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你的心情還好嗎

寶寶,你的心情還好嗎

寶寶,你的心情還好嗎


在成人間寒喧中常能聽到:  
  “今天的臉色怎么不好,是不是遇到什么不開心的事?”  
  “唉,這幾天是有幾件事惹人挺心煩,……”  
  可類似的情感交流,孩子是否也能享受到呢?  
 
  在不少年輕父母的思維定式中,孩子應該是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不會有什么“壞心情”,也沒有理由有,難道是我們虧待了他嗎?所以當孩子提出想同父母交流一下“思想”的時候,得到的回答可能是:“小小年紀想那么多干什么?”更有些父母則憑著自己情緒的好惡來決定交流與否。長此以往,使孩子時常處于情感交流的“饑餓”狀態(tài)中,漸漸“悶”出情感障礙之類的“心”病來。  
 
  這是“危言聳聽”嗎?不,據(jù)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1996年對3349名10―15歲的城市獨生子女人格發(fā)展情況的調(diào)查結果,有20%以上的孩子“感到孤獨”、“沒有知心朋友”,20―30%的孩子對家庭有較多的消極情緒體驗。上海的一項調(diào)查也顯示,青少年情緒障礙發(fā)生率已居咨詢問題比率的第四位,青少年離家出走、犯罪、自傷、自殺等極端行為均與其情緒狀況密切相關。  
 
  兒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告訴我們,5―7個月的嬰兒就已開始有憤怒、悲傷等情緒活動,3歲時則具備了人類的一切基本情感,如羞辱、憂慮、傷心、悲痛、消沉、激動等。隨著心理科學研究的進步,許多專家注意到,“智商”從某種程度上實際已失去預測兒童素質(zhì)的“權威性”。而“情緒智力”則是決定孩子今后能否成就事業(yè)的“核心”要素。任何漠視、忽略、斥責孩子正常情感需求的言行,都是不利于其身心健康成長的。  
 
  那么,怎樣才能培養(yǎng)孩子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質(zhì)呢?關鍵是父母首先要以深切的愛心去尊重、同情孩子,仔細聆聽,設身處地以“孩子”的心態(tài)去體驗他的感受。父(母)子之間若能有此“默契”,孩子就能在與父母分析、討論“壞心情”癥結的交談中,悟出應該控制自己的哪種情緒沖動,怎樣尊重、理解、同情別人,從而樹立起健康自信,富于同情心,樂觀向上的情感。  
 
  身為父母,在“密切關注”孩子物質(zhì)生活和學習成績的時候,若還能常捫心自問:“孩子的心情還好嗎?”某種程度上講,是送給孩子的最佳“禮物”。 
 
 
 
采編自上海學前教育網(wǎng) 

(責任編輯:暖暖的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