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辦學思想在實踐中生成

學校辦學思想在實踐中生成

學校辦學思想在實踐中生成


  一
  
   “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好”的關鍵就在于校長是否具有自己的辦學思想,能否用思想領導學校,能否給予學校一個靈魂。
  任何正確的思想,都必須在實踐中生成。校長只有立足于自己的學校,勤于學習,勇于實踐,善于反思,才能把感性的認識上升到理性,才能形成自己的辦學思想。校長的辦學思想也必須和當?shù)氐木唧w情況相結合才能體現(xiàn)其生命的力量。
  
  二
  
  提起辦學思想,有的人總是說:那是教育專家、教育行政領導的專利,我是一個小小的校長,沒有能力,也沒有時間去想那個事情,辦學只要遵從上級領導、文件的要求就夠了。于是采取一種回避的態(tài)度,閉口不談辦學思想。因而,在一些學校只有一片片空洞的房子而沒有思想和靈魂。所謂的辦學思想只是文件上的、理論上的、概念上的應然狀態(tài),只是一種理論上的“奢侈品”,沒有自家的“家常菜”。其實這是一種認識上的誤區(qū)。
  認識上的另一個誤區(qū)就是簡單地把教育理論、教育思想與辦學思想等同起來。其實,教育理論、教育思想是人們對教育實踐的一種提煉、一種概括,它更多地具有理論性和客觀性。而辦學思想是校長對自己實踐的體悟之后的一種認識的升華,它更具有實踐性和主體性,把教育思想變成實踐的行動需要辦學思想的有力支撐。因此,辦學思想生成與升華的過程,就是校長把先進的教育思想(理念)和學校實際情況有機相結合起來的過程,就是把先進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轉化為包括學校定位、發(fā)展目標、工作方針和行動計劃等等具體戰(zhàn)略、措施的過程。一句話,辦學思想就是教育理論、教育思想本土化和個性化的過程??v觀全國名校,遵從的教育理念是共性的,而辦學思想是個性的。
  什么是辦學思想?陳孝彬教授說:辦學思想是校長的教育理念、信仰、價值觀在學校工作中的體現(xiàn),是校長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才能的展示;辦學思想體現(xiàn)了校長在學校發(fā)展中的思路、計謀、策略和韜略,就是說,它不完全是一個根據(jù)文件怎么說就怎么做的問題,而是在實踐上級文件中體現(xiàn)他的計謀、策略和韜略;它是校長向自我的智力和體力極限挑戰(zhàn)的過程。他強調(diào),辦學思想不是抄來的,是校長在實踐中體驗和領悟的結果。
  洋思中學原來只是一所農(nóng)村聯(lián)辦初中。蔡林森1982年被任命為該校校長。在改革開放的大潮沖擊下,他整天苦思冥想,尋求發(fā)展的思路。他決心帶領大家一起改變洋思的面貌,大力提高教學質量。他從親身的體驗中認識到“應試教育”所搞的那套“滿堂灌”、“填鴨式”以及“題海戰(zhàn)術”的弊端和危害。開始他并沒有明確提出“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但他意識到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自覺性,明確要求各科教師做到“當堂教、當堂學、當堂鞏固”,這就是后來提升為“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改模式的雛形。這一招,首先受到為數(shù)不少的任課教師的抵制,其次也沒有得到領導的認可。但是,蔡林森并沒有因此而放棄。他硬是把“當堂完成作業(yè)”列為學校教改方案,作為年終評優(yōu)、評先的條件,并且身先士卒,帶頭搞改革。1984年,無論中考,還是教辦組織的會考,洋思的成績總是名列前茅。就連那些與蔡林森激烈爭論的老師,也從親身的實踐中嘗到了改革的甜頭。
  洋思中學的校長蔡林森提出的“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以及“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教改模式都應該是他的辦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這些思想并不是他頭腦中固有的,不是突然生發(fā)的,也不是別人強加于他的,而是他整天苦思冥想,不斷地出現(xiàn)“心潮逐浪高”之后的一種頓悟,是“揪”別人不敢“揪”的事的一種膽略和意志的體現(xiàn),是一種實踐之約,堅持的收獲。蔡林森校長的辦學思想的生成和升華的過程是他挑戰(zhàn)自我、追求教育理想的過程。
  “為了生存,把課堂還給學生?!边@是山東省杜郎口中學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而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煥發(fā)出生命活力”的課堂,是崔其升和杜郎口中學師生付出了差不多10年的努力才換來的。
  10年前,杜郎口中學是一所極為普通的農(nóng)村初中,而且在縣里20多所初中里排名連年倒數(shù),縣領導都幾乎要撤掉這所學校,學校處于生死邊緣。
  1997年,崔其升奉命赴任。他的想法很簡單,就是希望為這所學校找一條活路。
  為了找到出路,崔其升經(jīng)常到教室聽課,和學生交流,傾聽他們對學校的看法。有一次,一個學生說:“老師講的課,還沒我們自己講得好呢!要他們干什么?”學生不經(jīng)意間說出的一句“氣話”,讓崔其升有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何不就按學生的想法試一試?
  經(jīng)過反復篩選,崔其升決定讓當時教學成績最差的一位老師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經(jīng)常跟班聽課,與其商討教學技巧。節(jié)骨眼上,他就用商量的口吻說:“先讓學生自己講講怎樣,看他們預習的好不好?”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實踐,這個班的學習成績有了明顯提高,這位老師第一次領到了教學進步獎。
  接下來,崔其升強力推進“0+45”、“10+35”的課堂教學模式,徹底把課堂還給學生。2000年,杜郎口中學的課堂教學模式開始整體轉型。
  然而,事實并不像崔其升想象的那樣,學生竟然用沉默來回應他好不容易才設計并推行的課堂教學模式。把課堂還給了學生,相當一批學生卻不說話,鼓勵沒用,批評無效,崔其升又一次陷入了困惑之中。
  于是,他再一次走進教室、走進學生、走進教師,決心再進行一番艱苦的探索。聽課,座談,交流,對話……終于,學生說話了:“校長,我們不知道說什么?。 贝奁渖鐗舫跣?,立刻要求全校教師加強對學生的課堂預習指導。后來,預習課成為杜郎口中學的一種專門的課型——學生有話說了。為了進一步加大課堂教學改革力度,2004年,他撤掉了所有教室的講臺,將學生面對教師、課桌縱橫擺放的教室格局,改為桌對桌、面對面,以便于學生分組、交流、合作。
  就這樣,他不斷地聽課——發(fā)現(xiàn)問題,座談——分析問題,整改——解決問題,一種后來被稱為“三三六”自主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慢慢形成了。杜郎口的學生真正達到了“我的課堂我作主”的境界。
  杜郎口中學處在經(jīng)濟相對欠發(fā)達的農(nóng)村地區(qū),改革之前學校發(fā)展處于困窘之境,然而它在“面壁十年”之后便“一朝成名”了。崔其升致力推進的“把課堂還給學生”的思想歷經(jīng)幾多苦悶和困惑,也實現(xiàn)了幾次突破和超越。杜郎口中學的課堂教學改革從始至終都是在摸索中前進的,沒有領導的明確要求,也沒有專家的現(xiàn)場指導,更沒有系統(tǒng)的課改培訓。所有改革的方向、思路、策略都是純“草根式”的,都是崔其升堅持不斷地深入調(diào)查、研究、實踐、反思的結果。如果崔其升沒有同學生對話、同教師對話、同課堂對話、同實踐對話,同自己對話的過程,他就不會有“切膚之痛”,就不會一次又一次陷入困惑,就不會產(chǎn)生強烈的“思變”動機,也就不可能形成“草根化”的課堂教學改革的思想。