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橋夜泊》教學案例解讀:把握文本,讓對話更具活力

《楓橋夜泊》教學案例解讀:把握文本,讓對話更具活力

《楓橋夜泊》教學案例解讀:把握文本,讓對話更具活力

【案例描述】
  
  我和學生一起品讀、賞析《楓橋夜泊》描繪的畫面,領略詩中悲涼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感情。正如備課時預設的一樣,學生們不僅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全詩,而且理解了詩的意思,領悟了詩人凝重孤寂的思想感情??墒蔷驮诶斫庠娨鈺r,出現(xiàn)了一個小插曲。對于作者描寫的是什么時候的景,大多數(shù)學生都認為作者描寫的是深秋夜晚的景。正待進行下一個環(huán)節(jié)時,有個喬小雪學生冷不丁地站起來,對我說:“老師,我認為這首詩作者描寫的是清晨的景,可同學們剛才說的是夜晚的?!币皇て鹎永?,頓時教室里一片嘩然。我心里咯噔一下,心想:大家都明白的,她怎么會如此判斷呢?當時我沒有武斷地下結論,也沒有告訴她答案,而是把問題拋給了學生。學生們你一言我一語說地開了,我及時的作了如下指導:
  師:從同學們的爭論中,我就知道喬小雪提出的問題很有研究價值。不過我現(xiàn)在也糊涂了,作者到底寫的是什么時候的景?請同學們想辦法去弄個水落石出吧!
 ?。▽W生們都熱火朝天的行動起來,看工具書,查找資料,反復品讀詩句,有的幾個同學在一起七嘴八舌地爭論著。不一會兒一雙雙小手舉了起來,急不可耐地想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生(喬小雪):老師,我通過認真讀書和查找工具書認為作者描寫的是清晨的景。我是從“月落”、“烏啼”、“江楓”這幾個詞看出來的,因為月亮是傍晚升起,清晨落下的,有時候我們早晨上學還能看見未落的月亮;另外我從課外書中知道鳥的生活習性是晨出暮歸,天亮就離巢覓食;岸邊的楓樹也只有清晨才隱約可見。
  (她說得有理有據(jù),令我刮目相看)
  師:(豎起大拇指)你分析得有道理,我欣賞你豐富的課外知識和生活經(jīng)驗,更欣賞你的求真精神。說到月亮,我給大家提供一點這方面的知識,月有上弦月和下弦月之分。有一句俗話是這么說的:十七更前十八更后。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時大約是天將曉,但是“天將曉”和“清晨”這兩個時間是有區(qū)別的,兩者相差一兩個時辰,一個早,一個晚。
  生:我有不同的看法。我認為喬小雪只讀了前兩行詩,沒有研讀后兩行詩。其實從“夜半鐘聲”可以看出作者描寫的應該是夜晚的景,而且只有夜晚的時候漁船上的燈火才點起,所以我認為詩人描寫的是深秋后半夜的景。
  ……
  師:你們都是好樣的!能從文本中探究這么多知識,能充分地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你們不滿足于問題的單一答案,這種探究精神,這種求真的學習態(tài)度,的確了不起!簡單地看,這首詩描寫的是深秋夜晚的景。細細品味,詩人是在深秋的夜晚泊船楓橋邊,感悟了整個夜晚的景色,只是在具體描寫時作者采用倒敘的寫法,先寫拂曉時看到的景物,然后追憶夜晚的景色以及聽到的鐘聲。這是詩中特有的一種時空景,而正是這種時空景才更進一步表達了詩人凝重惆悵的情感。對于“夜晚”這個詞大家毋須給它界定。它不是一個時間點,而是一個時間段,你們說對嗎?喬小雪同學,現(xiàn)在你明白了嗎?
 ?。▎绦⊙c點頭,臉上也露出了燦爛的笑容。其他同學在進一步探究中,也領略了詩的意境。)
  
  【一點通】
  
  一、淡化預設,關注生成
  在教學實踐中,當我們拿著精心設計的教案走進課堂與學生對話時,學生往往會有意無意地提出一些奇怪的問題,給老師毫無準備的意外。這個“意外”就是課堂上的生成。面對新的生成,我們不應固守預設,而應該尊重學情,當好一個促進者、引導者,積極有效地進行調(diào)控,促進更精彩的生成,這就是新理念指導下教師應有的教學策略。在古詩《楓橋夜泊》的教學中,面對“意外”,我抓住并有效地利用學生突發(fā)的疑惑,適度的“放大”,激發(fā)學生“潛心會文”的熱情。正因為把學生當作了一個個天真活潑、個性鮮明的人,看成一個個具有“生成欲望”和“生成潛能”的人,所以學生的對話是活潑、深入、有效的,恰似“一江春水”,充滿生命活力,學生在對話中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了文本,感悟了文本。
  
  二、積極引導,適度調(diào)控
  在對話過程中,課標新理念強調(diào)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獨特視角”,但并不意味著教師放棄引導的職責。此時,教師的引導更重要。因為小學生作為特殊的生命群體,受自身的認識水平、生活閱歷、知識積累的局限,理解判斷能力不會很全面、很深入,所以教師巧妙地引導必然會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生成更精彩的“對話”。當喬小雪提出這個疑問后,我假裝不懂,靈機一動,又把問題扔給了全班同學。學生有哪一個不愿意為老師解難呢?同時在學生的對話過程中,我沒有追求表面上的熱鬧,而是準確地對“對話”質(zhì)量和價值進行評價。發(fā)

     現(xiàn)合理的對話時,就及時把肯定、贊賞傳遞給學生;發(fā)現(xiàn)有偏差時,就及時給予指點,促進自悟,從而使“靜態(tài)”文本在越來越全面、越來越深入、越來越成熟的對話中創(chuàng)造性地延伸拓展,煥發(fā)出更加鮮活的生命力。
  
  三、關注過程,自讀自悟
  閱讀教學中有效、生動的對話,是學生在教師搭建的平臺上展現(xiàn)對文本的獨特感悟、分享智慧的過程。深刻的感悟是進行積極、有效對話的前提。只有讀得越多,想得越深,感悟才會越豐富。這樣,對話就會成為“一口泉眼”,不斷涌出鮮活的水來。教學中,當學生提出疑問后,我沒有告訴學生答案,也沒有急于讓學生解答,而是巧妙地把問題拋給學習的主體——學生,給學生充分思、辯的時間,鼓勵、引導學生深入地讀書、思考、辯論,使學生對文本的畫面、文字、意境獲得較為豐富的感悟,與詩人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讓對話充滿了激情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