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菜園里》教學案例

小學語文《菜園里》教學案例

小學語文《菜園里》教學案例

《菜園里》教學案例

周亞慧 陳仲彪


主持人簡介

張肇煒 廈門市開元區(qū)教育局教研室主任,福建省特級教師,小學中學高級教師,福建省小學語文教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從事小學語文教學、教研工作39年,參加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語文教材的修訂工作。

主持人:

教材是一種重要的課程資源,但不是惟一的課程資源。打開校門,走進社會,拓寬領域,開闊視野,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語文課程資源是極為豐富多彩的。學生自身的直接體驗、經驗以及間接的認識(來自社會生活的各種媒體)也都應成為語文課程資源加以開發(fā)、利用。這種資源往往比教材更真實,更豐富,更具情境性。下面案例不難看出學生對“動物尾巴”和“蔬菜”的認識是較為豐富、真切的。更為可貴的是,學生在獲取課程資源的過程中,求知的欲望受到一次呼喚,主動的意識和進取的精神得到一次培植。


《菜園里》教學案例

執(zhí)教:廈門市杏西小學 周亞慧

評析:杏林區(qū)教育局教研室 陳仲彪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都看到了,這些蔬菜的大小、形狀、顏色各不相同,我們看看書本上是怎么寫的。讀一讀,想一想,兒歌告訴我們什么?找一找,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讀的時候要求要讀準字音,把句子讀通順。

(學生自學兒歌)

師:下面就請你們在小組內說說自己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懂的。

(小組交流。學生無拘無束,暢所欲言討論著)

師:誰來說說通過自學和小組討論,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黃瓜的外皮是綠色的。

生2:我知道豆角的顏色是青青的,樣子細細長長的。

生3:我知道了辣椒的樣子有一端是尖尖的。

生4:我讀懂了“茄子高高打燈籠”。就是茄子結在枝上,就像燈籠高高掛著一樣,整個向下垂。

師:你真棒。(出示掛圖引導學生圖文對照)大家看茄子結在哪里呢?它掛在枝上的樣子像不像燈籠?

生:我讀懂了“蘿卜地下捉迷藏”。就是說蘿卜長在地里,我們只能看到它的葉子,看不到蘿卜,好像故意躲起來跟我們玩捉迷藏。

師:可以看出,昨天到學校勞動基地里去,大家觀察得真仔細。其他同學還有補充嗎?(課前老師帶學生參觀學校勞動基地里的蔬菜,其中就有蘿卜)

生:有。我還看到很多蘿卜露出頭來。有的是白色的,有的是紅色的,還有的是紫色的。我覺得很奇怪,蘿卜怎么有紫色的呢?就問管理菜園的伯伯,他告訴我這種叫胡蘿卜。

師:同學們懂得真不少。還有什么不懂的嗎?

生:南瓜越老皮越黃是什么意思?

師:這個問題誰來解決?

生:我知道。就是南瓜剛長出來的時候是綠色的,慢慢地長、慢慢地變,到了成熟就成了黃色。就像芒果一樣,剛開始是綠色的,到成熟了就成黃色的。

師:說得好,還能用我們經??吹降乃麃碚f明。

生:老師,我有個問題,我從圖片上和書本上看到的南瓜都是黃色,樣子是圓圓的??晌易蛱旌臀覌寢尩讲耸袌?,看到的南瓜全部是青色的,樣子都是長長的,和今天我們放在桌子上的一樣,怎么也找不到黃色圓圓的南瓜。

生:我知道。昨天我去買南瓜時也一直找不到我想要的那種。后來媽媽告訴我黃色圓圓的南瓜一般在夏天才有。這種橢圓形、青青的南瓜是新品種,南瓜還有一種樣子像電話,大家都叫電話瓜。

【評析】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本課例從課前教師帶領學生參觀學校勞動基地里的蔬菜,讓家長帶孩子走訪菜市場,與孩子一起收集有關的圖片資料,初步了解和感知蔬菜的有關知識,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通過匯報讀書情況的環(huán)節(jié),進行課程資源調查情況交流,培養(yǎng)了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也是本課例的特點之一。學習兒歌時,教師采用了自學——交流——質疑——學生釋疑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學習兒歌的過程中,學會了閱讀方法,并通過質疑解難,讓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見解,為學生創(chuàng)造展示自我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中個性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