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孩子》個案手記:“我是打著玩的”
《我眼中的孩子》個案手記:“我是打著玩的”
案例:
午餐后,孩子們在教師外的走廊上玩玩具、做游戲。正當(dāng)孩子們玩得興奮時,突然傳來嚎哭聲,原來是劉越小朋友,只見他坐在地上滿臉都是鼻涕和眼淚,哭得挺傷心,身上還撒滿了游戲插塑,問及原因,劉越抽泣著回答:“是――是殷明打我,還搶我玩具?!蔽艺业揭竺鳎竺鲄s說:“我是跟他打著玩的,我已經(jīng)講過對不起了?!焙⒆娱g打打鬧鬧是常事,我也沒放在心上。
第二天,在體育游戲時間,我?guī)ьI(lǐng)幼兒玩“切西瓜”的游戲。游戲正在進(jìn)行著,男生一隊又傳來哭聲,原來殷明又將劉雨帆打哭了,于是我又叫過殷明,誰知他卻一副很委屈的樣子并回答說:“我跟他打著玩呢!我沒想把他打哭……?!?/P>
教師分析:
殷明為什么會說是“打著玩的呢?”細(xì)細(xì)想來可能有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孩子們在游戲中有時候的確是打著玩的。問題是孩子的另一方是否了解和意識到。在生活中,我們時??吹竭@樣的情景:海洋球堆里,一個孩子抓著一個海洋球,出其不意地向另一個孩子身上擲去,然后停下來朝著對方笑,等待對方的反應(yīng)。而被海洋球擲中的孩子,一開始很生氣,但當(dāng)他看到對方的表情時似乎明白了,便也拿起一只海洋球向?qū)Ψ綌S去,于是,兩個孩子便打起了球仗(當(dāng)然這樣是不會打痛的)。那為什么這兩個孩子就沒有真的打起來呢?其實,這里有游戲信號的傳遞和理解問題的存在。第一個孩子的表情與動作的停頓正是一個信號:“這是玩,不是真的打你!”它是向?qū)Ψ桨l(fā)送做游戲的建議;第二個孩子在得到這個信號后,并做出了相應(yīng)的反應(yīng),于是游戲就在此產(chǎn)生了。也就是說,只要對方都能理解這種“這是玩??!”的信號,并且雙方都能以此來做出一致反應(yīng),那產(chǎn)生的則是游戲而非打架。
第二,幼兒期行為易受情緒支配,幼兒不善于或無能力控制自己的行為。心理學(xué)研究指出,幼兒是“情緒的俘虜”,情感統(tǒng)治著他們生活中的一切方面。在這時期的孩子還不會或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情感,有時明知打人不對,但卻無能力控制,因為“思想”仍處在幼小的萌芽期。
具體建議:
無論殷明是打著玩,還是真的打人。作為一名幼兒教師,孩子在園的監(jiān)護(hù)人,應(yīng)注意這樣幾點:
一、教師應(yīng)認(rèn)真觀察孩子的情況、動態(tài)。
如果殷明真是打著玩,教師應(yīng)主動發(fā)現(xiàn)其表情動作存在有一種特殊的“游戲”信號。這時如果劉越和劉雨帆理解到這一信號,就會做出相應(yīng)的反應(yīng),而他們也就打不成了。雖然游戲打架與真的打架看上去似乎很相似,但幼兒游戲的雙方卻意識到這并非打架,而是游戲。但劉越和劉雨帆沒有接受到這一信號,那可想而知“打架會由此產(chǎn)生”。這一暗示信號的傳遞、接受,有賴于孩子的辨別、理解能力,這在群體活動中將會得到培養(yǎng)。
二、
- 小腳丫青島實驗幼兒園教研活動之一
- 活動案例――玩色的啟示
- 如何看待幼兒的表現(xiàn)欲
- 在正確的道路上起航
- 與愛相隨――師德案例
- 植物用什么喝水
- 沒有蓬的烏蓬船
- 自己的事情自己說
- 案例分析從孩子開個人畫展談起…
- 6的加法 反思活動
- 音樂活動案例反思
- 娃娃肚子痛
- 讓孩子和環(huán)境互動,讓孩子更加自信
- 小班案例環(huán)境對幼兒的重要
- 通過音樂活動培養(yǎng)幼兒想象力的教案
- 我換牙了
- 可愛的小娃娃_小學(xué)生作文
- 大班游戲教案《彩彈》
- 小班體育課教案《小鴨子捉鯉魚》反思
- 微商城營銷話術(shù)32句
- 貨運代理朋友圈文案33句
- 同城約會交友網(wǎng)站朋友圈文案34句
- 《月圓之夜》第一期攻略
- 曹沖稱象讀一讀,體會每組句子意思的不同,再用加點的詞語各說一句話。
- 課文《表里的生物》的“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 社會活動《我是勇敢的孩子》大班教案魯濱遜一家漂流記反思
- 中班社會教案《我的“個人小檔案”》反思
- 中班科學(xué)教案《刷子是我的好幫手》
- 《表里的生物》中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 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的個案記錄分析
- 擁抱孩子:“你是我的驕傲”――李嘉誠的“父教”故事
- 中班科學(xué)活動《我的好幫手――生活中的夾子》教案反思
- 中班社會《我的手頭玩具選擇計劃》教案反思
- 大班社會教案《我是勇敢的孩子》反思
- 中班數(shù)學(xué)教案《我的好幫手――生活中的夾子》反思
- 中班科學(xué)教案《影子的“眼睛”》反思
- 中班主題教案《我的“怪”媽媽》反思
- 中班語言教案《我的“怪”媽媽》反思
- 大班語言教案《我的“拓麻歌子”》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