【教師在幼兒三次操作獲得三腳架的有關經驗后,揭示出三腳架的概念,易于被幼兒理解和接受】
(三)了解生活
T:"生活中有很多的三腳架,你知道嗎?""我們來看一看"。(播放照片)
T:小結:"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的三腳架,它們能把東西并穩(wěn)穩(wěn)地撐住,給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方便。"【教師在幫助幼兒擴展生活經驗的同時,向孩子揭示了游戲到生活是密切聯系的,生活中處處有科學】
(四)活動延伸
T:"老師也做了一個三腳架,是用什么做的?你們能做嗎?這里有很多材料,我把它放在區(qū)域里,小朋友在區(qū)域游戲中可以去玩一玩,做一個漂亮的三腳架。"【鼓勵幼兒在區(qū)域游戲時運用生活中的常見材料制作三腳架,進一步培養(yǎng)幼兒的操作能力,使科學活動生活化,同時也體現游戲回歸生活的理念】
設計反思
《綱要》指出:幼兒園"要盡量創(chuàng)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fā)現的樂趣。"本活動充分體現了教師對這一要求的理解。在整個活動中,幼兒的自主操作貫穿始終,教師在活動中無論是對操作結果的總結還是對記錄過程的提示,都充分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為孩子創(chuàng)設了更多探索思考的空間,讓孩子做活動的主人,從而真正成為了孩子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領者。幼兒在操作過程中,既體驗到了探索的樂趣,也掌握了相關的知識和探索方法,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中班的孩子都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操作、記錄的能力,這些能力需要在各種活動中不斷加以練習才會得以提高。科學活動是培養(yǎng)幼兒操作能力、學會記錄的重要途徑。從幼兒科學活動的目標來說,培養(yǎng)孩子正確的科學態(tài)度和方法無疑最重要的。因此,我在"有趣的三腳架"這一活動中根據幼兒的發(fā)展水平,設計了三次操作活動,通過幼兒三次不同層次的操作,建構了關于"三腳架"的經驗,發(fā)展了探索能力。通過了解"三腳架"在生活中的運用,完成了游戲經驗到生活科學的過渡,知道生活中的科學無處不在,從而有效地培養(yǎng)幼兒的科學探究興趣和探究態(tài)度。
幼兒在表述操作過程時,要講清三腳架是如何架起來的有點困難,因此我在引導幼兒討論時分成幾步引導,讓幼兒從完整到局部地說清楚操作經過,揭示科學道理。每次探究,都是以"操作-討論-小結"的順序開展,對幼兒的操作要求逐步提高,使整個活動發(fā)展呈螺旋式上升狀態(tài),從而較好地達成教學目標。
32、中班科學公開課教案《有趣的彩棒》含反思
活動目標:
1、探索不在一條支線上的三根彩棒穩(wěn)定站立的現象,初步感知三角架的原理。
2、了解三角架現象在生活中的運用。
3、遵守社會行為規(guī)則,不做“禁止”的事。
4、發(fā)展幼兒的觀察、分析能力、動手能力。
活動準備:
彩棒若干、皮筋若干條、水彩筆、白紙。
活動過程:
一、自由玩棒指導:請小朋友想辦法讓彩棒站起來。(可以用小皮筋幫忙)師:小朋友們,今天陳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些東西,我們來看一看都有什么呀?(彩棒線皮筋)那你們想喝彩幫做游戲嗎?我們現在就來和彩棒做游戲,請你們動腦筋想一想,怎樣才能讓彩棒自己站起來?"屈;老師.教,案網出處"你可以請托盤里的皮筋和線來幫忙。趕快來試一試玩一玩吧。(幼兒操作,教師巡視)都站起來了嗎?站起來的小朋友請停下來,你的彩棒是怎樣站起來的?那小朋友請你看看別人的再看看自己的,你們的彩棒一樣嗎?哪里不一樣?(引導幼兒發(fā)現有的彩棒下面分開了,有的沒有分開。)彩棒下面分開一些,就會站得更穩(wěn)些。那小朋友趕快調整一下,讓你的彩棒站的更穩(wěn)些。站穩(wěn)了嗎?剛才小朋友固定彩棒的時候,我發(fā)現你們有的使用的是線,有的用的是皮筋,用線的時候需要繞兩圈,再系上才可以,用皮筋的時候直接套上就可以了,那你們覺的用哪個回更方便些呢?那我們接下來做游戲的時候就用皮筋吧。
二、嘗試用三根彩棒進行操作。
指導:能不能用最少的彩棒讓它站起來。
師:現在請小朋友包彩棒拿在手里數一數你用了幾根彩棒?有沒有不一樣的了?剛才小朋友們有用7根的,8根的……..那我們能不能用更少的彩棒讓它站起來?我們來比一比,看誰用的彩棒又少,并且站的又穩(wěn)。小朋友們趕快來試一試吧。
1幼兒嘗試操作,教師觀察幼兒的操作情況。
2展示自己的操作結果,觀察比較影響三角架穩(wěn)定性的因素。
提問:站穩(wěn)了么?你們都用了幾根?啊,原來用3根就可以站起來啊,那小朋友趕快來試一試用3根站起來,站起來了嗎?站穩(wěn)了請小朋友停下來,請小朋友看看這兩個彩棒,它們皮筋的位置一樣嗎?怎么不一樣?那他們下面分開的一樣嗎?怎么不一樣?小朋友的眼睛真亮,觀察的真仔細,(老師順手做一個彩棒)那現在請你們拿著彩棒跟我到這邊來玩一玩吧。
3教師出示一條直線,讓幼兒嘗試讓彩棒在直線上分開站立。
師:都站好了嗎?站好了再稍微往后面退一下,接下來我們來完一個游戲,怎么玩呢?小朋友仔細聽:請小朋友把你的彩棒下面分開,讓三根彩棒同時都站在一條直線上,試試看,看能不能站穩(wěn)。聽明白了嗎?好,現在請小朋友們試一試吧。(幼兒操作)能站穩(wěn)嗎?三根彩棒上面固定,下面分開在一條直線上是站不穩(wěn)的。
4用:"連線游戲"初步感知三角架概念。
師:小朋友拿著你的彩棒回到位置上吧,托盤里有什么?(紙筆)我們現在來玩一個點一點連一連的游戲,怎么玩呢?小朋友們仔細聽?請你取一張紙放在桌子上,讓彩棒站在紙上,用筆點出他的位置,然后把彩棒合上放進托盤里,再用直線將點連起來,聽明白了嗎?那小朋友來玩一玩吧。畫好的小朋友把你的紙給陳老師,我給你貼到黑板上。我發(fā)現了一個秘密,小朋友看看是什么秘密呢?小朋友看你們畫的都是什么圖形啊?(三角形)請小朋友看看你自己的三角形再看看別人的三角形,你們的一樣嗎?哪里不一樣?(大小形狀)小朋友們觀察的很仔細,說的也非常的好,像這樣三根彩棒上面固定,下面分開,彩棒所在的位置連起來是一個三角形,它還有一個名字叫三腳架。
三感受生活中的三角架現象。
師:那小朋友在我們生活當中你們見過像這樣的三角架嗎?三腳架在我們生活中的許多地方都會用到,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放課件)教師講解。三腳架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方便,使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那我們就把它介紹給別的小朋友認識好嗎?結束。
教學反思:
引領幼兒再次深入地進行探索,給幼兒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間。整個活動,給予幼兒較寬松的氛圍,教師只是充當了活動中的支持者,鼓勵者,合作者,引導者,用心傾聽幼兒的表述,并及時的梳理與小結。
33、中班科學詳案教案《有趣的沙錘》含反思
設計思路
孩子對自然界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對好玩的沙子更是有著濃厚的興趣,每次玩沙總是樂此不疲,于是我便抓住了幼兒感興趣的課題設計并組織了此次活動——有趣的沙錘。同時,我班孩子對節(jié)奏樂很感興趣,于是,我將認識沙的教學與自制樂器有機地融合在一起,讓幼兒在沙地里自由探索,自主操作,使整個活動體現出玩中學,學中樂的氛圍。
活動目標
1.嘗試用不同的容器裝不同的沙子制作沙錘,在做做玩玩中了解沙有干濕、粗細的區(qū)別。
2.在裝沙子的過程中培養(yǎng)幼兒分工明確,團結協作的精神。
活動重難點
活動難點:往瓶口裝沙子時遇到困難,幼兒知道使用工具解決問題
活動重點:沙子干濕、粗細的不同,作出的沙錘聲音也會不同
活動準備
1.塑料瓶、玻璃瓶、廣口瓶、緊口瓶、易拉罐、小紙杯
2.不同質地的紙、塑料膜、橡皮筋、瓶蓋
3.各種棍子、竹條、筷子、勺、篩子
活動過程
一、提出問題
(一)出示一個沙錘:這是什么?它為什么會發(fā)出聲音?
(二)激發(fā)幼兒制作沙錘的興趣,問:你打算怎么做?
二、自主探索
(一)請幼兒自選容器裝沙。在活動中引導幼兒:你用什么東西裝沙?可以用什么東西幫助你更方便地裝沙?
(二)怎么才能不讓沙子掉出來呢?請幼兒尋找合適的物品給容器封口。
三、共同探究
(一)請幼兒比較自己和同伴所做沙錘的聲音。為什么會有不同的聲音呢?
(二)老師分別取樣品帶領幼兒進行比較
1.對裝沙多少不同的兩個沙錘,猜一猜聲音會不會一樣?(沙的多少不同,聲音就不同).來源快思老師教案網;
2.容器相同、聲音不同。為什么會不同?里面的沙會有什么不一樣呢?(引導幼兒觀察、比較干濕沙和粗細沙的不同)
3.容器不同,它們的聲音會一樣嗎?哪一個更好聽?(裝沙的容器不同,聲音就不同)
四、再次探究
請小朋友開動腦筋,想一想,做一做,使自己的沙錘發(fā)出的聲音更好聽。
五、活動結束,自由表現
幼兒拿著自制的沙錘隨著音樂邊唱歌邊打沙錘,體驗成功帶來的快樂。
活動反思
幼兒在沙場上無拘無束地活動,平時調皮的幼兒此時更顯興奮,即使內向膽小的孩子此時也較平時活躍,大膽得去交流。我覺得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在玩沙中還可以培養(yǎng)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孩子們邊玩會邊商量,邊交流。孩子們學習知識,不單單在課堂上,也不是只靠教師的的灌輸。孩子在自由的游戲中,也能發(fā)展很多的能力。如:探索能力、語言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等等。更重要的是發(fā)展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
幼兒在玩時,教師要時時關注依賴性強的這類幼兒,多引導、多鼓勵。讓依賴性強的孩子感到玩沙的快樂,發(fā)現自己被老師關注,自己被老師同伴肯定,盡情地發(fā)揮想象力去創(chuàng)造,自主地嘗試體驗,在不知不覺中感知沙的特性。使每個孩子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發(fā)展,個個都能享受到成功帶來的快樂。
34、中班科學優(yōu)質課教案《有趣的溶解》含反思
活動目標:
1.感知物質在水中的溶解現象,嘗試用不同的方法加快溶解的速度。
2.仔細觀察,積極動手探索,學習簡單記錄實驗結果。
3.教育幼兒養(yǎng)成做事認真,不馬虎的好習慣。
4.培養(yǎng)幼兒有禮貌、愛勞動的品質。
活動準備:
1.白砂糖 糖塊 透明玻璃杯 攪拌棒 冷熱水 小錘子 點心盤等
2.記錄表 筆
活動過程:
一、導入激趣,初步感知溶解的現象。
1.直接出示砂糖,并認識砂糖。
師:(出示砂糖)孩子們,認識這個是什么嗎?(砂糖)說說它是什么樣子的.(白白的、細細的、小小的……)
2.調動幼兒的生活經驗,以游戲的形式感知溶解的現象。
師:這些砂糖要和我們來捉迷藏,請你們幫砂糖找個地方藏藏好,老師為你們每人準備了一份砂糖,瞧這里就是玩捉迷藏的地方,藏的時候把糖要倒出來。記住地方只能藏一次哦!
3.幼兒自由選擇地方藏糖。
師:好,每人拿一份砂糖輕輕地去藏吧,看誰藏的我找不到。(幼兒藏糖)
4.帶領幼兒一起找糖。
師:小朋友好了嗎,把蓋子放到旁邊的空簍子上,我們一起來找著吧。
還有誰的糖我沒有找到呢?“文章.出自快思老.師教.案網."(藏到了水里)(帶領幼兒一起回座位坐下)師:哪里有啊,我怎么看不見呢?(原來砂糖溶解到了水里了)
5.示范操作。
師:你們藏得真好,我也想來做做這個實驗,看看是不是你們說的那樣。
二、實驗觀察,了解不同的物質溶解的速度有快慢之分。
1.猜測砂糖與塊糖的溶解速度是不是一樣的。
師:哇,這個游戲真好玩,瞧,還有誰也想來玩呢?(方糖)方糖是什么樣子的(白白的,正方形的,是一塊一塊的)它也想藏到水里去,它要和砂糖來比一比誰溶解的比較快?你們說說看砂糖和塊糖,哪個會溶得快一點呢,為什么?
2.幼兒實驗操作并觀察記錄。
師:究竟會是誰溶解得快呢,就來比一比吧,我們兩人一組,一人拿方糖一人拿砂糖,我數123同時放入杯中,仔細觀察糖在水里會發(fā)生什么變化,瞧我這里還有一張記錄表,(拿出記錄表)知道這是代表什么嗎?哪個先溶解就在哪個下面打鉤。準備好了嗎?123放!(幼兒操作,仔細觀察并記錄)
3.小結。
(1)請小朋友說說觀察到的現象:你看到糖在水里有了什么變化?再拿出記錄表說說誰溶得快(砂糖)
(2)小結:砂糖的顆粒小,溶解的快,方糖顆粒大,溶解的慢。
三、動手探索,嘗試用不同的方法加快溶解的速度。
1.發(fā)揮想象并回答可以怎樣加快溶解的速度師:瞧!砂糖早就溶解完了,方糖還有呢,可是方糖想玩這個捉迷藏的游戲就必須讓自己溶解的快一些,怎樣就能讓塊糖溶得快點了呢?誰愿意來幫它想想。(幼兒回答)(攪拌、搗碎、加熱)
2.嘗試操作并記錄
(1)師:你們說的這些方法管不管用呢,我們把方糖放到水里用你們想到的方法來試一試,和我的方糖糖比一比是不是的確比我的快,準備好后我說“123開始”一起放。
(2)幼兒選擇方法并做準備師:工具都拿好了嗎?123開始!
(3)和老師同時把糖放入水中觀察實驗結果。
(4)師:你們的方法真好,真的比我的快。
3.了解加熱可以加快溶解的速度。
(1)師:瞧我這里還有兩塊方糖,不用你們剛才用的方法,同時把它們放到兩杯水中,猜猜它們溶解的速度會一樣嗎?
(2)仔細觀察兩個杯子中的變化。
(3)師:為什么同樣的方糖在水里溶解的速度不一樣呢,你們知道有什么秘密嗎?我們摸一摸這兩個杯子。
(4)小結:原來水的溫度高了,溶解的速度也會變快呢。
四、小結,品嘗糖水
1.師:孩子們,今天我們用了幾種方法讓溶解的速度變快的呢!
是的,我們用了攪拌、搗碎、加熱三種方法使溶解的速度變快了,糖溶到了水里,水會變成什么味道呢?我們一起來嘗嘗吧!
2.師:除了今天這三種方法,還有什么方法可以加快溶解的速度呢,回家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想一想、試一試。
活動反思:
開放式的科學教學必須為幼兒創(chuàng)作主動猜想,大膽實驗,總結結果的機會,其中,師生間適當的應答方式,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總是提出已有標準答案的問題,盡量避免幼兒回答錯誤,這中提問不但抑制了幼兒的創(chuàng)作型,而且還使幼兒容易產生盲目服從權威的心態(tài),不利于健全人格的發(fā)展。我們要實行開放式教學,師生間的交流應是平等的討論。教師作為支持者和引導者,所起的作用是引導幼兒圍繞某一話題進行交流,鼓勵幼兒通過有興趣的談論自己的經驗,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或問題。因此在討論時教師應與幼兒同樣熱情的參與其中,并以平等的態(tài)度圍繞話題提問,征求意見或表達自己的某些體驗。在幼兒科學的探究中,豐富的可操作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各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讓幼兒自己選擇所需要的材料,在操作的過程中驗證自己的猜測,尋找問題的答案。幼兒通過自主探索,不僅提高了動手動腦的能力,也發(fā)現了物體在放入水中會發(fā)生什么現象?活動中,在猜測物體放入水中會發(fā)生什么現象時,我發(fā)現幼兒個個興趣高漲,各有各的觀點,各有各的想法,爭論的非常激烈,于是我適時引出下一個環(huán)節(jié):做實驗論證。幼兒的學習興趣被調動起來課堂氣氛很活躍。同時在幼兒做實驗時,我通過觀察,對個別幼兒進行了有針對性的指導,是他們對物體在水中發(fā)生的現象有了認識。
35、中班科學下學期教案《有趣的蝸?!泛此?/h3>
活動目標:
1、能大膽觀察蝸牛,學習用多種方法來觀察。
2、敢于探索,發(fā)展觀察能力。
活動準備:
1、每組觀察工具若干:小棒、玻璃片、瓶子、木片等
2、記錄紙筆若干
活動過程:
1、談話:春天的小動物
――讓孩子們講講自己對春天的動物的認識
2、戶外:找蝸牛
3、觀察蝸牛
A:引導孩子們觀察蝸牛。
――讓孩子們用眼睛看,用各種工具來觀察,教.案出自:快思老.師.教案網并把自己的發(fā)現及時的記錄。
B:分享個自的經驗
3、介紹“我知道的關于蝸牛的知識”
4、講講“我對蝸牛一些的問題”
5、小結
活動反思:
在這一教學活動中,孩子們大膽猜想、分工合作、動手嘗試,并且持之以恒地做好記錄。由此我得到啟示,從小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提高科學活動能力,培養(yǎng)愛觀察、善思考、勇探究、樂合作、勤表達等良好習慣,對其日后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36、中班科學活動教案《有趣的水》含反思
活動設計背景
很多幼兒都喜歡玩水,特別是每次下雨過后,孩子們都喜歡朝有水的地方
踩去,濺起的水花讓他們興奮不已,為了滿足孩子們的探究欲望,我在孩子已有經驗的基礎上,設計了這一活動。
活動目標
1、在嘗試活動中,感知水是無色無味、透明的,會流動的特性。
2、了解糖、鹽等物質的融化現象。
3、培養(yǎng)幼兒熱愛科學,樂于嘗試的精神。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1、感知水是無色無味、透明的,會流動的特性。
2、了解糖、鹽等物質的融化現象。
教學難點:1、了解糖、鹽等物質的融化現象。
活動準備
1、一玻璃杯水、一玻璃杯牛奶、雪花片。
2、灑水壺、籃子、有洞的塑料袋若干。
3、一次性透明的杯子、小勺子,白糖、鹽、鐵、塑料品、毛巾等 人手一份。
4、水寶寶圖片一張
活動過程
一、教師導入主題:
教師:今天有一位小客人來我們班做客,小朋友你們看看是誰啊?[快思老師.教案網出處](出示水寶寶圖片)
教師:你們喜歡水寶寶嗎?水寶寶它呀有很多的秘密,你們想知道嗎?那就讓我們一起去探索水的秘密吧。
二、探索活動(一)
1、聞一聞,嘗一嘗
教師出示一玻璃杯水,一玻璃杯牛奶,幼兒通過看一看,聞一聞,嘗一嘗,感知水的特性(水是沒有顏色、沒有味道的,牛奶是有顏色,有味道的)
2、猜一猜
教師分別在盛有水和牛奶的玻璃杯里放進彩色雪花片,請幼兒猜一猜水里有什么?牛奶里有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導幼兒講出水是透明的,能看得見里面的東西,牛奶是不透明的,看不見里面的東西)教師:剛才我們發(fā)現了水的一個秘密,原來它是無色無味、透明的,現在我們再來玩一玩水,看看你還會發(fā)現什么?
探索活動(二)
1、盛水活動
請幼兒用灑水壺、籃子、有洞的塑料袋盛水
教師:老師今天給小朋友準備了很多玩水的東西,有澆花用的灑水壺、籃子、有洞的塑料袋,現在請你們用它們來盛水,看能不能把水盛起來,為什么?(引導幼兒講出結果,水是會流動的)
教師:那我們就來看看水到底會不會流動呢?(教師操作)分別用灑水壺、籃子、有洞的塑料袋盛水。
教師小結:原來水真的會流動。小朋友真棒,那么水還有沒有秘密呢?
2、溶解實驗
(1) 請幼兒把桌上的白糖、鹽、鐵、塑料品等分別放在自己的水杯中,然后告訴大家你放了哪些東西?
(2) 請幼兒用小勺在杯子里攪一攪,看一看,你會發(fā)現什么?
(3) 幼兒嘗試操作,教師巡回指導,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實物在水中的變化,相互交流實驗結果。
(4) 請幼兒講述實驗結果。
教師:現在老師請幾位小朋友到前面來告訴大家你的杯子里還能看到幾樣東西?還有幾樣東西到哪里去了?(引導幼兒說出有幾樣東西被水溶解了)
教師:那我們就來看看這些東西是不是會被水溶解了呢?(教師操作)分別把白糖、鹽、鐵、塑料品放進水杯里。
教師小結:白糖和鹽真的被水溶解了。
3、擴散性思維:在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東西被水溶解嗎?
三、小結
教師:今天我們發(fā)現了水的很多秘密,它是無色無味、透明的,會流動的,有些東西還會被水溶解。
四、活動延伸
請幼兒說一說怎樣用水和保護水的潔凈。
教學反思
人們的生活離不開水,幼兒對水非常感興趣,本次活動幼兒的積極性都很高,能大膽嘗試運用各種操作材料進行操作,在活動中,我先讓幼兒去觀察,去發(fā)現,去思考,滿足了幼兒的好奇、探索,希望嘗試的欲望,強調了以幼兒為主體的原則,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
活動開始,我首先出示了小客人水寶寶。讓幼兒去探索水寶寶的秘密,充分調動了幼兒的情緒。在探索活動(一)中,我通過聞一聞,嘗一嘗,猜一猜,感知了水的特性之一,水是無色無味、透明的。在探索活動(二)中,我為幼兒提供了多種材料,讓幼兒在盛水活動和溶解實驗中,感知了水是流動的及有些東西在水里會被溶解,基本上完成了教學目標。
但也有一些不足之處,那就是在每個活動環(huán)節(jié)的時間把握上還比較欠缺,尤其是要把握好個體操作與集體分享交流的時間分配,幼兒的自由探索時間再適當長些。
37、中班科學優(yōu)秀教案《有趣的昆蟲》含反思
一、活動目標
1.觀察發(fā)現蟋蟀、螞蟻等小昆蟲的外形特征,了解其生活習性。
2.喜歡探究昆蟲的秘密,發(fā)展比較觀察的能力。
3.能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見解,體驗成功的快樂。
4.能在集體面前大膽發(fā)言,積極想象,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二、活動準備
畫有各種昆蟲的圖片(如螞蟻、蜜蜂、蜘蛛、螳螂)若干。
三、活動過程
1.猜謎語,引發(fā)幼兒對昆蟲的興趣。
頭帶兩根雄雞毛,身穿一件綠衣袍,手握兩把鋸尺刀,小蟲見了拼命逃 (打一動物)謎底:螳螂。
2.出示蟋蟀螳螂圖片,提問:蟋蟀、螳螂共同的特征是什么?共同的名稱是什么?
總結:蟋蟀螳螂身上都有六條腿,兩對翅膀,都會飛,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昆蟲。
3.讓幼兒觀察各種昆蟲圖片,引導說出昆蟲的外形特征。通過結合圖片描述引導幼兒討論交流,了解昆蟲的生活習性。提問:你知道蟋蟀螳螂生活在哪里嗎?"教.案來自:快思教案網"他們有什么本領?是人類的好朋友嗎?
總結:螳螂生活在田地里的植物上、草叢里,能吃掉蒼蠅、蚊子、蝗蟲等多種害蟲,是我們的好朋友。食物少的時候大螳螂會吃掉小螳螂,螳螂媽媽還會吃掉螳螂爸爸。蟋蟀生活在土穴里、草叢或磚塊的下面,喜歡夜里出來活動,喜歡打架能發(fā)出好聽的叫聲,吃各種作物、樹苗、蔬菜和水果等是害蟲。
4.欣賞兒歌進一步對昆蟲特點加深印象:運動會,真熱鬧,昆蟲朋友來參加。頭胸腹,分三段,首先先要看清楚。一二三,四五六,我們都有六條腿。不能多,不能少,千萬不能數錯了。
5.欣賞歌曲 《蟲兒飛》。
四、活動延伸:
結合有關昆蟲的視頻,觀察他們的活動,了解其生活習性,增進幼兒對昆蟲的認識。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從幼兒興趣出發(fā),結合幼兒的實際發(fā)展水平逐步深入,既滿足了幼兒發(fā)展的需要又提高了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但是,在活動中也有個別環(huán)節(jié)由于知識性強而導致部分幼兒難于理解。如何把幼兒掌握知識的環(huán)節(jié)游戲化,更好激發(fā)幼兒的興趣,將是下一個主題中應探索的課題。
38、中班科學優(yōu)質課教案《有趣的彈性》含反思
活動目標
1.在操作探索活動中,感知物體的彈性。
2.發(fā)現彈性的用途,并愿意表述自己發(fā)現的過程。
3.能認真傾聽同伴發(fā)言,且能獨立地進行操作活動。
4.培養(yǎng)幼兒樂意在眾人面前大膽發(fā)言的習慣,學說普通話。
活動準備
彈簧、橡皮筋、氣球等有無彈性的物體若干
活動過程
一.動手操作實物,激發(fā)幼兒好奇心導入語:小朋友們,今天老師要和大家一起走進科學的世界。
師:接下來老師讓大家自己動手來感受一下提問:有哪位小朋友愿意來摸摸看老師準備的東西(橡皮筋、襪子)?你發(fā)現了它們發(fā)生了什么變化?他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結: 他們在使力的時候都變長了,沒使力的時候都沒有變化。
二.分組自由探索活動材料,讓幼兒感知物體的彈性。
引導語:接下來老師想讓大家一起來試試看你們手中的物品是不是會發(fā)生變化。
提問:你玩的物品是什么?它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小結:氣球用力會變長,木棒用力也不會有變化等。
提問:你是如何做的?怎么發(fā)現他有沒有彈性的?"來;自.屈;老師;教.案;哪些物品有彈性?哪些物品沒有彈性?
總結:這些東西真有趣,用力時它會變形,不用力時又恢復了原來的樣子,這就是物體的彈性。 襪子,氣球,橡皮筋有彈性,木棒沒有彈性。
提問:為什么有的物品能變長、變大,然后再回復原樣,而有的材料卻不可以呢?
小結:因為有的物品我們用力了他就會發(fā)生變化,這是因為它們都有彈性,而有的物體就算使力沒有發(fā)生變化這是因為它們沒有彈性。
三.了解彈性的用途引導語:我們了解了這么多有彈性的東西,那你們知道他給我們帶了什么方便嗎?
小結:沙發(fā)有彈性我們做起來才能更舒服等。
活動延伸:
請小朋友們找找自己身上有彈性的物品。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中,我充分為幼兒創(chuàng)造了條件,引發(fā)他們仔細觀察,認真體驗,提供的材料都是孩子們平時見過的,玩過的,捏捏海綿,拉拉皮筋,壓壓氣球,通過讓幼兒對這些有彈性物、體的操作,充分的感知材料,探究材料,從而獲得了有關彈性的經驗。并結合幼兒已有的探索經驗,提出問題:這些東西它們有一個什么共同的秘密?在教師的啟發(fā)下幼兒歸納出了彈性的概念。在分類活動中,幼兒再次操作,玩中觀察,玩中發(fā)現,自然而然的將有彈性的物體和沒有彈性的物體進行了分類?;顒訒r,幼兒玩中學,學中玩,自主學習能力有了明顯的增強。
39、中班科學公開課教案《有趣的轉動》含反思
(一)活動目標:
1.在操作、探索活動中,積累有關轉動的經驗,了解轉動是運動的一種方式。
2.發(fā)現轉動的很多有趣現象,感受現代科技給人們帶來的方便,有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欲望。
3.積極的參與活動,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
4.培養(yǎng)幼兒樂觀開朗的性格。
(二)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幼兒有坐過轉椅、旋轉木馬的經驗;玩過“迷迷轉”的游戲。
2.每組一份操作材料:筷子、輪子、塑料玩具、繩子、小碗、傘、圓紙片、牙簽、木片、蓋子等。
3.學具:陀螺、電風扇、發(fā)條玩具、錄音機、磁帶、轉椅、鐘表等。
(三)活動過程:
1.通過操作,讓幼兒初步獲得有關轉動的經驗。
(1)師:“說它是輛車,可它不是車,風兒一吹來,腦袋隨風轉。猜猜是什么?”
幼:“我知道,是風車。”
出示風車。
師:“你是怎么猜出來的?”
幼:“我玩過風車的,風一吹,它會轉的?!?/p>
(2)幼兒探索操作,鼓勵幼兒發(fā)現轉動的各種有趣現象。
師:“除了風車能轉,你能想辦法讓籃子里的東西轉起來嗎?.來源快思老師教案網;玩的時候邊玩邊看,看看你能發(fā)現什么有趣的現象?”
(幼兒操作時,幼兒顯得很興奮,許許多多奇特的想法都是在“玩”中產生,他們想出了用嘴吹、用手轉、用手撥、用手搖,甚至還想到了借助一些輔助材料如牙簽、繩子、筷子等。)
(3)交流,鼓勵幼兒將自己的發(fā)現大膽地告訴同伴,并請想法奇特的幼兒演示,鼓勵幼兒為同伴的成功而高興。
師:“你是怎么玩的?你發(fā)現了什么有趣的現象?”
幼A:“我用筷子穿過木條,用手一撥,長木條就轉了,上面的紅條變成了一個圓圈,真奇怪!”
幼B:“我用牙簽穿過紙條,一轉,紙條上的花紋和字,看不清、變糊涂了。”
幼C:“我用嘴用力吹大花片,轉得很快,變成了一個大圓盤,把原來斷的連了起來。”
(4)師:“小朋友真動腦筋,想出了各種各樣的辦法讓籃子里的東西轉動起來,而且發(fā)現了許多有趣的現象?!?/p>
2.通過游戲讓幼兒發(fā)現轉動是運動的方式。
(1)師:“你能不用籃子里的東西,讓自己的身體也轉動起來嗎?”
幼A:“身體能轉嗎?不成了玩具嗎?”
幼B:“會倒的!”
(2)師:“試一試,看看自己的身體有那些部位也能轉動起來,玩的時候要注意安全,不要弄傷自己和小朋友?!?/p>
(3)交流,師:“你讓什么轉動了起來?請你上臺試一試?!?/p>
幼A:“我的舌頭也能轉動?!?/p>
幼B:“我的手臂轉得圈可大了?!?/p>
幼C:“我的辮子也能轉動?!?/p>
幼D:“我的屁股會轉的?!?/p>
(4)師:“如果我們身體的一些部位(如頭不能轉了)不能轉動了,行不行?”
幼A:“不行。”
幼B:“頭不能轉了,看東西時和身體一起轉,那就成了木頭人了?!?/p>
(5師:“我們的身體真了不起,有那么多的部位都能轉動起來,讓我們做事、運動更靈活!”
3.游戲“找一找”:感受轉動給生活帶來的方便,進一步激發(fā)幼兒對轉動的興趣及創(chuàng)新的欲望。
(1)師:“聰明的人,讓許多東西都轉動了起來,來方便我們的生活,今天,就請你到周圍去找一找哪些東西能轉動,找到了,想一想,轉動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么好處?” 幼兒自由地尋找、探索、發(fā)現、交流。
(2)交流師:“你發(fā)現了什么能轉動?××轉動了能給我們帶來什么好處?”
幼A:“這張椅子會轉?!?/p>
幼B:“我知道那叫轉椅,我家里有的,坐著可舒服了!”
幼C:“這只卷筆器我家也有,是用來卷鉛筆的?!?/p>
幼D:“小電風扇一按開關就轉了,真風涼!”
4.擴展。
師:“在我們的周圍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也能轉動?”
幼A:“理發(fā)店外面有一個燈會轉的?!?/p>
幼B:“油煙機上有一個會轉的,象電風扇一樣的東西?!?/p>
幼C:“洗衣機里面的桶會轉?!?/p>
師:“如果你是小小發(fā)明家,你想讓什么轉動?轉動以后能給我們帶來什么好處呢?”
活動反思:
新《綱要》強調:“科學教育應密切結合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币虼?,我以幼兒的科學教學為切入點,嘗試了通過生活化的幼兒科學教育。在活動設計和組織實施中,我也遵循了綱要中的多種原則。在本活動中,我以談話導入,調動了幼兒已有的經驗,激發(fā)了幼兒活動的興趣。通過提供多種幼兒身邊熟悉的操作材料進行操作、觀察、猜想、思考中體驗、獲取有關轉動的知識經驗。在交流中,我采取了自由交流、小組交流、集體交流的形式,讓幼兒去探索發(fā)現。但在交流時,我對幼兒的問題太單一,只是問問孩子是怎么把物體轉起來的,忽視了物體轉動時的有趣現象,沒有作很仔細的觀察。
40、中班科學優(yōu)秀教案《有趣的仿生》含反思
活動目標:
1、了解一些物品的設計發(fā)明是放造大自然的一些生物特點制造出來的。
2、激發(fā)幼兒探索自然、大膽創(chuàng)新設計的興趣。
活動準備:
教學掛圖、幼兒用書。
活動過程:
一、教師出示四組圖片,啟發(fā)幼兒觀察圖中二者的關系。
(1)提問:圖中飛機和鳥(章魚和吸盤球、鯊魚和鯊魚夾、青蛙和蛙鞋)有什么相似之處?
教師小結:人類仿造大自然的一些生物特點來進行發(fā)明和仿生。
啟發(fā)幼兒結合生活經驗和收集的資料,交流其他一些有趣的仿生。
教師小結:在我們生活中還有許多仿生的現象,你們知道有哪些呢?
出示圖片:起重機、瓦楞屋頂、船槳等圖片,啟發(fā)幼兒猜猜這些發(fā)明是仿造大自然哪些生物特點制造出來的。
(讓幼兒講出自己的想法,教師作相應的提示)
教師:我們生活中還有哪些仿生呢?(引導幼兒說出生活實例)
如:馬路上的斑馬線是按照斑馬身體里的線條仿生出來的。
二、鼓勵幼兒大膽想象自己的仿生發(fā)明。
教師先讓幼兒相互討論。
教師:請你們想想等到你長大后可以利用大自然中的哪些生物特點來創(chuàng)造自己新的發(fā)明呢?
教師請個別幼兒說出自己的想法,作出相應的引導。
教師:提供幾幅圖片供幼兒想象。
(如:小貓、小魚、皮球、積木、小]狗、蝴蝶等等)
請小朋友們把自己的想法小發(fā)明給大家講講。
讓幼兒講出相應想法,然后和其他幼兒一起討論看看他的想法是不是很好,;文.章出自屈,老師教.案網教師也可以根據幼兒的想法給幼兒提出相應的建議。
三、結束活動。
活動反思:
新《綱要》強調:“科學教育應密切結合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币虼?,我以幼兒的科學教學為切入點,嘗試了通過生活化的幼兒科學教育。在活動設計和組織實施中,我也遵循了綱要中的多種原則。在本活動中,我以談話導入,調動了幼兒已有的經驗,激發(fā)了幼兒活動的興趣。
41、中班科學優(yōu)質課教案《有趣的線條》含反思
設計意圖:
主題活動《豐富的信息》中,幼兒一起了解了古代人用繩子記信息的方法,在收集各種繩子的過程中,孩子們都拿著自己帶來的繩子爭先恐后地告訴我:“老師,你看我的彩色繩很漂亮!”“我的是塑料繩!”“我的繩子很結實,是麻繩!”“我?guī)淼睦K子最長,可以拔河!”……還有的小朋友發(fā)現彎彎曲曲的線繩可以變:“看,一條蛇游來了!”“不是蛇,是蚯蚓!”……一下子,大家都來擺弄自己帶來的線繩。以后幾天,繩子成為了孩子們關注的焦點。我發(fā)現孩子們的眼光、話題總圍繞著線條轉,區(qū)角活動時線條也成了他們的寶。
活動目標:
1、在玩線過程中,初步了解不同材質繩子的特點,激發(fā)幼兒對生活中的各種線條產生興趣。
2、能大膽與同伴交流、表述自己在玩線過程中的發(fā)現。
活動準備:
1、孩子們收集的各種長短不一的線繩:塑料繩、毛線繩、彩線、彩帶、皮筋、能彎曲變形電線,還有家長和孩子一起搓的紙繩等。
2、教具:一個悠悠球、數碼照相機和電視機。
活動過程:
一、幼兒探索各種各樣的線、繩,交流、共享經驗。
老師:“這幾天,大家發(fā)現在我們周圍有許多許多的線。你們找來了一些什么樣的線呢?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1、幼兒自由交流,向同伴介紹自己帶來的線、繩,對它們的外觀、材質這些特點產生初步的印象,老師觀察指導。
2、幼兒從外觀、材質、用途方面進一步了解繩子。;文章出自.快思老師.教,案網'
①老師玩悠悠球,幼兒比較悠悠球的繩子和自己玩過的繩子,它們在外觀、材質方面有什么不同的特點。
?、谟變汉屯榻涣髯约旱耐娣ā?/p>
?、塾變河懻摾K子的其他用途。
二、引導幼兒感知線會變形的特點。
1、老師使用幻燈機,讓幼兒通過觀察感知繩子會變形的特點。
2、啟發(fā)幼兒對變形后的繩子進行聯想,引起幼兒再次玩繩的興趣。
三、幼兒自由用繩子造型,體驗繩子會變形的特點:
1、教師鼓勵幼兒積極動手動腦,讓線變出更有趣、更漂亮的圖案來,并用數碼相機拍下幼兒用線、繩造型的作品。
2、啟發(fā)幼兒與同伴交流,講述自己作品的內容及操作的方法。
四、結束部分:
引導幼兒在電視里相互欣賞剛才同伴的作品,體驗成功的快樂。
活動延伸:
幼兒到區(qū)域活動中繼續(xù)探索、嘗試與同伴合作進行繩子造型,并根據這些圖案創(chuàng)編故事,講給大家聽。
活動反思:
新《綱要》中的教育理念告訴我們: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和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在這個基礎上,教師要激發(fā)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欲望,引導幼兒生動活潑地主動學習,重視幼兒自身的實踐過程,盡量創(chuàng)造條件讓幼兒通過直接經驗來學習,使他們充分感覺到學習、探索以及與人合作、交流的樂趣。本活動的設計旨在抓住孩子們對線條的興趣,探索不同外觀、材質線繩的特點,并發(fā)展幼兒的發(fā)散性思維能力,使孩子們在活動中充分體驗創(chuàng)造想象的樂趣。
42、中班科學詳案教案《有趣的蝌蚪》含反思
設計思路:
中班幼兒隨著年齡的增長,對周圍環(huán)境都非常感興趣,他們總是不停地看、聽、摸、動。尤其是對生活周圍的小動物,有著強烈地吸引力。四月,春天來了,小蝌蚪成了幼兒的新朋友,但到底小蝌蚪長得是怎么樣的,它是怎么樣奇跡般地變成了小青蛙的?游來游去在干什么?孩子很想弄個明白,通過“有趣的蝌蚪”這個活動,使孩子們的好奇心得到了滿足。在觀察、思考、討論小蝌蚪的過程中,加深了對小蝌蚪的認識,也增進了對小動物的喜愛之情,觀察、講述等多方面能力也有所提高。
活動目標:
1.能通過仔細觀察,獲取有關蝌蚪的一些趣事,并大方地講述出來。
2.對能說說自己看到的有關蝌蚪的一些趣事。
活動準備:
電腦一臺,放大鏡、觀察記錄本、蝌蚪若干
活動過程:
一、激發(fā)興趣,引出主題
1、老師:春天來了,池塘里又多了誰?(小蝌蚪)
你們認識小蝌蚪嗎?它長著什么樣?
幼兒可能答:小蝌蚪長著一個黑黑的大腦袋,后面拖一條長長的尾巴。
二、通過觀察、記錄,認識蝌蚪
1、教師問:你們想不想仔細地看一看小蝌蚪?
提供每人一只放大鏡,一本記錄本,讓幼兒先觀察小蝌蚪的不同動態(tài),再把他們的樣子畫下來。
評析:鼓勵幼兒專注地觀察,找出小蝌蚪幾種不同的動作,用自己的方式記錄下來。
2、組織幼兒充分交流自己的觀察結果,可介紹自己的記錄方式和記錄結果。
三、設置疑問,了解生長過程
1、老師:你們知道小蝌蚪長大了變成了誰?
幼兒可能答:有的變成了青蛙,有的變成了蛤蟆。
2、老師追問:你們知道蝌蚪是怎么變成青蛙的?
評析:這里讓幼兒大膽設想,創(chuàng)造性地表述小蝌蚪的成長過程。
3、播放青蛙生長過程資料。
看完后讓幼兒再來說說小蝌蚪----青蛙的過程。
老師重點問:小蝌蚪在變成青蛙前腿是怎么變的?。來.源快思老師教.案網,尾巴又有什么變化呢?
幼兒可能答:先長后腿,再長前腿,尾巴越縮越短,腿越長越長,還有腳趾呢。
四、動手操作,再現奇妙的生長過程
1、集體制作蝌蚪―青蛙的生長圖
評析:通過動作制作再次加深對蝌蚪生長過程中幾個重要環(huán)節(jié)的印象。
五、延伸活動:欣賞故事《小蝌蚪找媽媽》,在語言活動中可安排讓幼兒續(xù)編故事。
活動反思:
在這個活動中,教師結合《綱要》精神,更加注重調動幼兒自己學習的能力,注重幼兒對蝌蚪觀察、了解的過程,重視孩子自己提出一些問題,通過觀察、思考、討論,再來解決問題。同時,積極接納幼兒的觀點,運用激發(fā)、引導、鼓勵的方法,使幼兒的思維更活躍,學習積極性更高。多媒體教學聲形并茂,生動形象,色彩鮮明,在此活動中通過運用能直觀形象生動地將蝌蚪變成青蛙的全過程展示出來,將抽象變?yōu)樯鷦樱瑢㈧o態(tài)變?yōu)閯討B(tài),使幼兒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從而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
43、中班科學教案《有趣的光斑》反思
設計意圖
一次,我拿著鏡子從外面走進活動室,鏡子的反光照在室內墻壁上,產生了光斑。孩子們不停滴追捉光斑,我一晃動鏡子,光斑就跳躍移動,孩子們很好奇。于是,我抓住孩子們的這一興趣點,設計組織了這個活動。
活動目標
1、 積極主動的探索光斑的形狀、變化,產生探索的興趣,體驗探索的樂趣。
2、 樂于用語言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與結果。
3、 發(fā)展觀察力、想象力和動手操作的能力。
4、 學會積累,記錄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種。
5、 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重點難點
本次活動的重難點是能探索光斑的形狀,變化,用流利的語言表達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活動準備
1、 本次活動應在晴朗的天氣條件下進行,室內又從戶外射進來的陽光。
2、 鏡子、剪刀、固體膠、鉛筆、橡皮泥、紙等若干份。
3、 幼兒具備有關鏡子的感性經驗,并會用多種方法制作圖案。
活動過程
一、 自由探索-----光斑從哪里來?
1、游戲:鏡子和光。教師和幼兒一起拿著鏡子在有陽光的地方玩耍,扒光反射到天花板或墻壁上。
2、提問與交流:你是怎樣玩的?這字兒亮亮的、晃動的是什么?光斑是從哪里來的?他為什么會動?
3、小結:鏡子將光反射在墻壁上就會產生光斑,光斑隨鏡子的晃動而晃動。
二、 引導探索------光斑的形狀為什么會變化?
1、墻上的光斑一樣嗎?有什么不同?為什么?
2、光斑照在墻上像什么?
三、 深入探索------怎樣使光斑的形狀發(fā)生變化?
1、引導幼兒自由討論。
2、幼兒操作、實驗。引導幼兒將自制的各種圖案或圖形粘在鏡子上,再玩“鏡子和光”的游戲。
3幼兒相互交流發(fā)現了什么。
四、 活動延伸:
請家長和幼兒共同實驗:把月光、燈光作為光源,探索鏡子能否制造晃動的光斑。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的內容就是源于幼兒對光斑的興趣,調動了幼兒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 材料是激發(fā)和維持幼兒探索興趣的最好誘因。本次活動中,我為幼兒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材料,并以活動材料為載體,是活動步驟緊扣目標層層深入,有利于幼兒不斷探索、驗證。本次活動采用了集體、小組和個別活動相結合的形式。幼兒帶著問題觀察、猜想、實驗,相互討論、交流、解決問題,不僅提高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還拓寬了幼兒的思維,發(fā)展了幼兒的多方面能力。
本次活動也存在著一些不足,首先,活動若在室外進行,并給予幼兒更多自主的探索時間,幼兒可能會發(fā)現更多有趣的現象,其次,可及時滲透安全教育,在探索的過程中,有個別幼兒故意將光反射到同伴的臉上,強烈的光線刺激了孩子的眼睛,這是很危險的事。當時因抓這件事,引導幼兒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向幼兒進行俺去昂教育,懂的強光對視力的影響,從而學會自我保護。
44、幼兒園中班科學活動公開課教案及反思《有趣的光斑》
幼兒園中班科學活動《有趣的光斑》
設計意圖:
一天,老師拿著鏡子從外面走進活動室,鏡子的反光照在室內墻壁上,產生了光斑。孩子們不停地去追捉光斑,老師一晃動鏡子,光斑就跳躍移動,孩子們很好奇。于是,我抓住了孩子們的這一興趣點,設計組織了這個活動。
活動目標:
1.積極主動地探索光斑的形成、變化,產生探索的興趣,體驗探索的樂趣。
2.樂于用語言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與結果。
3.發(fā)展觀察力、想象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4.通過實驗培養(yǎng)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fā)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活動準備:
1.選擇晴朗的天氣條件下進行,室內有從戶外射進來的陽光。
2.鏡子、剪刀、固體膠、鉛筆、橡皮泥、紙等若干、分別裝在塑料框中。
3.幼兒具備有關鏡子的感性經驗,并會用多種方法制作圖案。
活動過程:
一、自由探索------光斑從哪里來?
1.游戲:鏡子和光。教師和幼兒一起拿著鏡子在有陽光的地方玩耍,把光反射到天花板上或墻壁上。
2.提問交流:你是怎么玩的?這些亮亮的、晃動的是什么?(光斑)光斑是從哪里來的?它為什么會動?
3.小結:鏡子將光反射在墻壁上就會產生光斑,光斑隨鏡子的晃動而晃動。
二、引導探索-----光斑的形狀為什么會變化?
1.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操作、討論、明白光斑的形狀與鏡子的形狀及其照射角度有關。
2.提問思考:光斑照在墻上像什么?
三、深入探索-----怎樣使光斑的形狀發(fā)生變化?
1.引導幼兒自由討論。
2.幼兒操作、實驗。引導幼兒將自制的各種圖案或圖形粘貼在鏡子上,再玩鏡子和光的游戲。
3.幼兒相互交流發(fā)現了什么。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采用了集體、小組和個別活動相結合的形式。幼兒帶著問題觀察、猜想、實驗,相互交流、討論、解決問題,不僅提高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還拓寬了幼兒的思維,發(fā)展了幼兒多方面的能力。
當然,本次活動也存在著一些不足。
首先,活動若在室外進行,并給予幼兒更多自主探索的時間,幼兒可能會發(fā)現更多有趣的現象。在活動進行時,我發(fā)現能力強的幼兒不僅能用改變光斑的形狀,而且還發(fā)現了多個光斑重疊,其光斑的亮點會發(fā)生變化的現象,但由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幼兒未能就此問題進行深入探索。能力弱地幼兒只能按部就班地按教師的方法操作,這說明能力弱地幼兒對光斑的產生和變化還是不太了解。
其次,可及時滲透教育。在探索過程中,有個別幼兒故意將光反射到同伴臉上,強烈的光線刺激了孩子的眼睛,這是很危險的事情。當時,我應該抓住這一事件,引導幼兒思考為什么電焊工要戴護眼罩、滑雪運動員要戴雪地鏡,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向幼兒進行安全教育,懂得強光對視力的影響,從而學會自我保護。
45、中班科學公開課教案《有趣的葉子》反思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有趣的葉子
活動目標
1、發(fā)現并比較不同葉子的差別,有重點地說出葉子的特征。
2、能按不同條件給葉子分類,了解幾種特殊的葉子,感受葉子的多樣性和奇特性。
3、培養(yǎng)細致的觀察力和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4、通過實驗培養(yǎng)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5、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感受探索的樂趣。
活動準備:
1、幼兒事先采集的葉子
2、不同的葉子實物和圖片
3、分類盒、紙、筆
4、實物投影儀
活動過程:
1、分享交流采集葉子的成果。
(幼兒的桌上陳列有采集來的各種葉子)
教師:大家來相互說一說,你采集到了什么葉子,它是什么樣的?
2、比較不同葉子的差別,有重點地說出葉子的特征。
(1)教師:這些葉子一樣嗎?有什么不同?
教師引導幼兒觀察說出葉子的不同之處,并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示比較有關葉子。
教師小結:葉子有各種各樣的,顏色、形狀、大小、葉脈、邊緣都不一樣。
(2)教師:葉子有共同的特征嗎?
教師小結:每片葉子都有葉肉、葉脈和葉柄。
3、給葉子分類
(1)教師:你會給葉子分類嗎,看看誰和誰一家?為什么要這樣分,給他們做個標記。
幼兒在分類盒中將葉子分類,并制作分類標記。
(2)請幼兒講述分類情況。
4、了解幾種特殊的葉子。
(1)了解可以吃的葉子。
教師:葉子可以吃嗎?你吃過什么樣的葉子?
教師(出示一些蔬菜):你吃過這些菜的葉子嗎?你還吃過哪些菜的葉子?
(2)了解有特殊本領的葉子。
教師(出示盆栽含羞草、豬籠草和毛氈苔、合歡的圖片):你認識這是什么植物嗎?他們的葉子可有著特殊的本領。
教師演示、介紹這四種植物葉子的特殊本領。
5、總結性談話。
教師:你看了那么多有趣的葉子,覺得大自然奇妙嗎?大自然中是個神奇的大寶庫,有許許多多的奧秘,等著我們去探索發(fā)現。
活動延伸:
孩子收集不同的樹葉,使孩子積累有關葉子的經驗。
活動反思:
在活動中幼兒的積極性較高,充分發(fā)揮了幼兒的主觀能動性,活動過程過度自然,各環(huán)節(jié)有序進行,基本完成目標要求,小朋友們也都很開心,但美中不足的是幼兒園里的樹木種類不是很多,如果能多收集一些特殊的葉子讓幼兒觀察、從而認識更多不同的樹葉應該會更好。
活動中能抓住幼兒的興趣點,從幼兒的興趣出發(fā),能做到有的放矢,讓幼兒成為學習的主人,讓老師作為引導者和傾聽者的身份,真正做到玩中學、學中玩,會對教學效率的提高有和那幫助。教育不斷在更新發(fā)展,也正是因為一次次的總結經驗,我們才能在其中得到培養(yǎng),慢慢成長。
- 不用手也行(中班科學)
- 幼兒園中班科學:我們的鳥類朋友
- 小實驗“有趣的蛋寶寶”中班科學
- 幼兒園中班教案:食物的旅行
- 幼兒園中班優(yōu)秀教案:森林大染坊(科學)
- 幼兒園生活教案各種各樣的口袋(科學)
- 培養(yǎng)幼兒動手能力的教案:電動玩具(科學)
- 幼兒園中班教案:種大蒜
-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油紙傘
- 激發(fā)幼兒想象力的中班科學教案:無字天書
- 中班科學教案:好玩的影子
-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快樂的汽車
- 幼兒園科普教案:植物生長的搖籃——土壤
- 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能力的中班科學教案:找家(科學)
- 兒童繪畫作品 我們的樹發(fā)芽了
- 花朵
- 從寶寶的各種各樣的哭里面判斷寶寶想要什么?
- 關于學生喜歡的教學方式 學生喜歡這樣的數學教學
- 小兒吃手是非辯
- 學校黨支部年終總結
- 就業(yè)合同書
- 小班九月教育目標
- 談利用多媒體開展幼兒園教育活動
- 大班數學教案《學習二次分類》
- 門診部朋友圈文案34句
- 帶自己姓氏的網名怎么取好聽414個
- 中班科學教案《有趣的光斑》反思
- 中班科學活動《有趣的指紋》教案反思
- 幼兒園科學活動《有趣的石頭》中班教案反思
- 中班科學活動《有趣的磁鐵》教案反思
- 中班科學活動《有趣的磁鐵》教學設計反思
- 中班科學活動《有趣的圖形》教學設計反思
- 幼兒園活動《神奇密碼》有趣的科學實驗活動中班教案反思
- 幼兒園活動《神奇密碼》有趣的科學實驗活動中班教案反思
- 中班科學活動《船沉下去浮上來》有趣的沉浮教案反思
- 中班科學教案活動《有趣的轉動》反思
- 中班科學教案活動《有趣的葉子》反思
- 小班科學活動《有趣的聲音》教學設計反思
- 中班美術活動《有趣的塑料袋》教學設計反思
- 大班科學活動《有趣的彈性玩具》教案反思
- 中班數學活動《有趣的排序》示范課教學設計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