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讓學生的智慧在課堂里律動的好方法

關于讓學生的智慧在課堂里律動的好方法

關于讓學生的智慧在課堂里律動的好方法

讓學生的智慧在課堂里律動


現代教學論認為,知識不能簡單地有教師或其他人“傳授”給學生而只能由每個學生依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地加以建構。數學家波利亞曾經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fā)現?!毙碌男W數學課程標準強調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如何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精心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課堂中閃現出他們的靈性與智慧,我們不妨來看看以下的幾個教學案例。
片段一:(執(zhí)教者;張文琴)
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新教材第一冊P70-71頁11-20各數的認識。
教學情景:
先通過數數,知道10個一是一個十,2個十是20。
然后,讓學生正確地認數、讀數。
教學過程:
師:出示一把學生尺子,看著尺子上的數,請同學們來讀一讀。
學生先自由讀。
師:再指名讀、開火車讀。
師:這把尺子上的數同學們都會讀了,那么看著上面的數,誰能提出幾個問題考考老師呢?
生1問:老師,上面一共有幾個數?
生2問:老師,這把尺上哪個數最大,哪個數最小呀?
生3問:老師,這把尺上哪些是單數,哪些是雙數?
生4問:老師,這把15的后面是幾,20的前面是幾呢?……
老師有時作回答,有時故意回答不出,讓學生幫助回答。
學生問完后,老師又讓大家觀察:從這把尺子上,你發(fā)現了什么?
生1:我發(fā)現了越往后,數字越大,越往前,數字就越小。
生2:我發(fā)現了越往右,數字越大,越往左,數字就越小。
在此基礎上,老師進行了簡單的總結。

[評析] 張老師能在一把尺子上做文章,設計了一系列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通過學生“考”老師和老師“考”學生,使一年級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猜測、交流,調動了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學習,一方面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另一方面,培養(yǎng)了他們一定的數感,讓孩子的智慧不時在課堂里凸現出來。

片段二:(執(zhí)教者;連麗丹)
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新教材第十一冊P106--107頁圓的認識
教學情景:
在剪成的圓里畫出一條半徑來,想一想:在同一個圓里有多少條半徑?所有半徑的長度都相等?圓的大小與什么有關呢?
教學過程:
師:每人發(fā)一張白紙,請大家在圓里畫出它的一條半徑。想一想:你還能畫出其他的半徑來嗎?
生:自由畫半徑。
師:在實物投影儀上出示部分學生的作品。評價一下。并讓讓學生觀察,除了他畫的這條半徑,有沒有了?請你們匯報一下。
生:我畫了2條,我畫了很多條。
師;到底有多少條呢?我們一起來看看投影。


出示

師:請同學們數一數,有多少條半徑?再在這個圓里以圓心為中心,選擇不同的半徑畫圓。你發(fā)現了什么?(有的學生畫了直徑,教師沒有加以否定,讓其看書自己評價。)
生:自由畫,同桌商量,相互評價。每個人幾乎都有了發(fā)現。
師:那么,是現在的圓大,還是剛才的圓大?圓的大小是有什么確定的?
生:欣賞了多媒體的演示后,學生對自己的發(fā)現頗感興趣。
師:那么,請同學們繼續(xù)在紙上畫3個不同的圓,隨便你畫在什么地方?你有什么新的發(fā)現嗎?圓的位置是有什么確定的呢?
生:在紙上畫了幾個圓以后,似乎有了一些感悟。但是,有的還是沒有找到。
師:現在可以請小組商量一下。學生討論熱烈。
過了一會兒,所有的學生都發(fā)現-------原來圓的大小是有半徑確定的,而位置是有圓心確定的。學生的臉上都洋溢著燦爛的笑容。
[B]
[評析] [/B]連老師在教學《圓的認識》這一內容時,向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通過學生自主探索、自主發(fā)現、小組合作,學生自己去掌握圓的半徑、直徑、圓心及圓的大小、位置之間的關系。課上,老師非常關心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與態(tài)度,對于學生出現的差錯,老師并沒有馬上加以肯定或否定,而是通過自己看書評價、同桌評價、小組評價的方式解決,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現代教育觀。而教師還善于把學生的動手操作與多媒體恰到好處的演示完美結合,動靜搭配,使學生的聰明才智得以充分展示出來。

片段三:(執(zhí)教者;丁愛華)
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新教材第十冊P19--21頁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
教學情景:
認識長方體的棱有12條,并且是有3組不同的棱組成的。
教學過程:
師:請同學們拿出學具袋里的小棒,請動手搭成一個長方體。兩人合作,我們來進行比賽,看誰搭得最快,搭好的介紹經驗。
生:兩人合作,開始操作。
師:搭的速度要快,所以兩個人要配合好。
過了2分鐘,有的學生已經好了,邀請老師前去欣賞。有的小組還是手忙腳亂地,不知所措。
師:現在我們一起來欣賞,那些同桌合作成功的?那些失敗了?
生1說:我們一組是這樣的搭的:
選擇3種不同顏色的小棒,每一組其實是4條棱,
我們把他看作長方體的長、寬、高,
所以很快就搭成了一個長方體。(如右圖)


生2說:我們一組失敗了。
師:為什么失敗了?請你們把小棒拿出來給我們看一下:其他同學知道他們?yōu)槭裁礇]有成功嗎?

生3:我發(fā)現了他們失敗的理由(原因):因為他們選擇的小棒是不一樣長的,比如說:四條高應該是一樣長的。但是,現在長的長、短的短。所以就搭不成了。(其他人立即投以熱烈的掌聲)
師:那么,從這些成功的、失敗的作品中,你們發(fā)現了什么呢?
生1:我發(fā)現只有當棱的長度一樣時,才能做一個長方體的長、寬、高。
(其他同學糾正說:3條棱的長度相等)
生2:我發(fā)現12條棱中,相對的棱的長度是相等的。
生3:我發(fā)現了長方體的12條棱可以分成3組,每4條一組。
師高興地說:看來,同學們只要動腦筋,就能自己去發(fā)現長方體棱的特征。那么,老師有一個問題想問問大家:
我發(fā)現有一組的同學選了12根相等的小棒。
你們來看一下:這是一個什么圖形呢?(出示學生的作品: )
生:這是正方體。
師:對了,下面我們一起來研究正方體的特征。……

[評析]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fā)展的過程。在這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我們看到丁老師充分發(fā)揚教學的民主性,有序的小組學習,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潛能,引導學生主動去探索規(guī)律。在課堂上,我們看到學生在尋找長方體棱的特征時,是通過自己的手發(fā)現的,是通過自己的眼睛發(fā)現的。當第一組的兩個學生合作成功時,他們燦爛的笑容是無法言語的,而操作中失敗的幾組,也從別人成功的作品中、從老師的評價中得到了啟發(fā),相信他們也記住了錯的原因。這個環(huán)節(jié)的絕妙之處,就在于他給每個孩子一個創(chuàng)造的空間,一個施展才華和智慧的空間。真正體現了新的課程理念,數學活動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